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轻生 敲响心灵关怀警钟
- 来源:广东电视周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老年人,自杀,心灵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15 08:03
近年来老人轻生现象越来越多,在报纸上、电视上可以经常看到,社会上也时有传闻,这样的消息让人心痛。人都是爱生命的,是什么事能让老年人下那么大的决心去轻生呢?有专家表示,平心而论,绝大多数儿女对老人是关心的,在物质上没有“亏待”父母,但往往忽略了对他们心灵世界的“精神赡养”,无视他们与人沟通交流的情感诉求,其实,这也是一种“不全面的孝道”。
【事件回放】
轻生事件频发 老年人成自杀高危人群
患了气管炎治不好 老太五楼跳下轻生
近日,广东茂名某小区一名老太从五楼阳台跳下,当场死亡。有关记者赶到现场时,地上有一摊血迹,老太的鞋子还在地上。据了解,老太是从五楼阳台坠落到地上,离地面足有12米,老太头部受伤严重,医护人员到场后确认老太已经死亡。
有关记者从老太亲人那里了解到,老太今年68岁,事发时其儿子也在家,但他没想到母亲会乘他不备从阳台上跳下。“老人之前患了气管炎,始终治不好,心情一直不好,经常念叨,就产生了轻生念头。”
87岁老人跳楼自杀 原因竟是儿子太孝顺?
近日,山东一名87岁的老太太跳楼自杀。据邻居称,老太太今年87岁,在小区里也算得上长寿,而且有着令人羡慕的和睦家庭。“她老伴去世十几年了,一直和儿子生活在一起。她儿子在外面摆摊卖衣服,对老人很孝顺,每天中午都特意赶回家给老太太做饭。她孙子在外地上大学了,还有一个孙女,家庭很和睦。”为何选择跳楼轻生?有不少居民认为,老太太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自己生病后不想再连累家人。据悉这位老人有一只眼睛看不清,好像腿也不大好,最近还尿血。在老人患病后,儿子已经联系好医院,而就在去医院的前一晚,老人跳楼自杀。
病痛与孤独 让老人三次轻生
因难耐病痛折磨,身边又无亲人照顾,一名78岁的“空巢”老人,从3楼跳下,自杀身亡。
据邻居透露,老太太之前已轻生过两次。第一次是在一年前,老太太往早餐的麦片里混进安眠药,因被及时发现,没造成后果。第二次是老人趁保姆出去买菜的间隙,服用了两瓶8年前的安眠药。由于药性过期,老人自杀才没有“得逞”。“才刚出院没多久,她又再次选择自杀。
老人在经济上并不困难。老伴去世后给老人留下20多万元的积蓄。在国外的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对老太太也十分孝顺,每年都会寄来4000美元生活费。老人治病的费用,也都由4个子女负担。
尽管吃喝不愁,但病痛一直折磨着老人。老人情绪低落,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床上,经常连眼睛都不想睁开,电视也不看。老人经常胸闷,头晕。因患有糖尿病,老人饿得快,可吃多了消化不了,胃会难受,保姆说:“平常家里基本没人来。娘家虽有亲戚,但平时基本没有走动,四个子女在去年清明节回来探望过。我来到她家后,只有我一人陪她,她很怕我会走掉。”
【调查分析】
自杀现象凸显出的社会问题 三方面导致老人轻生
从上述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孤独、疾病、家庭关系的异常等三方面导致了老人的轻生行为。
广州市海珠区新海医院李医生认为,老人自杀原因包括心理性、生理性和社会关系,“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患有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这不仅仅出现在要工作的年轻人身上,老年人也可能会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疾病。有些老年人因为子女在外地工作不能陪伴在旁,或者晚年丧偶,他们感到孤独和悲伤,而这种情绪不能得到排解的时候,就可能会出现心理疾病甚至有轻生的念头。老年人的交际方式和休闲娱乐方式都比年轻人少,所以他们的孤独寂寞感也较难排解。”
老人自杀半数因病
有数据显示,自杀已成为我国老年人死亡的第十位原因。在自杀死亡的老人中,95%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40%至75%有明显的精神抑郁。我国的老年期精神障碍的患病率达1.5%,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老年人抑郁症、焦虑症等各类心理障碍患病率已达3%以上。
李医生表示,老人轻生的主要原因是患慢性病或得了绝症,“很多老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生理疾病,如有的腿脚不好,有风湿脚或曾中风导致行动不便;有的患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有的甚至发现状况时已是晚期癌症。生理上的疼痛和心理上的恐惧都有可能令他们轻生,他们或许想早日摆脱痛苦,也有的是因为不想连累子女的。”李医生说另外一个原因是家庭矛盾,“如果子女不孝顺父母,有的甚至出口或出手伤害父母,或者是婆媳关系处理不当,儿子偏袒媳妇,都有可能令老年人想不开。”从自杀的方式上,服毒(服药或吸煤气)、上吊、跳楼等是老年人自杀的常见手段。
