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地震并未被预报

  地震发生概率可以被计算或预测出来,但预报发生时间很难实现。

  关于2014年5月25日尼泊尔地震最令人震惊的说法之一,是这次地震曾被成功预报:据国内媒体报道,地震之前一周,国际地震学家因已经预报尼泊尔将发生地震而云集加德满都、商讨应对之道。

  这条消息,似乎给国内“地震可预报派”提供了最新支持。

  实际上,当时虽然有50位地震学家、社会科学家以及政策制定者到加德满都参加“地震无国界”论坛,但参与此次会议的英国剑桥大学地质学系主任、地震学家杰克森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他们讨论了尼泊尔的地震高危地区,以及如何使阿尔卑斯—喜马拉雅—中亚地震带提高抗御地震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预报了地震。

  杰克森此前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说,“从物理上和地理上来看,所发生的(地震)就是我们认为会发生的”,这在有的报道中被理解为暗示了成功预报尼泊尔地震。

  “我们预测到未来尼泊尔会有地震发生,但是谁也没能预报具体时间、没有人预料到地震发生如此之快。在加德满都开会与这次地震只是一个巧合。”杰克森告诉本刊记者。

  地震能否被预报在中国一直是争议极大的话题。2008年汶川地震后,很多声音呼吁改变防灾战略:将应对重点从短期预报改为长期预测,在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建立临震预警系统,也就是利用地震波传导的时间差,争取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进行疏散等准备。

  还没有知识可以预报地震的具体时间

  尼泊尔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这里地震频发,仅1900年以来就发生过8次大地震,其中1934年也发生过8.1级地震,导致超过1万人死亡。

  2015年4月7日至9日,尼泊尔地理学会在加德满都举行第七届尼泊尔地理学大会。科学家们预测:在尼泊尔境内,加德满都往西与博克拉之间的地区是发生地震风险最高的地方。此次地震震中则在这个区域的几乎最北部。

  杰克森对本刊记者表示,4月11日到13日,包括他在内的50位地震与社会学家的确讨论了关于尼泊尔地震的问题,但这是因为“加德满都是地震高风险地区这一问题,在学术界自1934年以来就是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

  没有人提到尼泊尔地震可能发生的微观日期,更没有人提出在地震时将加德满都41万人口全城转移的问题,“现在没有知识可以提前准确预报尼泊尔地震的具体时间。”杰克森如此总结。

  自唐山大地震以来,中国国内一直有声音认为,地震可以通过对自然界变化的观测进行预报,如“鱼鳞云”、“动物过街”等等,也就是“异象预报”、“前兆预报”。数十年来不仅有众多人士投身于这一研究,这种方法也在很长时期内被作为国家级的科学项目。

  经常被提起的,是1975年2月4日中国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震前曾出现许多中期和短临异常,辽宁省和地市级地震部门对此反复研究,在2月3日深夜编写出震情简报,成功预报该地震。

  这种预报方法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没有产生任何作用。此后,中国科学界将重点转移到以数据统计、积累为基础的地震预测、“物理预报”,也就是通过对地壳运动以及重力场、磁场、电场、地下电阻率、地下流体流动、地下水化学成分等的观测,发现地壳、地层的运动变化,从而预测地震。

  比如,打井至地下数百米,了解其地应力变化。地应力施加于岩石会产生应变,作用在深层岩石上的地应力一旦超限,岩石就会破裂,发生地震这种方法与一直进行的实验室模拟类似。然而按照国际地质学的普遍看法:虽然实验室可以创造可控条件下的地震,但首先可能不会与真实地壳深处复杂的断层完全吻合,更主要的是以目前的研究和观测结果,在地震前后,地壳、地层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全球科学界都没有足够的积累和了解。

  主持中国地应力观测项目的中科院院士石耀霖此前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亦表示,目前地应力研究的瓶颈就是缺乏初始数值,虽然可以计算变化值,但很难了解绝对值。

  短期预报很难实现

  目前国际上较为主流的方法是:通过板块边界大地震空区的确认来预测地震。

  简单说,在承认地震是地下岩石“应变缓慢积累——快速释放”过程的基础上,认为在断层上会周期性发生地震。通过对特定断层的长度或面积予以评估,从而发现“地震空区”——即时间上已超过平均复发时间、但仍未破裂过的断层,它很容易发生地震。

  在环太平洋地震带,运用“地震空区”预测地震的方法很普遍。美国地震学家曾据此预报了帕克菲尔德6.0级地震和洛马普列塔6.9级地震。

  然而,后者实际情况与前期预报并不完全相符,仍然不能排除运气成分。而帕克菲尔德地震的发生,比预测时间晚了11年。

  日本地震学家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曾用“地震空区”等方法预报,可能发生以150年为周期的“东海大地震”,但几率高达80%以上的这次地震至今还没有到来。

  2003年,日本专门为应对东海大地震而成立的东海大地震对策专门调查委员会还预估,大地震将导致约1万人死亡。同年5月29日,日本中央防灾会议出台了《东海地震对策大纲》。

  2009年8月11日静冈县发生了6.5级地震,这是东海地区86年以来的最大地震。但日本气象厅随后解释:此次地震为横向断层型,与东海大地震无关。当时日本政府再发预测:“30年内东海地区发生大地震的几率为87%。”

  正在学术界对此预测表示质疑时,2011年3月11月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和火灾。不过其发生地点并非一直预测的东北部,而是东南部。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它并不是之前所说的东海大地震。但这场地震造成了13232人死亡、14554人失踪。

  可以这样说,地震长期预测争论不大,中期预测也有成功例子,争论的焦点是短期、临震预报。而且对于动辄以10年为预估周期而言,中长期预测虽能影响工业布局等,但对减少人员伤亡没有直接帮助。

  更重要的是减灾防备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球与天体科学学院研究员卡恩认为:“处于自组织临界的大地,任何一次小地震都可能变为一次大地震,而这不仅取决于其断层附近,而且取决于整个震源体空间物理状态的无数细结构。因为人们根本无法掌握地下无数精细结构的临界状态,所以地震根本不能预报。”

  卡恩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地震发生概率可以被计算或预测,但预报发生时间很难实现。

  他在1997年与其他三位科学家在《科学》上发表了著名的《地震无法被预测》一文。

  “尼泊尔地震的发生,并不意味着这个区域的地震威胁就会消失,这场悲剧已经证明,危险并不仅限于加德满都,而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中亚地震带许多国家都面临的问题。”杰克森说。

  杰克森认为,与短期预报相比,首先要解决的是抗灾防备问题,比如加固房屋,“让尼泊尔为降低地震风险而进行大量投资,看来似乎很遥远。他们面临的更为实际和紧迫的问题是污染、空气和水的质量差、交通设施简陋和贫困等。”

  不过,在杰克森看来,尼泊尔地区在减少地震风险问题上也有乐观一面,“目前已经有两个组织(国家地震技术学会以及比哈尔邦灾害管理局)在尼泊尔和印度东北部的比哈尔邦努力工作来减少地震风险,提高当地人对风险的认知,比如学校改造、促进防备、培训泥瓦匠等。他们已经在一小步一小步地取得进展。”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徐颖 特约撰稿张传玮/北京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