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 合力攻坚 加快湖南精准扶贫步伐

  • 来源:中国扶贫
  • 关键字:改革,创新,精准扶贫
  • 发布时间:2015-06-11 09:06

  编者按:4月18日至19日,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到怀化市芷江、麻阳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花垣、吉首等地,走村串户,充分听取群众呼声和基层干部意见,专题调研扶贫开发工作。4月20日上午,湖南省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召开,本文为徐守盛在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2014年湖南全省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8万,贫困人口总数在全国排位由第3位降至第5位,贫困地区基础条件持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城乡面貌有了新的变化,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各地各有关部门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决有力,在推进扶贫开发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就扎实做好下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谈四点意见。

  一、咬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动摇,切实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扶贫开发是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党中央、国务院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作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部署,开启了精准扶贫的新征程。习总书记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考察调研,在不同的重要场合,对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作出重要讲话和指示,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发出了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号召。我们一定要站在讲政治、讲责任、讲大局的高度,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切实把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紧抓好抓实。

  这些年湖南省扶贫开发力度是大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但要打赢这场攻坚战,面临的困难和压力还不小。一是任务重。目前全省有2个片区、51个扶贫重点县、8000个贫困村和596万农村贫困人口需要帮扶,贫困面广、贫困基数大、贫困程度深。同时,一些脱贫成果还不稳定,不少脱贫对象还存在因病、因灾返贫等现象。二是时间紧。现在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打满算不到6年的时间,要确保贫困群众与全省同步迈入全面小康,必须按照每年实现100万人稳定脱贫的目标要求,时间往前赶、任务往前排、工作往前做。三是难度大。扶贫开发推进到现在,条件相对较好的一部分人已经实现了脱贫致富,剩余的这部分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地方,起点低、基础差、难致富、易返贫,全是“难啃的硬骨头”,如果不用硬措施、不下硬功夫,是很难有根本性突破的。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带动脱贫效应减弱的情况下,做好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困难更多。这对我们各级各部门来说,既是挑战,又是考验,更是责任。因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抓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执政为民、心系百姓、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把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确保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与全省人民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同时,要引导贫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既坚定信心,又鼓足士气,牢记“脱贫致富等不来、要不来、靠不来”。“等”,是要失掉机遇的;“要”,合理的要是需要的,不合理的要那会失掉你的志气,失去骨子里最起码的一种精神;“靠”,只有靠自己,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指引,但真正靠的还是我们的内生动力。现在有些地方把贫困也作为一种口号,作为“等靠要”的一种理由,那是无助于问题解决的。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自己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共建小康。

  二、紧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总要求,不断提高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中央明确的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总方略、总要求。去年,全省上下按照中央的部署安排和精准扶贫的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深入开展贫困对象识别登记工作,全面完成了704万贫困人口和8000个贫困村的建档立卡,基本摸清了贫困“家底”,为“扶真贫、真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个“识别登记”工作很重要,去年做得很有成效,要进一步把成果巩固好。但这个成果应该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动态管理要跟上去、进退机制要跟上去。同时,要推进“识别登记”工作公开,从定条件标准到张榜公示识别对象,都要公开、交给群众,让群众认同、认可,群众满意了、答应了、赞成了,什么事儿都可以解决。我们要充分用好建档立卡数据成果,推动各种扶贫资源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贫困村聚集,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精准度。具体来讲,要做到“五个突出”。

  一要突出兜底保障“全覆盖”。贫困对象建档立卡数据分析表明,全省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有41.8万户约50万人。这个是属于社会要负担、要保障的一个特殊群体,对这些贫困群体,一方面要推进扶贫开发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全面落实并强化低保、五保、新农保、临时救助等国家保障制度,编织民生安全保障网,为他们提供基本保障,确保“应保尽保”;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经济手段,通过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市场化运作,实现资本增效,进行利益再分配,增加他们收入来源,提高生活质量。涉及到这一部分人,有的有集体资产,有的还有公共积累,他们将来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整合和运作增加收益。县里要把资源整合起来,把职责责任明确起来,把工作做到户、做到人。

  二要突出基础建设“补短板”。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落后,以及医疗、就学、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滞后,是制约我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短板”。从全省面上情况看,8000个贫困村中,情况又各有不同,有各方面条件都不具备的;有基础设施不配套的;也有资源优势良好,但产业没有形成支撑的;还有公共服务基本空白的;更有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没有致富带头人的。针对类似情况,我们必须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加快“清零”行动,首先在路、水、电以及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抓好一批项目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向贫困村落延伸、向薄弱环节倾斜,打开山门,打破封闭,大幅提升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这既是我们新常态下抓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改善贫困乡村和老百姓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这件事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整合资源和资金,分期分批有计划、有步骤地来进行。

