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完的非遗 赞不完的技艺

  • 来源:旅游新报
  • 关键字:非遗,技艺,川剧
  • 发布时间:2015-06-02 08:39

  重庆·非遗

  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一本大书,都是一座知识的宝库。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巴渝文化的瑰宝,它凝聚着巴人伟大的智慧与创造,寄寓着重庆城、重庆人的精神情操、人文情怀。本专题特别遴选十项重庆国家级非遗项目,首次开启「重庆非遗之旅」。

  医药 刘氏刺熨疗法

  刺熨疗法历史悠久,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变化发展,形成了刘氏刺熨自成一体的绝技,是中国民间医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在巴渝大地累世相传,是非常有效的民间医术绝活。抢救、保护刘氏刺熨疗法对研究现代中医学、微循环、络病学、刺血术以及火熨术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音乐 秀山花灯

  是一种集歌、舞、戏剧和民间吹打于一体的以歌舞表演为主的综合性民俗表演艺术。它起源于唐宋,延续于元明,兴盛于清代,发展于民国时期,辉煌于新中国。花灯表演从正月初二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十六以后叫“厚脸灯”。秀山花灯对研究当地各民族民俗音乐舞蹈艺术及其历史,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技艺 夏布织造技艺

  汉代称荣昌夏布为“蜀布”,主要用作贡品。清代康熙后期才形成商品生产,成为荣昌有名的传统特产。是人们夏日衣着的上等佳品,近些年来,松竹轩扇庄将夏布与折扇生产相结合,创制了夏布折扇旅游新产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舞蹈 铜梁龙舞

  铜梁龙舞是以龙为主要道具的舞蹈艺术,兴起于明,鼎盛于清,铜梁龙舞套路丰富、律动谐趣,伴奏音乐独特,道具构思巧妙,舞时烟花烧龙、造型夸张,而舞者服饰则俭朴大方。

  技艺 土家族吊脚楼制造技艺

  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吊脚楼分布十分广泛,它是民族建筑工艺的奇葩,是优秀的土家民族文化遗产。它对于重庆地区土家族人的社会文明研究和建筑科学研究都很有价值。

  戏剧 重庆川剧

  川剧,它的根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巴渝歌舞”,经过200来年昆、高、胡、弹、灯诸腔并奏的分班活动,至民国时期三庆会集诸腔之大成而同台演出,统称为“川剧”。在长时期的传演中,川剧形成了以演出胡琴腔为主的川西派、以演出高腔戏为主的资阳河派、以演出弹戏为主的川北河派和以演出多种声腔为特色的下川东派四大流派,下川东派以重庆为中心。

  美术 梁平竹帘

  竹编(梁平竹帘)起源于宋代,经元、明至清,工艺日臻成熟、制品更加精美。尤其是清末民初民间画师方炳南,首创在竹帘上作画之后,将梁平竹帘引入工艺美术殿堂,并引来知名画家、书法家也在帘上题字、献画,更使梁平竹帘名闻遐迩。

  音乐 金桥吹打

  金桥吹打是流传于重庆市原万盛区金桥镇的民间吹打乐种,产生于宋元时期,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金桥镇现有乐班70多个,乐手800多人。在长期传承中,金桥吹打形成了喜庆类、生产生活类、丧事类、民间传说等类别,花灯、大曲牌、朝牌、宫堂等曲牌,以及品打、刁打、散打、干打、夹打、刁散打、竹叶吹奏、口哨等演奏形式,曲目达1000余首。

  民俗 宝顶架香庙会

  宝顶架香庙会流传于重庆市大足区,始于南宋,由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衍生而来。宝顶香会以观音菩萨为朝拜主神,是大足石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别具一格的庙会,是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高度结合而绽放的一朵奇葩。

  技艺 榨菜传统制作技艺

  “榨菜”一词最早出现于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涪陵榨菜既得益于涪陵特殊的地理条件,也得益于涪陵祖辈老工艺艺人,以传统制作技艺创造出了这一奇特的饮食,同时也带动了涪陵榨菜文化的诞生和发展。

  文|张元湄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