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SKODA
- 来源:汽车杂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德国,斯柯达,奔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15 15:43
SKODA 斯柯达品牌是捷克的国宝,你是否能想到,它与德国的奔驰一样都拥有超过百年的造车历史?趁着读者提问,就让我们一起读懂它吧!
SKODA的“证”
Q:老编们好!能否介绍一下SKODA斯柯达这个品牌的历史,听说SKODA斯柯达的祖国捷克斯洛伐克也曾经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那么,斯柯达当时在东欧时期都生产什么车,当时捷克斯洛伐克人们的汽车生活怎么样?请介绍一下,多谢!
A:斯柯达是全球寥寥几个汽车百年品牌之一,而与德、法这样的工业大国、强国相比,斯柯达却身处一个国土只有7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千万左右的捷克,靠的正是坚忍不拔、民族的自尊精神,创下了百年的辉煌。然而,百余年来,斯柯达随着国家的命运承载了太多的起起落落,它不仅见证了欧洲汽车的发展史,这其中还包括一些当年身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时的故事。
笔者实际前往了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不远的姆拉达·博莱斯拉夫,这里也是斯柯达生产厂和斯柯达博物馆之所在,通过展览,可以完整地了解斯柯达的品牌发展历史,包括SKODA的一些经典车型,而众多的历史性汽车用品展示,又让我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捷克人民百年间的汽车生活故事。
先简单介绍一下捷克。稍上年纪的人对捷克斯洛伐克都耳熟能详,十九世纪,捷克斯洛伐克一直在奥匈帝国的统治之下,至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取得独立;二战后的四十年代后期,成为苏联影响下的社会主义国家;1989年,脱离社会主义阵营成为联邦制国家;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正式分成了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2004年,捷克加入欧盟。
始于1895年的L&K公司
Skoda汽车的历史要回溯到120年之前。1894年,一个名叫Vaclav Klement的捷克年轻人,将他购买的质量不佳的自行车退还给了德国生产商,他附上一张纸条,说明车子的问题所在,不过,等来的却是生产厂家傲慢的回复“请用我们能看得懂的语言”。被激怒的Vaclav Klement最终决定与一个名叫Vaclav Laurin的捷克人合作成立了一间自行车公司,公司以两人的姓氏首字母为名——“L&K”,他们所生产的自行车品牌就叫做“Slavia”(意思是“奴隶),为的是警醒大家时刻不忘“捷克人正在被统治”。公司稳定之后,1898年,开始生产当时最新流行的摩托车,也就是为自行车装上一台小型发动机。
而真正开始生产汽车是1905年。L&K公司的第一部汽车叫做“A型车”,A型车迅速热销,之后,L&K陆续推出“B”、“C”等型号,1907年,公司开发出了8缸发动机,斯柯达成为了世界上最早研发出8缸发动机的车厂之一。至二十年代,L&K发展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汽车厂家之一。
L&K变身为SKODA
1924,捷克的一间极具规模的大型军火公司Skoda Works合并了L&K公司,合并后的公司,生产汽车开始使用Skoda车标。这间“Skoda Works”公司是由一个名叫Emil Skoda的工程师拥有的,也就是这位Skoda先生设计出了经典的飞箭标——一个由印第安人头饰演化而来的飞箭,据说,灵感来自家里那位勤劳肯干的印第安佣人。其实,原本的Skoda在合并L&K公司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汽车的生产,Skoda曾与一间名为Hispano Suiza的高级轿车生产公司合作,在1924年推出了一款Hispano Suiza H6,而Hispano Suiza可是当时响当当的豪华汽车品牌,据说Hispano Suiza的顶级型号比当时的劳斯莱斯还要昂贵。
全新的Skoda Auto斯柯达汽车公司于1926年布拉格国际车展上展示了150型敞篷车;1929年,斯柯达推出了860大型豪华轿车;三十年代,公司陆续推出了很多新车系,包括Popular、Rapid、Superb等,年销量超过5000部。但好景不长,1939年二战开始,斯柯达停止了汽车的生产,转而生产军工产品,最终在1945年,斯柯达的生产工厂被联军完全炸毁。
进入社会主义时代
战后,Skoda很快从废墟上重新站了起来,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国有汽车厂的斯柯达在车型设计方面依然表现出色,其设计的车型甚至可以与同时期的欧洲车厂相媲美。Skoda不仅生产轿车,还同时生产敞篷车、客货车甚至高级运动车型,装备了6缸发动机的“Superb”成为了斯柯达旗下的高级轿车,主要供应给政府部门使用,同时,斯柯达还肩负着国家的一些生产任务,生产大型卡车及军用车辆。