  三要突出培育产业“强支撑”。加快产业发展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支撑。据测算,全省229.3万户贫困农户中,有劳动能力的187.5万户,占总户数的81.8%,他们致贫的原因大多是缺资金、缺门路、缺技术、缺致富引路人。对这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要紧紧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帮助他们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养殖、休闲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实现稳定增收脱贫。对资源有限、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难以发展的地方,要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通过招商引资把带头致富的“能人”引进来,带领老百姓走“公司+农户”的路子,同时积极帮助剩余劳动力找出路,通过短期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到城里来打工。要全面分析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看哪些村、哪些户适合发展产业、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发展产业,真正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等问题弄清楚,再因村因户、分类指导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相应的财税、信贷、技术等支持措施,扶持农民发展有资源、有市场、有比较优势的生产项目。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为贫困地区培育特色产业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增强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既要发展技术含量很高的新兴现代产业,又要思考谋划和培育扶持传统产业的发展。

  四要突出教育培训“拔穷根”。目前,全省的贫困家庭子女在校就读生约100万人,每年未升入高中和大学的“两后生”约5万人。对贫困家庭在校就读学生,各级各部门要全面落实国家政策,加大资助力度,设立助学专项补贴基金,帮助他们完成学业,确保不因贫困而失学、辍学。对贫困家庭“两后生”,要整合部门和社会资源开展助学就业,帮助他们接受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学历教育,学到一门专业技术,实现稳定就业。对贫困户“两后生”通过培训实现就业,并带领这个家庭致富的,要奖励,要采取这个政策来进行引导,形成一种导向。今年1月颁布的《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及4月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保障、发展乡村教育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教育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统筹发展好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切实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五要突出易地搬迁“挪穷窝”。目前全省有5041个村、组、寨、户涉及到100余万人生活在高寒山区、石漠化地区、生态公益林保护区、地质灾害多发区等地区,由于生存条件特别恶劣、缺乏基本生产和发展条件,扶贫攻坚难度非常大。对这类贫困群体,要按照“政府引导、自觉自愿、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生态移民、危房改造、避险安置和扶贫易地搬迁等举措,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把他们逐步搬出来,一步一步挪出“穷窝”。要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健全完善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确保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真正做到实施一个搬迁项目、安置一方贫困群众、实现一方百姓脱贫。

  要特别强调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破坏生态的扶贫开发是不可持续的。从全省的实际来看,越是贫困的地方,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依存度越高。只有抓好扶贫开发、减少贫困人口,才能从根本上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只有抓好生态建设,才能留住这些地区的“绿色福利”,保护好贫困地区永续发展的本钱。要把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既不能让青山绿水掩盖了贫困,也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脱贫致富,要走出一条生态美与百姓富相结合的特色扶贫开发之路。走这条路子,不是让老百姓守住青山绿水、守着穷,不要发展,而是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建设生态文明的家园。

  三、用好改革创新关键一招,积极探索扶贫开发的新思路、新机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啃的是“硬骨头”,仅靠短期措施、常规手段难以奏效,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见实效。这些年来,全省各地在完善金融服务机制、产业扶贫方式、扶贫资金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对这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好做法,要认真总结提炼,上升到制度机制层面,推动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扶贫开发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

  一是要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思路方法。尤其有几个方面是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思考和把握的。比如,如何统筹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问题。总体上看,扶贫开发,战略重点在片,战术运用在村,战果体现要到户、到人。我们既要“一盘棋”整体推进,加快推进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通过片区整体开发不断改善发展条件和环境;又要善于抓关键、抓要害、抓典型,集中力量打几个歼灭战、堡垒战,提升扶贫开发的实际成效。又比如,如何统筹“输血”与“造血”的问题。扶贫开发关键靠“内源”,而不是“外援”。如果贫困地区缺乏内生动力,给的再多、帮的再多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推进扶贫开发,物质帮助、政策倾斜、输血济困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思想帮扶、造血发展、内源扶贫,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现在一些地方存在的“返贫”现象,很大程度是扶贫对象的“自救”能力没有上来。再比如,如何统筹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结合的问题。既要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更要重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吸引各类资源要素、市场主体、金融机构等向贫困地区倾斜集聚。有的地方,越是贫困落后,发展环境越差、办事效率越低、潜规则越多,如果是这样,资金怎么进得来,项目怎么落得地,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扶贫效果!

