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歌 快乐的留守老人山歌队
- 来源:广东电视周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留守老人,山歌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15 09:30
“秧田里头秧子多,插了一窝又一窝。既要弯腰插秧子,还要抬头唱山歌……”这是四川省南江县双流乡当地村民田间劳作时传唱的歌曲。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一边娴熟地在田里插着旱秧,一边欢快地哼着小调,大有一种“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豁达与超然。
传承乡音,生命如歌
“我们都是陈喜朝老师组织的老年民俗山歌队的队员,大家都喜欢唱歌,煮饭在唱,走路在唱,出坡也在唱,感觉干啥都轻松了。”一位叫贺绍帮的老人高兴地说。
留守老人过得如此自在,这让我们很是好奇,决心要实地拜访下陈老师和其他队友,地点就定在老年民俗山歌队的活动室(那是当地一个名叫学儿梁的村校)。
只见墙的两侧分别贴有“音乐是人类最大快乐”、“唱自己曾唱过的歌,做自己想做的事,寻找快乐,一路欢歌”的书法海报,黑板上留有“薅秧歌,十二个曲调,石工号子等”内容,整个活动室秩序井然,俨然一严肃的课堂。
晌午时分,如约见到了陈老师。虽逾花甲之年,但精神依然矍铄。满头鹤发,朝后梳着,没有一丝凌乱,皮肤黑得有些发亮,但总是自然地带着笑意,略显苍老的声音里有几分纯真而执拗的童趣。
“他曾是双流小学校长,就是那个耗尽20年积蓄,自费办起了全国第一家山洞博物馆的人。后来,组织了我们这支山歌队。”刚刚赶来的贺绍渊老人连忙介绍说。
“没啥,我就是趁自己还活着,想多为群众做几件事。”陈老说话间,眼里依然闪着希望的光芒。“他是一个癌症患者,已经13年了,现在64岁了,但在我们山歌队里依然是最精神的”。贺绍帮老人插话道。
山歌队是去年7月1日成立的,有13个队员,平均年龄70岁,都是当地的留守老人,每月逢十的日子,老人们都会放下农活,穿戴整齐,像过节一样聚在活动室,学习政策法规,练习唱曲记词。
“我们都是因为儿女在外务工,孙子进城读书,自己大字不识,留在山里,守着几亩土地,全靠干农活打发日子。有一次,村里有个叫陈秀兰的单身老人,月亮坝里去干活,摔下悬崖,直到天亮才苏醒。这人老了,不中用了,活着不就是‘等死’吗。”赖庆莲老人说。
“这些空巢老人,和我一样,对这里的山水草木都有无法割舍的情愫。但他们只懂耕种,不识文字,精神无所寄养。我发现音乐是沟通心灵,收获快乐的良方,加之当地又有唱山歌的习俗,何不用这种熟悉的乡音,来传承即将消亡的民俗,抒发浓淡相宜的乡情,歌唱山水如画的乡土,于是就组建了这支老年民俗山歌队。”陈老说出了自己的初衷。
乐教尚学,启悟乡民
“刚听说陈老师要组建山歌队,我们也只是凑拢看看热闹,心里琢磨着哪有那闲功夫,再说我们唱的这歌,咋上得了台面。”贺绍帮老人回忆说。
第一个报名参加的是喻友德老人,她今年75岁,被医院确诊为脑萎缩,自觉时日无多,干啥都觉得没意思,看书认不了字,看电视就是看花花,只是喜欢唱山歌,在她的带领下,老人们都陆续报了名。
陈老把大家召集到活动室,将当月的退休工资拿出,作为初期启动经费,确立了“每月逢十活动日”。集中学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健康养生》、《种养科普知识》等。练练《杨季嫂嫂》、《太阳早早落》、《劳动号子》等曲目,前来旁听的村民是越聚越多,寂静的山村里顿时沸腾起来。
说起唱山歌,老人们打开了话匣子:“我家种了2亩地,养了50只鸡,一年能挣10000多块,儿女在网上看到我们在家过得有滋有味,还唱得跟蜜蜂似的,高兴得不得了。”“我不识字,但每天早晨5点多起床,边打扫庭院,边把新教的知识和歌词默念几遍,活忙完了,词也就记住了。”“以前,我们就是山里的斑鸠,不晓得春秋,现在学点知识,感觉活得特有意思。”大伙你一言我一语,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山歌这个载体好,可自编自唱,大家编大家唱,见啥能唱啥。上山有歌,下地有歌,放牧有歌,砍柴有歌,抬石抬轿也有歌,生活处处都有歌。同时还能从中汲取营养,体悟价值,收获快乐。所以,在填词创作时,我会有意识地把法治、文明、养生类知识融汇在熟悉的旋律中,使其在传唱中传承,在传承中传播。”陈老若有所思地说。
如今,这支老年民俗山歌队演唱曲目达30余种,各种演出20余场次,他们自然也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快乐明星,使当地群众深受感染,自发加入到这个行列,不仅学习唱歌,参加义演,义务地当起了农村普法志愿者和政策宣传员。
“南江现在发展旅游,井坝水库也要搞开发,我们山歌队不仅要唱传统民歌,唱革命歌曲,还要唱出我们快乐的心声,唱出我们幸福的生活,更要唱出我们精彩的人生。”陈老满怀信心地给大伙加油鼓劲,惹得全场一片掌声。
乐善好义,感召乡风
从活动室出来已是黄昏时分,老人们坚持带我们去个地方。“说唱歌来就唱歌,我把山歌带上坡,唱起山歌快乐多,几步就爬几面坡……”老人们悠扬的山歌和着欢快的笑语,在林子里穿梭,一抹夕阳照在群山上,晕染了一层薄薄的余晖,像一幅唯美的画卷。
“陈老师把自己的退休工资和儿子给他看病的钱都省下来,自费建山洞博物馆,建红军小学,组建山歌队,还有我们马上就能看到的孝经亭,大家都说他是大善人。”郭术芳老人感动地说。
村里有个姓何的老人,几个儿女都在外务工,老人单独在家留守,因突发疾病,去世在家几天都无人知晓,这让陈老感触颇深。作为从教多年的他,心里便萌发了弘扬以孝道为主题的善行文化的念头。
于是他开始了漫长的寻访之路,自费十几万元建立了一座孝经亭。从成都、重庆到汉中辗转20几个省市,他造访了数十位专家、学者,收集各种关于善行的感人故事和文字资料,将古代24孝与孝经18章一道,由当地文化名人书写,刻印到石碑上,图文并茂地呈现孝行的细节。同时,他计划搜集整理并刻印感动中国100位敬老孝亲典范的故事,供后人观瞻、学习,这里也成了当地有名的善行文化教育基地,慕名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络绎不绝。
(资料来源:《新华网四川频道》)
心灵絮语
岁月如歌
有人说:在花间采蜜,是蜜蜂的快乐,将蜜汁送给蜜蜂,是花的快乐。归园田居,山歌作伴,“杜鹃花开朵朵浓,映得漫山一片红,仁义善行传千古,乡风文明乐融融……”一嗓子山歌吼起,惊起一行归巢的鸟儿,扑棱着翅膀,欢喜地鸣叫着,轻快地向白云深处飞去。岁月如歌,留守老人的生活也能自在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