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巴渝情

  • 来源:旅游新报
  • 关键字:戏曲,历史,川剧
  • 发布时间:2015-06-02 08:43

  川剧,重庆主要地方戏曲剧种,约有300年历史,流行于重庆、四川和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是戏曲中较为古老的剧种之一。由于它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我国戏剧舞台上占有一定位置,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巴国故都,包容重庆

  听着长声吆吆的川江号子,看到爬在河滩拉纤的汉子,仿佛三千多年前生活在重庆的剽悍巴人便跃然而出。“巴方”在中国最早的文字殷墟甲骨文已有记载,这是一支住在现今陕西汉水流域的巴人部落。史书上说,“巴人勇锐”,有“神兵”之称。

  武王伐纣,担任前锋打头阵。打仗时,“前歌后舞”,用以抒发豪情,鼓动士气。“歌舞以凌殷人”,帮助武王打败了纣王军队。战国时,秦楚争霸,巴族西受强秦威逼,东遭楚国侵凌,被迫西迁,进入现在的重庆和四川东部,建立巴国。当时称作江州的重庆,成了巴国都城。

  重庆尽管位于西南山地,自古以来却是一座宽容的城市,富有包涵精神和创新思维。战国时代这片土地容纳了外迁民族巴人;明末清初填充过湖广移民;抗战时期,国难当头,她毅然接纳了沦陷区来的同胞和社会精英、国家栋梁,竖起了“精神堡垒”,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中心之一……建国后她吸收了来自国内东西南北的各式各类人才;直辖后,面对国家西部开发机遇,她更是充满勃勃生机,放射活力与魅力,敞开了聚才、用才的胸怀。

  重庆川剧特色:大俗大雅大气

  川剧起源于何时,语焉不详,多有歧异,但形成于清代却有共识。重庆川剧受到重庆广博性情的陶冶,铸就了包容的胸襟。川剧艺术的五种声腔和“四条河道”流派,在重庆都得到吸纳、传承、发展与创新。川剧的五种声腔涵盖了中国戏曲的主要声腔,也就是高腔、昆曲、胡琴、弹戏、灯戏。

  在重庆这片土地上,恐龙曾在这里繁衍,巫山人从这里出世,巴人在这里立国建都。在如此天赐厚德的神奇地方,孕育了具有巴渝文化特质的重庆川剧。

  重庆依山而建,雄关叠叠,于是重庆川剧便有了巴山之雄劲;重庆傍水而居,诗意翩翩,于是重庆川剧也就有了渝水之诗情。重庆川剧以海纳百川的气量,博取兄弟剧种、姊妹艺术之优长,采撷民俗民风、南腔北调之精美,兼收并蓄,拿来消化,形成了大俗大雅大气的巴渝特色。

  重庆川剧的辉煌与衰落

  重庆川剧建国前经历了班社制、科班制的兴衰;建国后经历了西南川剧院、重庆实验川剧院、重庆市川剧院、四川省川剧院、胜利川剧团、群众川剧团等的整合、磨砺与辉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由,许多实力雄厚的区县川剧团逐渐衰微以至消亡,硕果仅存的重庆川剧院肩负着重振川剧雄风的艰难重任,跋涉着……

  川剧最为辉煌的时期在重庆,川剧艺术家也多在重庆走红并达于巅峰。建国初期,在川剧流派纷呈的重庆,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名角荟萃,名家云集,空前繁盛。

  重庆川剧不仅由名家名角组成,更由许多不计名利、承前启后的老中青演员和不露声色的幕后各类人员链接而成。

  没有楼基便没有楼顶。没有塔基,也就没有了塔尖。重庆川剧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以巴渝文化为母体,吸收消化了国内其它地域文化乃至外来文化的优长,造就了过去的辉煌。但厚重的历史积淀也形成了某些累赘、庞杂、繁琐以至尾大不掉。除了外部原因,自身的因素也拉开了与观众特别是同青年观众的距离,产生了时代隔膜,走入现实困惑。就重庆川剧整体而言,已经出现了行当不全,观众老化与市场流失的危机。

  巴渝文化以博大胸怀打造了重庆川剧的璀璨往昔,我们也期待着,我们的老艺术家和新生力量,将会以创新精神熔铸重庆川剧的瑰丽未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