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八年物价飞涨 高级公务员感叹“营养不充分”

  • 来源:广东电视周报
  • 关键字:抗战,物价,公务员
  • 发布时间:2015-06-15 09:15

  抗战期间,中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一时之间,举国皆为飞涨之物价所困扰。早在1940年,铨叙部次长王子壮便在日记中感叹,作为“国家之菁英”的知识分子,纷纷陷入入不敷出的经济困境,“竟不得充分之营养”。川军士兵杨根有写给父亲的信中,则表示“每月薪饷只能够伙食”,因没有余钱可以寄给家里而深感愧疚。

  抗战八年后方物价翻了1800倍

  众所周知,中国在抗战期间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究其原因,1944年孔祥熙在给美国驻华大使高斯的备忘录中,有所解释:“中国物价上涨之主要原因,系因抗战已七载,军需浩繁,物资日渐缺乏,供应未能适应,加以国际路线阻断,运输困难,国内经济情况,益形艰困。”

  孔氏之言乃是实情。抗战爆发后,华北、华中、华南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就相继沦陷,中国损失了绝大部分工业,以及半数以上的农业。至1942年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中国几乎丧失了所有对外交通通道。1944年的进口量比1941年降低78%,仅为1937年中国总进口量的6%。供需失衡,必然导致物价上涨。

  与此同时,市面上流通的法币急剧增加。七七事变前的1937年6月法币发行总额为14亿元,至1939年4月翻了一番,达28亿元,1941年底增至151亿元,1944年底为1894亿元,到抗战结束时的1945年8月,法币发行额已是5569亿元。八年间,法币数量增加了400倍。在这种情况下,大后方物价水平持续走高。如将1937年上半年大后方的物价指数定为100的话,1939年为213,1941年为1294,1945年则是184455。这意味着,八年来后方物价翻了1800多倍。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桂林熟盐在1937年时为0.117元/市斤,1939年涨至0.369元/市斤,约增长了3.15倍。1944年已是32.659元/市斤,相当于1937年的279.14倍。

  知识阶层“食平价米”

  1943年2月20日,军令部部长徐永昌在重庆曾家岩蒋介石官邸用餐,九人四菜,严重不够吃。徐触景生情,当天在日记中不无感慨地写道:“物价骤增。限价前猪肉十六元一斤,限价为十四元,结果未出三五日即涨至二十余元,有时二十五元也买不到,其他似之。而布与糖很难买到,现在除米、面较战前为八十倍左右,(如战前面三、四元一袋,今则二百五六十元,尚系黑面)其余百倍至几百倍(现在鸡蛋三元左右一枚)。”

  徐永昌所谓的八十倍、百倍、几百倍,乃是对抗战中后期大后方通货膨胀的真实描述。这种通胀,对普通公务员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影响最大。连铨叙部次长王子壮这样级别的公务员,也早在1940年就开始哀叹吃不上肉,青菜也快吃不起了。王在日记中特别对比了自己和“商人之妇”的不同处境:

  “日前在民众防空洞得见一小商人之妇,一人而购二十元之猪肉排骨之类,煮于会饭之中,米饭殊少,但肉食耳。再看知识阶级公务员及教育界,以收入日绌,面有菜色,是国家之菁英,竟不得充分之营养,食平价米既多粗劣,青菜已达一二元一斤,遑论肉食。即青菜亦将无法购取足用也。余上月收入一千一百元,支出一千六百元,不敷达五百元,因余负担全家十三人之饮食,此盖最低数。”

  昆明偶尔还有晚间宵夜

  除商人外,工人是重庆受通胀影响最小的群体,但他们的生活也相当困顿。1941年10月,国民政府社会部统计处在重庆调查了240户工人家庭。结果显示:这些家庭平均每户3.6人,食物支出占到家庭总支出的74%,平均每户每月食用大米6.9市斗(约110-130斤左右),另有少量红薯为辅。蔬菜消费,以白菜、萝卜为最多,平均每月各消费12斤左右,其余如魔芋、莴苣、青菜、南瓜、榨菜等,每月消费也在2-4斤左右。但肉类消费极少,平均每户每月仅消费猪肉2斤左右,蛋类平均每月消费不足3枚,牛肉、鱼肉等则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距离前线较远、且非政治中心的昆明,民众的生活状况要好一些。1940年,昆明的“普通户”,大多一日两餐,偶而还能有晚间宵夜。这些“普通户”多是五口之家,平均每月食用大米15升(约240-270斤左右),猪肉7.5斤,蚕豆60斤,莴笋60支,豆腐150块,猪油、香油、酱油各7.5斤。其中,蚕豆、莴苣等,随季节不同而由其他菜蔬替换。

  1944年过半国军士兵营养不良

  抗战中后期,士兵的饮食水准,更跌至令人发指的地步。据统计,二战期间,不论质,单论量,美国陆军战地口粮,每人每天约6磅;日本陆军约为4磅;中国陆军官兵最多时也仅约为1.6磅,这还只是文字层面的标准,并非实际获得。1940年后,国军普遍改三餐制为两餐制,菜品普遍退化为菜叶盐水汤。1945年初,每一士兵每日副食费标准仅12元,而汉中的白菜一斤要30元,萝卜一斤要20元。1944年,美国专家曾随机抽取1200名国军士兵进行体检,结果发现营养不良者高达57%。

  近日,安徽省青阳县档案馆征集到了11封战地家书,从书信的内容来看,这些书信的主人应该属于在安徽抗战的川军将士。一名叫杨根有的士兵,在信中提到了他在部队中遇到的一个麻烦:物价飞涨,导致他的薪饷只够吃饭:“目前前方米粮一元只买食米二斤半,盐可买十二两,每月薪饷只能够伙食,因此并无余钱,日后如有余钱,一并寄出。敬祝玉体健康。男:杨根有。”其孝心可感,当时士兵生活之窘迫更让人唏嘘不已。(综合)

  延伸阅读

  “抗日爱国菜”

  抗战期间,国内曾出现一些“抗日爱国菜”,以表达对日人入侵中国的愤慨。在一本民国手写老菜谱中,还记载着23道据说是来自广东的素菜,皆属上述“抗日爱国菜”一类。菜名依次为焦土抗战、五族共和、努力捐输、生产粮食、齐赴国难、炸平东京、誓保疆土、发动壮丁、重视国难、同挽黄种、征剿倭奴、完全胜利、誓雪国耻、偿还旧债、丹心报国、精诚团结、保卫广东、枪口对外、游击战术、直捣黄龙、打倒汉奸、最后胜利等。

  其中,“炸平东京”是一道榨菜冬瓜汤,“誓雪国耻”则是雪梨煲萝卜,这些菜名里弥漫着怒火的佳肴,却都是素菜。当时,重庆菜馆也有一道锅巴菜名为“轰炸东京”,梁实秋先生也吃过此菜,他在文章中写道:“有人说这个菜名很无聊,取快一时,形同儿戏。也有人说,抗战时期一切都该与抗战有关,与抗战无关的东西也要加上与抗战有关的名义。”梁先生虽未直接表明看法,但其口吻则似以为这一菜名不过泄一时之愤而已,虽在战中,终不应一任仇恨情绪主宰自己。(综合)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