  二是要进一步健全长效稳定可持续的工作机制。根据中办发〔2013〕25号、湘办发〔2014〕8号等文件精神,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干部驻村帮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金融服务等机制改革创新,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比如,创新金融服务机制的问题。这方面,沅陵县试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溆浦、芷江探索龙头企业担保小额贷款,麻阳县建立村级微型担保小额贷款等,都搞得不错,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及国家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要认真总结经验、推广经验,大力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进一步推进贫困地区金融组织、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创新,扎实抓好贫困农户授信评级、以点带面、诚信建设等工作,切实激活金融这池活水,解决好贫困地区金融“贫血”问题。又比如,创新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的问题。要加大扶贫和涉农资金资源整合、监管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握紧拳头保重点,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投在关键处,防止资金使用效率低、“撒胡椒面”等问题。要健全以扶贫成效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机制,目前省里已将“因素分配”资金的审批、调整权限全部下放到县市区,各县市区一定要充分实施好、落实好,提高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要进一步改进贫困地区考核机制。前一段时间,省里在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如把扶贫考核与全省分类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考核结合起来,增强了考核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下一步,全省还要进一步强化扶贫导向考核,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引导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到扶贫开发主业上来。要坚持“奖勤罚懒”原则,建立健全脱贫出列的政策激励机制,坚决杜绝“争戴穷帽”“只愿戴不想摘”等错误政绩导向,坚决防止“戴穷帽子过富日子”甚至“戴帽炫富”。对那些提前脱贫出列的贫困县,在保持原有扶持政策不变、扶持力度不减的基础上,要予以奖励,而且是早摘帽、早奖励、多奖励。

  四、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全省各级各部门要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把各方面的责任落实好、作用发挥好,群策群力、合力攻坚,共同打赢这场硬仗。

  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坚持省负总责、部门配合、市州主导、县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片区为重点、规划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落实省级领导扶贫联县指导帮扶制度,推动责任上肩、压力下延。各级一把手尤其是贫困地区党政一把手要把主要精力放到抓扶贫开发上来,对扶贫开发重点工作要亲自上手抓,亲自安排部署,亲自推动落实。要对照时间节点要求,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立下军令状。各级行业部门、有关单位要强化扶贫工作责任,多与贫困地区结亲结对,积极主动抓指导、抓协调、抓统筹,长期联系,常态对接,拿出真金白银,增强帮扶实效。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帮贫济困,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二是要强化驻村帮扶。驻村帮扶是深化扶贫开发的重要形式和有效举措。今年省委、省政府下了很大决心,从中央驻湘单位和省直部门派出184支工作队到51个贫困县开展驻村帮扶,市县乡也相应加大了工作力度,实现了驻村帮扶全覆盖。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组织利用好这支工作力量。省扶贫办要深入研究,认真总结,完善和规范工作队各项职责,加强指导和监管。省委组织部、省委政研室、省人社厅等部门也要主动作为,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紧紧抓在手上。联村单位要认真履职尽责,依据村情拿出有实质性的帮扶方案,落实帮扶措施,建立帮扶台账,确保帮扶成效。群团组织也要发挥作用,把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动员起来。驻村干部要牢记重托、珍惜机会,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投入扶贫工作,真干、实干、苦干,切实把村里的贫困问题解决好。

  三是要强化基层组织。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的关键,我们通常讲,“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贫困地区要发展,贫困群众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关键在干部。要把扶贫开发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强化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激励保障和监督管理体制机制,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尤其是要选好配强村级班子,把那些群众信得过、“双带”能力强的同志充实到基层组织队伍中,努力建设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省委已把公务员的门向村支部书记开放了,如何把贫困地区部分优秀村支部书记纳入到公务员的队伍中来,省委组织部要有积极的政策,要有鼓励办法,要有选拔标准,不能与中心工作割裂开来。光凭考试就进入公务员,没有一定的实际经验,这是不行的,最起码要在基层村支部里面带领大家致富,学到一定的本领,脱产下来以后在乡镇工作,这样群众才能买你的账,才认可你这个人。

  四是要强化队伍建设。坚持力量下沉、重心下移,大力加强扶贫队伍建设,重点解决好基层普遍反映的县乡两级扶贫队伍力量薄弱等问题,确保基层有人办事、能办成事。要把扶贫开发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制度性平台,更加注重在扶贫第一线检验干部、考察干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多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经受锻炼、打开局面。各级扶贫系统要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作风实、讲奉献的扶贫干部队伍。特别是对那些真正有基层工作本领、对老百姓有感情的,包括我们县乡所培养的后备力量、后备干部,要先到扶贫开发的第一线,帮助他们搭建平台,为他们的成长提供锻炼的机会。

  □湖南省省委书记 徐守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