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故事——传教士与四川近代教育之二

  •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 关键字:客士伦,传教士,建筑
  • 发布时间:2015-06-04 10:09

  1909年2月26日,客士伦夫人第一次来到华西坝。她的丈夫客士伦是华大奠基者之一。

  在日记里,客士伦夫人写道,“我坐在轿子里,手臂上抱着七个月大的婴儿,随着轿夫沿着小巷前行,我的心情愉快起来,担忧被抛到稻田上。”

  客士伦夫人非常喜欢自己在华西坝的新家,“农村由于大豆花散发出芬香而令人喜爱”。

  客士伦是组建华大的英美加四差会理事会书记。1905年中国废除科举,各差会就有在成都联合兴办高等教育的打算。启尔德的女婿,曾任CS校长的加拿大学者黄思礼这么描绘当年传教士们的抱负:“让我们创建一所大学来满足需要。成都将成为中国广大内陆省份的高等教育前沿基地,一个从西方港口城市直接引进没有受污染的知识的前哨。”与其他教会大学不同,这所大学将以汉语为主要教学语言,课程也将从其他教会大学所强调的西方经典和神学中解放出来,自由地发展科学研究和工业培训、医学教育,甚至牙科和公共卫生学等。该大学是超国籍的,因为英美加各国差会在此浸透了合作精神,具有国际性。由于当地没有类似的高等教育机构,这所大学将从“良好的土地”上诞生。

  1907年,四差会开始在城南郊外风光宜人的锦江边上购买土地以筹建校舍。

  当时这片土地主要是水田和墓地。水田容易购买,墓地却很艰难,因为对家族宗法观念浓郁的中国人来说,墓地是特别神圣的。当时有谚语说:“老农民是犟拐拐,你越劝,他越不卖”。

  经过坚韧磋商,加上当地官员的支持、调停,传教士们终于获得了足以兴建大学的土地。不过,仍有部分土地即使付高价也不能购得。校园于是出现别具一格的“钉子户”风景:茅屋数间、竹林数笼,猪圈、粪池、烟囱各具农家特色,农妇在沟边洗碗,在树杈上晒裤子、草鞋。而在农舍的周围,则是陆续拔地而起的中西合璧的华大建筑。

  1909年,客伦士在请求托事部审议的一份报告中称:“我们中一些人,一天又一天看见为这学校建设的楼房正在增加,有可能成为一所教会大学。这所大学组建了所有的系科:医学、法律、神学、工程、农业,一年一年地输送基督徒去帮助他们国家建设发展,上帝的荣耀啊!这正是我们中间的一些人开始见到的。没有人能说出它将变成什么,也没有人能说出它对中国的影响有多大,上帝也许会给我们(我们大多数是青年人)以智慧。在建设这所大学的基础时,我们的才智将得以尽情发挥,而不鲁莽地行事。当然,我们预计的事物与我们对上帝的忠诚相符合,同时,也与这个国家的未来相符合。”

  1910年,华西协合大学正式开学,11名学生,后来只有2名顺利毕业。刚开始,这与其说是一所大学,不如说只是一个培训班。但是,创建者们的心情既激动又紧张。他们意识到,一个意义重大的事件正在发生。有人写道:“激昂的热情,巨大的希望和一颗对未来的忠心,弥补了所有的缺陷”。从这11个学生开始,华西坝将成为源源不断的高等人才播种机。

  华大的整体建筑设计,要在开学三年后才启动。全校图样出自英国著名设计师荣杜易之手。他在伦敦设计建造了不少至今不朽的建筑物,他的乡村房舍设计遍布全英,而华大建筑也许是他一生中最独特的设计品。

  1913年,荣杜易应华大理事部邀请,先考察北京古建筑,再考察川西传统建筑,随后设计出中西合璧的华大图样。

  整个设计依照中国的建筑原理:平衡、对称。外观上尽情渲染东方色彩:青砖黑瓦,间以大红柱、檐板,屋脊、飞檐上点缀以远古神兽、龙凤、怪鸟,檐下以斗拱为装饰,予人神秘古朴之美。

  他更煞费苦心融入西方风格,如楼基、墙柱、砖墙等。华大的地标建筑钟楼,出自荣杜易的后任加拿大人苏继贤,以中式楼顶配西式时钟,看上去却毫不违和,达成东西方和谐统一的美感。

  中国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在其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中提及荣杜易的心血之作,他如此评价道:“欧美建筑师之在华者已渐着意我国固有建筑之美德,而开始以中国建筑之部分应用于近代建筑,如北京协和医学院,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大学,成都华西大学,皆其重要者也。”

  设计匠心别具,要落成还需更艰难的努力。对于这些毫无经验的传教士来说,建筑华大的难度犹如精卫填海。他们必须白手起家。四川哪些建筑材料可用?谁知道它们的拉力和强度?对于房顶,聪明的办法通常是用这里的瓦,或者某些沿海地区用的泥土平瓦。盖板呢?一些传教士喜欢使用西方进口的钢盖板,因为它们经济、轻巧、耐用。人们认为在四川地区普见的灰泥木结构不适用于永久性的大学建筑。砖呢?他们将不得不就地生产。石块?砂岩是不适用的,需要更坚固的石头,有时需要从外地运来。石灰石?可以从锦江河岸采集。大木头?它们必须从大山深处的森林中由人肩背扛拉到河边,再漂流到成都。人们从锦江边把这些木头抬回校园工地,还需要熟练的锯木工将它们改成特殊尺寸的板材。铁钉和玻璃呢?只能从汉口和上海长途贩运而来。为等材料,有时人们不得不停工数周。(幸运的是,记录这些场景的珍贵老照片,如今不少还存留着。)

  1924年,华大女子学院落成,校长毕启在教务楼前迎接8位拾阶而上的女生。她们稍后结伴在台阶上合影留念,笑颜如花。不少女孩腕上都有金表,泄露了富贵人家身份。她们中的乐以成,后成为华大第一个女博士,终身致力妇产医学,造福无数,被人亲切称作“乐婆婆”。从老照片可以看到,乐婆婆年轻的时候长得不漂亮,这也许是她能成为华大首位女博士的一个原因吧?

