聚焦贫困 精准发力 实现促农致富新跨越
- 来源:中国扶贫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贫困,致富,特困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5-07 12:27
访甘肃省秦安县委副书记、县长程江芬
秦安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北部,属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峁沟壑区,人多地少,山多川少,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六盘山集中连片地区特困县和“三西”农业建设县,也是甘肃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面最大的县区之一。自“八七”扶贫攻坚以来,秦安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与贫困的斗争,通过历届秦安县委、县政府的艰辛努力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奋斗,县域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超过20万人。特别是“十二五”以来,秦安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扶贫开发工作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大局,立足县情实际,抢抓政策机遇,以“双联”行动为载体,以精准扶贫和整流域片带式开发为重点,以提高贫困群众收入为目标,不断创新扶贫方式,“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扶持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相配套,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县情实际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去年两会前夕,《中国扶贫》专门赴秦安县实地调研采访。这次,中国扶贫杂志又进行追踪采访,并就秦安县“改穷业”、“挖穷根”、“换穷貌”、“脱穷帽”、“断穷链”等特色扶贫发展模式,采访了秦安县委副书记、县长程江芬。
记者:程县长,你县是如何对准聚焦,扶持产业发展,“改穷业”的?
程江芬:产业扶贫就是立足当地气候、资源特点,选择能够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主导产业,并加以扶持,促其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秦安人多地少,山多川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亩,在这样一个农业大县、资源穷县,要实现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就必须得向土地要效益、择优产业谋发展。2011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立足日照充足,土层深厚,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宜于瓜果生长的这一良好环境,坚持把做大做强林果业作为富民强县的重大战略,按照“政府扶持,农户参与,产业支撑,发展壮大”的扶贫开发思路,“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产业与开发相衔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苹果、桃、花椒为主的林果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稳步提高了群众的收入。“十二五”以来,县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先后投入2亿多元,新建优质果品基地13万亩,打造千亩林果村228个,果品专业乡4个、专业村128个,发展各类果品企业59家、专业市场20多个,建成果品气调库58座、果窖1.3万座。2014年,全县以苹果、桃、花椒为主的林果面积达91.2万亩,实现果品收入23.3亿元,人均3700多元。这一产业的发展不但解决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而且也使一大部分群众达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
记者:程县长,你县是如何扶智提质,加强技能培训“挖穷根”的?
程江芬:“扶贫先扶智,教育铲穷根”、“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培养一人致富一家”,正是在这种理念的促使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倾全县之力发展教育事业,先后建成了县二中、五中等城区中小学6所,农村幼儿园23所,改造提升县一中、县职校和农村中小学20多所。针对全县地理条件差、山大沟深、教学点比较分散、师资力量较为紧张的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打破常规,改校车送学生上课为校车送老师到农村授课,有效解决了贫困地区农村子女上学难等诸多问题。同时,充分依托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两后生”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项目,以农职校、职业培训中心、村级活动中心等为阵地,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劳动技能和“两后生”培训,有效提高了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2011年以来,全县共培养出二本以上上线学生6800多人,依托职业学校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两后生”1.1万人,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400多期,培训劳动力12.5万人(次)。2014年,全县输出劳动力11.2万人,创劳务收入15.9亿元,人均2500多元,基本实现了“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方”的目标。
记者:程县长,你县是如何创新机制,强化基础建设,“换穷貌”的?
程江芬:秦安自然条件较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是长期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县委、县政府在积极实施整村推进、整乡推进、连片开发等工程的基础上,大力整合农、林、水、交通、教育、卫生等涉农部门的项目资金,修梯田,兴水利,通农路,打水窖,覆全膜,栽果树,建基地,有力地促进了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2011年以来,全县共完成农村通达通畅工程297条758公里,新修建梯田12万亩,治理小流域163平方公里,整理土地2.2万亩,建成集雨场6个,农村饮水安全和小水利工程35处。同时,坚持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按照“一轴三线”的要求,以“百里生态文化长廊”和葫芦河生态公园、凤山公园建设为重点,全面开展以道路绿化、村庄美化、巷道硬化、人居环境优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三年来,累计实施生态防护林6.4万亩,完成重点道路、村庄道路绿化650多公里,全县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记者:程县长,秦安县是如何联村联户,加大社会帮扶,“脱穷帽”的?
程江芬:双联行动是我省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谋划设计的重大平台,主要是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工程,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促其在2020年与全省、全国一道进入小康社会。在这样一个大的宏伟蓝图指导下,秦安县委、县政府精心组织、积极配合、倾力投入,认真落实“八大任务”,全力打造“三大工程”,有力助推了贫困乡村发展,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三年来,各级“双联”帮扶单位和人员共落实各类帮扶项目5200多个资金2亿多元,硬化乡村道路148条450多公里,解决安全饮水人口39.2万人,完成危房改造6000多户,帮建村级阵地81处、群众文化活动广场16个,捐助办公设备282套,发放双联惠农贷款5885万元、牛羊产业贷款1070万元、蔬菜产业贷款1490万元、“中和农信”无抵押小额贷款193万元,建立产业发展扶贫互助社30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01个,流转土地14万亩。实施整村扶贫推进项目78个,实施整乡扶贫推进项目4个,使118个贫困村、9.8万人脱掉了贫困的“帽子”。
记者:程县长,你县是如何对准聚焦,实施精准扶贫“断穷链”的?
程江芬:实施精准扶贫是特定时期针对特定区域、特定对象而制定的精准治贫方式,是新时期我国扶贫方式的重大调整。秦安作为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一改历年“大水漫灌”的扶贫模式,着力向“精准滴灌”转变,建机构、搭平台、核对象、摸实情,全面打响了精准扶贫工作的攻坚战。一是精准扶贫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副组长,县四大组织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精准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建立了17个乡镇精准扶贫双联工作站和193个贫困村精准扶贫双联工作室,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制定方案精准部署到位。制订了《秦安县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并从对象精准、内容精准、目标精准、措施精准、考评精准五个方面制定了贫困状况底数、困难和问题、扶持对策、帮扶干部责任、脱贫任务考核五张清单,并召开全县性精准扶贫工作会3次,培训会5次,督促指导建档立卡工作20多次,为开展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提供了精准指导。三是扶贫对象识别精准定位。全县统一制作了农户基本情况检索系统和扶贫重点人口档案信息平台,并组织乡、村、组三级干部进行认真摸底调查,共识别出重点贫困人口3.9万户18.1万(其中扶贫户3.3万户15.5万人,扶贫低保户和五保户0.6万户2.6万人),贫困村193个,为精准施策、有的放矢、准确帮扶奠定了基础。四是帮扶责任措施精准到位。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总体思路,结合“双联”行动,在每个贫困村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每个贫困户确定了1名帮扶责任人,并分别由“双联”责任单位、责任干部编制了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确立了贫困村主导产业,完善了贫困户脱贫计划,真正实现了“一村一业一单位,一户一策一干部”。
目前,全县上下正在新一轮扶贫政策的指引下,以规划为引领,以计划为纲要,积极实施挂图作业,聚焦发力,精准扶持,全面消除贫困的精准扶贫攻坚战已在成纪大地迅猛发起。2015年,第一批总投资7800万元的31村整村推进项目已在西部浅山干旱片带、北部浅山干旱片带、葫芦河东部浅山干旱片带3个贫困片带集中实施。我们坚信,只要有党的扶贫政策正确引领,有秦安人民的顽强拼搏和广大干部的不懈奋斗,在2017年全面脱贫、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本刊记者 王健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