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国外“高考”长啥样?

  ——德国

  作为传统欧洲大陆高等教育系统的代表,德国的高等教育以及其入学制度,都和国人所熟悉的英美系的架构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这里没有“高考”,学士和硕士学位制度都是近年来才逐渐普及的;大学执行的是彻底的学分制,也就是说个人完成学业的年限可以自行掌握;大学里多大年纪的人都有,拖家带口抱着孩子读大学的也不在少数;德国大学执行宽进严出制度,各所大学的毕业率在30%至50%之间。

  和国人概念中的大学有差距

  德国并没有“高考”这回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进入大学就是件容易的事情。每年想要进入知名大学王牌专业的学生们,同样竞争得头破血流。由于存在医科等热门专业录取人数配额制度,德国中学生的头上同样悬着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想要进心仪的热门专业,不仅需要令人刮目相看的中学毕业考试成绩单,最好还能有足够优秀的海外交流学习经验和出色的实习表现。

  在这场高等教育竞争的另一端,德国高度发达的职业教育体制,为那些不愿意从事枯燥理论学习的学生们,提供了另一条成才之路。需要指出的是,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并不是国人一般理解中的职业教育,而同样是一种替代高等教育方式——无论是“双元制”与企业生产实际直接挂钩的学习,还是进入职业技术学院接受为期两年的培训,培训出来的学生都在就业市场上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接受这种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都必须具有文理中学毕业文凭或者同等学历,因此这种职业教育与我国的高专高职更为接近。

  分水岭从五年级开始

  要想了解德国人怎么上大学,就必须从他们的基础教育阶段开始着眼。德国的初级教育体制就和中国有着不同,孩子6岁或7岁开始上小学,经过4年的学习之后,根据各自的成绩和学习表现,会被分入文理中学(Gymnasium)、实科中学(Realschule)以及九年制中学(Hauptschule)。进入文理中学的孩子,以后成为天之骄子的机会大大增加,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会选择在18至19岁中学毕业后,通过难度颇大的中学毕业考,也就是实际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并申请进入大学;而实科中学的学生则在16到17岁就可以毕业,其中成绩优秀的一部分人可以申请转入文理中学,从而圆自己的大学梦,而更多的人则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开始边培训边赚钱;而九年制中学的学生16岁就能毕业,他们理论上也存在可以转入文理中学的可能,但是由于之前的课程难度差距与文理中学实在太大,绝大多数毕业生都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

  很明显,当一个10岁的孩子读完4年级时,就要由老师和父母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甚至足以完全左右孩子将来的发展方向,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时机。也正因为此,这种分流制度在德国受到了多方的批评。尽管从促进社会就业角度来说,这种早期分流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保证了社会各种工种都会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输入。但是如此过早地决定了孩子将来的命运,这一点令很多家长和孩子感到不满。特别是那些大器晚成,小时候特别贪玩的孩子,往往就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旦被分入了九年制中学,就几乎再也没有上大学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德国教育制度的一大败笔。

  中学毕业考过关不容易

  对于那些顺利渡过4年级这一关的学生来说,文理中学的日子也不是那么好混的。几乎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都会提醒只上半天课的学生(德国中学学制如此,主要课程集中在上午,下午为选修课),不要过分贪玩,13年级的中学毕业考(Abitur)不是那么容易的。

  真正的考验,从第11年级就开始了——进入了文理中学的高年级阶段,授课方式发生了改变,转而采用课程制,由学生自行选择其学习课程与重点科目。与之前不同的是,此时学生修习的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专长课程,而不再是单纯的兴趣选修,这两类课程也将对中学毕业考试造成重要影响。

  按照德国各联邦州的不同规定,文理中学的课程设置也略有不同,但总体上来说是非常接近的。必修课程包括语言、文学、艺术、社会科学、数理与科技、宗教、体育等,选修课程通常即为大学各学科的基础课程或入门课程。学生必须从必修课程中选择两门或两门以上作为专长课程考试项目,而选修课程中则包括了心理学、法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课程,实科中学(Realschule)以及九年制中学(Hauptschule)。

  光是听规则已经够让人头痛的了,对于学生家长来说,和孩子一起认真研究厚厚的一本《中学毕业考说明手册》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难怪记者认识的德国家长都说,其实大学教育从准备中学毕业考就开始了,过不了这一关的人,是绝对不可能适应极为偏重理论化教育的德国大学的。根据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的数据,2007年德国中学毕业考的通过率为69.9%,而实际上只有那些在毕业考中获得优秀成绩的学生才有机会上名牌大学,因此这一次无声的竞争其实足够激烈。

  申请大学日子难熬

  好不容易通过了中学毕业考,还有更加严峻的任务在前面——如何在申请材料中,说服每天都要处理如山的同样表格的评审委员会,以获得自己心仪学校的录取通知,是每一个准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压力。德国采取的是各所大学自行招生的制度,除了部分热门专业如医学、企业经济学、心理学由专门机构分配部分学习位置之外,其他情况下,大学都享有很大的自主权。

  这听起来不错,但是对于申请者来说,往往未必如此。以前,不少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采取这样的申请策略:利用各家大学不同的申请截止期限和发放录取通知书的期限,手握数份录取通知书,既不拒绝也不接受,等着自己心目中最想去那所学校的回音。这也就意味着,可能到了开学,学校会发现有不少获得了录取通知书的学生,结果并没有来报到,这就白白浪费了当年的招生名额。

  如今的大学也学乖了,把发放录取通知书的日期尽量拖后,或者有意与其他大学设定的日期接近。这样申请人就不得不很快做出决定,否则就会错过入学的机会。德国大学分为夏季学期和冬季学期,分别为每年的4月和10月开学,而大部分的入学通知书会在上一个学期结束前寄出,从寄出材料到收到回信这段等待的日子也是一种煎熬,其焦急心情和看高考发榜异曲同工。

  高考考前准备对成功考试来说也十分重要,对于每一个考生来说,考前准备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坚持到底就是胜利。高考进入冲刺阶段,也是备考最关键的阶段,对学生的心理、体力、耐力都是一次考验。教师要做好学生的鼓励工作,学生要敢于面对备考中的种种困难。

  二、劳逸结合,回归教材。进入最后阶段,特别是高考考前,注意劳逸结合,不搞加班加点,要对前阶段的复习内容进行“回头看”,不要再大量的练习,而是应该回归课本,尤其是综合科目,要更加注意夯实基础,熟悉课本中的主干知识。

  三、注意饮食卫生,保证充沛体力。随着高考的临近,考生的理压力也在增大,因此在饮食方面要加以注意,不要挑食,要注意营养的搭配。考前几天和考试当中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

  四、准备好考试用具。一定要按考生须知中强调的考试用具备齐、备足。要准备好2B铅笔和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中性黑色签字笔),要到信得过的文具商店购买。最后几次考试要练习使用这两种笔答题。上考场时要认真检查所有考试用具是否带齐。

  五、考前要事先熟悉考试场地。考生得到准考证后,要到考点看。要仔细查看自己所在的考场,熟悉考点环境,对考点的各类设施做到心中有数,包括考点办公室、医务室、饮水处,存车处、厕所等都要清楚。

  文/马晓倩 编辑/林硕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