  1929年,又一幢教学大楼落成的奠基仪式上,毕启与教务长在大楼底部一个洞穴中放入了圣经、校刊和取自成都平原的一块普通石头。

  到1950年中国政府接管华大前夕,校园面积千余亩,建筑物七十余幢,价值数百万美元(合今数亿美元)。

  华大的修建长达二十多年,除了荣杜易外,还有几位加拿大籍建筑师功劳颇著,他们是李克忠、叶溶清、苏继贤。其中苏继贤最为知名,人称“苏木匠”。他的儿子苏维廉,1917年生于乐山,能说一口流利的四川方言,1941年在华大任会计主任及英语讲师,1952年返回加拿大。1972年,苏维廉作为发起人之一,创办了加中友好协会,连任会长至1999年。他于2003年逝世,享年86岁。

  修建华大或许还有个意想不到的衍生产品:春熙路。1924年,杨森任四川军务督理,他想修建街道树立政绩,但该如何着手呢?一天,他走到华大,眼前一亮:为何不这样修?于是,杨森令人按照华大道路风格,拆房修路、拓建街道。那条街道就是后来的春熙路,如今已是成都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堪称成都地标。

  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华西风光远近知名。楼阁殿堂、道路修远;绿树成荫、草坪四见;河水清凉,白鹭来栖。有视频记录了当时女生在老师家喝下午茶的情景,女生白衣蓝裙,在草坪上闲聊喝茶,吃西式糕点,跟女主人学习做饼干。金发碧眼的外国孩子在草坪上嬉闹,不时过来拉扯女学生的衣角玩耍。

  华西的运动场、网球场等也很大气。现在华西医药大学的足球场,还没有老华西的运动场大。华大1925年参加四川高校联合运动会,拿冠军拿到手软,竟引发群架事件——其他院校的学生看教会大学的学生运动成绩太出色,心下不忿而寻衅滋事。如今有老视频记录了华大运动会场景——当然,没有收录打架画面。

  华西坝还有八景,为老成都的一大谈资。其中对牛弹琴最为有趣。当时校内有一高一矮两个之最——加拿大教师沈克莹,身高约二米,成都人称他为“沈高人”。美国生物学教授丁克生,是洋人中最矮的,才一米五左右,诨名“丁矮子”。丁矮子在成都很出名,除了他的矮,还因为他的满口成都话,甚至很会“展言子儿”。丁矮子管理华西大学的奶牛,成功杂交出产奶量较前增加数倍的新品种。在他养奶牛的坝上又有钢琴房,常有清秀女孩在此弹琴,好事者遂称之为“对牛弹琴”。

  今日我们缅怀华西坝八景,除了建筑师外,也绝不能忘掉华大创始校长、美国传教士毕启的功勋。

  1913年毕启当选为首任校长后,便开始筹集经费。他首先向四川省当局和民国政府募得大洋万元,四川都督胡景伊与省长陈宦各捐银3000元以示倡导;1914年又面见袁世凯,争取袁个人给华大捐银4000元。为筹措建校经费,毕启先后15次横渡太平洋回国,及在中国多方游说筹集办学经费,募集中外各界捐款达400多万美元(合今数亿美元)。每到一处,不论资本家、教会人士、中国官吏,他都主动拜会,争取同情与赞助。

  1914年11月20日袁世凯题赠称:“美国毕启博士为宗教大家,寓吾国四川境,凡十有五年,与其贤士大夫相习。自蜀至京者,咸乐道之。比集英美士人,在成都创立华西协合大学校。愿力宏大,至可钦佩。方今环球棣通,学术思想,日趋大同,允博士之志,愿同文同伦,不难企及,兹之设教犹先河也”。

  1916年四川督军兼省长蔡锷敬祝华西协合大学词称:“立国之本,曰富与教。富以厚生,教以明道。原人之素,维身与心。心失所导,厥弊顽冥。贤哉西哲,有教无类。万里东来,循循善诲。文明古国,中华是推。文明大邦,英美是师。宏维西贤,合炉冶之。……岷峨苍苍,江水泱泱。顾言华西,山高水长”。

  1946年毕启以73岁高龄告老回乡,中国政府比照美国杜威博士、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勃兰克博士的先例,授予他外籍特殊勋绩人士荣誉:红蓝镶绶四等彩玉勋章。

  毕启不但是务实行动者,也是珍视中国文化的理想主义者。1933年,他在一份报告中说:“我们希望,一个基督教大学生,他献身和忠于中国的历史文化方面会做得更好。在混乱时期,我们可以作为一个屏障,挡住对传统价值无情和肤浅的破坏与抛弃。”

  文/宋石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