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失业率之谜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失业率之谜
  • 发布时间:2010-07-22 15:15
  中国的失业率到底是多少?似乎永远是个谜,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跟百姓的实际感受似乎总是相差甚远。而且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数据结果,结果差异之大让人莫衷一是。按照近几年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官方数据,即便在危机发生后的2008年和2009年,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也始终保持在5%以下。

  但是,很多半官方和民间的研究机构根据自己调查的数据对中国失业率进行了估算,实际的调查结果远没有官方部门那么乐观。例如,2008年12月15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称,中国城镇失业率约为9.4%,这一数字是人社部统计数字的两倍还要多。在今年3月22日有中国领导人在会见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外宾时,透露“中国的失业人口多达2亿人。”此言一出,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似乎揭开了长期以来官方有关部门统计数字的那层美丽的面纱,隐隐让人感觉到失业率数字统计只不过是“看上去很美”。

  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偏差,主要的原因在于统计方法的偏差。换句话说,人社部失业率的统计方法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实际的失业情况。首先这一数据没有涵盖广大的农村人口,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和刚刚通过城镇化变为“城市人”的城郊人口都没有纳入到统计的范围。

  其次,即便以现有人口管理制度下所谓的“城镇人口”来说,“登记失业率”又将大批无业城市劳动人口排除在统计数据之外,因为多数高收入失业人群和短暂失业者一般不会去管理部门登记,因为这种登记手续繁琐且很难拿到失业救助金。

  再次,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导致的大批下岗人员,按照官方的统计方法,也不属于政府定义的“失业”人员,因为这部分人与原单位名义上的雇佣关系依然存在。而在目前的状况下,“下岗”和“失业”实在看不出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别。有人曾经做过测算,如果当下美国采取中国统计局和人社部的统计方法,美国现在的失业率大概为2.9%,远远低于其官方统计的约10%;的数字。

  在城乡劳动力流动频繁的今天,割裂城市和乡村的失业统计恐怕很难对中国适龄劳动人群的就业状况作出全面的估算,不过我们可以尝试粗略地对中国时下的就业状况做一个估计。

  以2008年底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失业及返乡的农民工约2000万人计算,加上2008年未就业的大学生约400万人和2009年的新毕业大学生630万人,如果再加上同等数量的未经大学直接从高中走向社会的年轻人,2009年全年未纳入人社部的实际就业人口就高达3660万人。如果这个数字加上人社部2008年底官方的保守的3200万人,以中国现有适龄劳动力人口8亿作为基数,2009年中国的实际失业率绝对不会低于8%。

  而据有关统计,2009年的失业率不低于10%,这一数字远远高于美国和欧盟9%左右的水平。由于上面的估算均为“保守”的估算方法,如果严格地将农村中存在的巨大隐性失业人口、广大在城市谋生而没有当地户口的流动人口等包括进来,在中国2亿失业人口倒是更接近真相。

  由此看来,中国这些年的失业状况并没有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有大的改善,反而有恶化的趋势。这是因为中国近年来的经济高增长是建立在出口导向和政府投资的基础上的,前者的基础是劳动力成本的低廉和整个国民经济在全球市场中世界工厂的地位,但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市场需求的低迷,使得中国更加依赖后者。天量投资背后的支撑是政府过度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实际的效果之一就是我们看到的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居民生活成本的提高,但对就业的拉动力度并不太大。

  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在外部需求低迷和生产资料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下,企业难以提高劳动力的成本,而通胀背景下居民生活成本的提高使得农民工的所得进一步减少,外出打工的动力不足。因此说,“民工荒”问题从深层次上反映的并非农民工本身的短缺,而更多的反映了在现有市场价格体系下,企业和工人难以在劳动力市场价格上找到一个交集和平衡点。出现这种问题,更多的说明了国家在应对危机时出台的刺激政策尽管对经济增长数字有效,但对企业减负效果不明显,由于流动性过剩造成的通货膨胀,无形中会恶化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劳动者的生存空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