有研究显示,越是高龄,越倾向于采用致命的自杀办法。在内地,服用杀虫剂等农药的自杀者比例在农村很高,香港地区老年人则多选择服安眠药。在自杀者中,约有1/4的人曾有过自杀未遂经历。
医疗保障不足成负担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街居委会负责人梁女士表示,老人轻生的类似悲剧不是个别案例,“虽然现在的医疗保障体系在不断完善,不过‘看病难、看病贵’依然是一个较大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当老年人患重病时,治不治疗、做不做手术可能都会成为老人要考虑的问题。有的老人担心子女负担不起医疗费用而要求放弃治疗,也有担心即使花费巨额金钱仍然没治好病的,如果子女执意要为老年人治病,老年人还可能会自寻短见以解脱。”
除了自悲心理、厌世心理或病态心理,梁女士表示,部分轻生老人还有迷信心理,“有的老人迷信观念浓重,当他们生活不如意时,可能会想到极乐世界,想去那里‘享福’。不过住在城市的老人一般不会这么迷信。”
【各抒己见】
老年人精神空虚亟待填补
要重视“老有所学”“老有所教”
广州市天河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古先生认为,要预防老人自杀,还应增强老年人的内在素质,“老年人的思维比较守旧,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够全面,容易钻牛角尖,尤其在处理家庭矛盾时,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而且老年人的生活较单调乏味,单一的生活模式也令他们害怕孤独。因此,如果老人愿意到老人大学里学习,或者多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提升自己的技能,充实日常生活,又或者相关部门能举行一些思想教育讲座,让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都是增强老人内在素质的重要途径,也能更好地防止老人轻生。”
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
中山大学社会学系黄教授认为,老年人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这需要社会、政府和家庭的共同关注和努力。要建立健全社区老人保障体系和服务建设的规划,使之能在增进社区老人福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将社区老人服务基础设施列入居住区公共服务,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必要的支持,帮助社区提高养老能力。切实结合老人的实际需要,充分照顾老人的心理与生理特点, 建设养老院、托老所( 全托, 日托)、社区医院、康复中心、咨询中心、心理辅导中心、老人食堂、文体活动中心、老人大学等,同时提供如家务劳动、家庭病床、家庭护理、送医送药、饭菜配送、读报聊天、老人接送等上门服务。社会还应大力提倡邻里相互扶持,守望相助的精神,组织志愿者开展义务为老服务工作。
【市民心声】
应适当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
老人心声
年龄再大也应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记者经过街访市民发现,不能常回家陪伴父母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许多受访老人表示,吃喝穿不重要,就害怕孤独、脱离群体和精神空虚。但也有老人表示,不能说儿女不孝顺,毕竟他们要赚钱要生活,只能说应多抽出点时间去陪陪老人。一位住在养老院的张大爷说:“子女们没时间随时关注父母可以理解,我就是主动要求来养老院的,这里服务项目非常细致、周到,感觉就像在家里一样。年龄再大也应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觉得孩子既然长大了就不要成为自己心中的负担了,想念是人之常情,但总是记挂着子女对自己的健康也有影响,所以应该适当转移一下注意力。”
生命诚可贵,别让孩子抱憾终身
家住广州杨箕的李婆婆则告诉记者:“我想对有轻生念头的老人们说,您的身体健康了,相信是您儿女最大的幸福,这样结束自己的生命,会让孩子抱憾终身。我觉得一家人能够开开心心地在一起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和爱戴,这就已经足够了,生命诚可贵!”
子女心声
能做的就是尽量让爸妈少得病
家住广州天河的黄先生说:“关于老人轻生的这些新闻我深有感触。我的姨父也是这样,他得了肺癌,前几年医疗技术还不是特别先进,家人再怎么关爱,关系再怎么和睦,得病的人心里不好受,加上疾病的折磨,很容易就抑郁,如果不看住他,很容易轻生。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尽量让爸妈少得病,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老人轻生有考虑过儿女感受吗?
一位姚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这个问题也折射出了我们社会的几大问题,第一,现实社会中我们年轻人面临着工作与养老的巨大压力,所以很难让父母有安全感。第二,就是社会养老问题,我们社会的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市民心中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想要杜绝此类事件发生必须双管齐下,社会更加和谐进步,人们才更加幸福安康。”
记者浏览网页看到,网友也针对此问题发表了评论:“可怜天下父母心,可老人选择轻生,考虑过孝儿的感受吗?这会令儿子陷入深深的自责与懊悔……孝子孝女们,请让你们的父母觉得活着是所有家人的期望。尽孝趁早,别等到有时间了,却已经没机会了,愿每一位父母都能安享晚年。”
【为您支招】
怎样使老人始终保持健康心态?
1.帮助他们培养多种兴趣。
老年人有较多空暇时间,这为培养他们广泛而良好的兴趣提供了条件。种花、喂鱼、养鸟、下棋、绘画、集邮、旅游等,不仅是单纯意义上的休闲,而要帮助他们深入进去,获得无限情趣。很多老年人就是在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中消除了孤独感。
2.让老年人多与晚辈交朋友。
从习惯上讲,老年人容易在同龄人身上找到认同感,悲伤时可以相互抚慰,快乐时能够共同宣泄。但同伴的相继去世,无形中会加重他们自身“来日苦短”之感。若能让老年人更多地与年轻人相处,可以从年轻人身上汲取朝气和活力;经常参加少儿活动,更容易让他们找回青春,重返生命的起跑线。
3.老有所学。老有所用。
退休后仍然要参加一些社会工作,其意义绝不在于增加一些经济收入,更重要的在于调整自我,重新寻找健康的平衡点。从家庭的角度,一定要给老人寻找合适的机会,促进他们“活到老,学到老”的决心。可以让老人们参加自学或老年大学,不断充实新的知识,继续发挥业务专长。这样,一方面摆脱了孤独感,再一次体现出他们不衰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减缓智力的衰退,保持健康长驻。
4.除去从积极意义帮助老年人消除孤独感和自杀观念外,还应密切观察一些不良预兆。
①如老人表现得更加抑郁、沉默寡言,或常流露厌世的言论,或与人探讨如何死得痛快等,作为家属对这些情况应时刻引起警惕,深入了解老人的真实思想;
②敌敌畏、来苏儿等有毒物品以及水果刀、剪刀等危险锐器应放到老人不易拿取的地方;
③对需要服用安眠药的老人,要每次监督老人适量服下,以免大量积聚。虽然最重要的是积极意义上的预防,但这些防范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权威声音
提高法律意识可防止老人轻生
(广东天旗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刘开正)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可见,精神赡养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义务,也是一种法律义务。从法律层面上看, 满足老人必要的精神需求,是子女应当履行的法律义务。对拒不履行精神赡养义务的子女,老人完全可以寻求法律的帮助。然而,不少老年人以及子女根本不知道有《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或者根本没有想到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在发生赡养纠纷时,绝大多数老年人都往往以“子不孝,父之过”来自责自己,以“家丑不可外扬”来委屈自己,认为老人告儿子是“丢人事”,所以宁肯服毒、上吊,也不肯上法院告状。因此我认为,提高老年人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已成为当前老年维权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
应加强对老人的心理干预
(广东时事评论员 一鸣)
我认为,轻生不仅出现在老年人身上,不同年龄层的人也有轻生的现象,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因为对心理干预不足。一方面,社会上的专业人才不足,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不太普遍;另一方面,人们没有这种求医意识,当情绪出现问题时不知道要找医生,这也导致了有些医生没事干的情况出现。因为心理咨询中有“不求不助”原则,如果病人不主动看病,医生也无法干预。
而老人的一些心理需求或许是很多年轻人无法想象的,他们特别需要别人的关爱和尊重,所以年轻人平时应该多与老人沟通。就如经常发生在老人身上的电话诈骗,也是由于老人与年轻人沟通少,缺乏商量,令骗子有可乘之机。有些老人如果被骗了血汗钱,也有可能产生轻生的念头。所以年轻人要主动多了解老人的情况,多陪伴他们。而现在社会上的义工也较少,如果能为老人提供多一点志愿服务,相信也能减少老人轻生的案例。
小结
幸福还需什么?
按理说,人越老越惧怕死亡,而且大部分老人如今的物质生活是富有的,可一些老人却义无反顾地选择轻生,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幸福还需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在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的今天,幸福不应该只停留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需求更重要。亲人在侧,一句问候,寥寥数语,给予老人的慰藉,胜过千金赠予,胜过锦衣玉食。
文/钟紫燕 黄雪莹 王琦(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