1959年,斯柯达推出了440、445、450车系,之后不久,这三个车系分别改名为Octavia、Octavia Super和Felicia。从五十年代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到八十年代末期结束,实际上捷克斯洛伐克一直都在21生产国民用车,也就是所谓的私家车,当然,是否该生产民用轿车成为了一个当时困扰斯柯达的难题,如何设计及生产都属于政治任务。其实,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数十年间,捷克斯洛伐克一直存在私家车的需求和市场,而且政府并没有禁止百姓的私车消费,人们的汽车生活也是比较多样化的,甚至汽车的广告更是大胆而前卫。
同时期,斯柯达还向许多非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汽车,从1958年开始,Felicia开始出口到美国市场,由于质量不高等原因,Skoda最终未能打开北美市场。五、六十年代的斯柯达在技术研发方面表现出色,1952年,采用了全金属车身的斯柯达1200型成为当时引领时代的设计,提供极高的被动安全性;1964,斯柯达是欧洲首先设计出铸铝发动机的车厂。
赛场扬威
1908年,L&K公司以一部“F型”赛车参赛,并赢得了所有的比赛冠军,到后来的Skoda,斯柯达一直积极参与各种汽车赛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45年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国有汽车厂的斯柯达还保持着赛车的传统,1101型成为了斯柯达早期使用的赛车,1950年,斯柯达开始进军LeMans勒芒24小时赛事,之后又参与了许多的国际赛事并成功地取得了一些好成绩;1968年,斯柯达甚至赢得东欧的F3赛事;而1975年推出的130RS运动版更成为了斯柯达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30RS赢得了1977年的蒙特卡罗赛第一和第二名。斯柯达的赛车传统即使在社会主义国有化的数十年里也没有完全中断过。
社会主义阵营里的斯柯达与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1950年生产的“VOS”这款车型。VOS中文译名为“政府特别用车”,车上的装甲重约4吨半,VOS是供政府高级官员使用的特别防弹车,一共只生产了107部,作为礼物,其中的一部VOS送到了同为社会主义阵营兄弟的中国供毛主席使用,目前这部车就放在北京的军事博物馆展览。另外还有其它的车型也来到了中国,包括朱德使用的520型轿车。
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斯柯达还出口了不少的706RO型到中国,一直在北京作为公共汽车使用,到了八、九十年代,Favorit和Forman开始进口到了中国,这几乎是中国首次接触两厢车和旅行版轿车;九十年代中期,在波兰组装的Felicia(弗雷西亚)大量进口到了中国,据斯柯达的资料介绍,1995年进口到中国的Felicia共有5267台,在中国售价约为1.5万美元,而且颇受中国市场的欢迎。不过,现在你已经很难再在中国的道路上见到这些老斯柯达轿车了。
九十年代并入德国大众集团
1991年,斯柯达被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收购,正式成为大众VW旗下品牌。使用VW大众的造车平台和新技术,斯柯达先后推出了全新的Octavia、Fabia及Superb等全新技术水准的车型系列,Skoda再次迎来了销售的春天。
1999年,Skoda正式进军中国市场,首先进口到中国市场上的是第一代的Octavia(当时中文名为欧雅)及第一代的Superb(当时中文名为速派),其中速派2.8版售价高达45万元人民币,而2.0升豪华版的欧雅售价也要30万元。后来,Fabia法比亚也进口到了中国市场。2004年,Skoda最大的海外基地在深圳成立,其功能为整车配送及零配件供应、技术支援及培训等,同时,全新进口版1.8T速派售价也降低到了29.5万元。2007年,斯柯达在中国的合资车厂上海大众斯柯达正式开始国产。
把声音玩弄股掌间
Q:听说美国的HARMAN哈曼音响公司开发出全新汽车降噪技术,而且好像非常先进,请详细介绍一下吧,谢谢!
A:美国的HARMAN哈曼音响公司在今年上海国际车展期间展示了多项全新概念汽车隔音及音响控制技术,这些技术可谓令汽车的声音出现了革命性的进步,而且实实在在为车主带来了不少的好处,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HARMAN在中国进行了正式的展示,在多项技术中,尤其以主动降噪以及车内乘客分区音响控制系统这两项新技术最令人印象深刻,我们分别介绍一下。
“车内主动降噪”技术
首先看看“传统”汽车降噪的两种方法:一是汽车厂家通过提升成本和技术,尽量把发动机、轮胎这些运动部件的噪音从源头降低,这是真正的降噪,不过成本和难度都较高;还有一种方案,就是隔音,使用更多的隔音材质,把车舱外的噪音隔绝在车舱之外,缺点是效果不明显且成本较高、增加车重,而且噪音众多,防不胜防。降噪加上隔音,成本相当不菲,所以,咱们普通家轿比起高级豪华轿车来说噪音还是比较明显,主要原因就是制造成本不同。
所谓的主动降噪,并不是真正从噪音产生的源头降低噪音或阻隔噪音进入车舱内部,而是利用现有的音响系统,通过电脑程序,针对噪音而特别设计一组反向声波,来产生类似“对冲”的动作。首先,系统需要找出声音的频谱特性,并同时发出相位刚好相反的声音,这样就可以产生完全抵消的效果,最终在人耳听来,感觉上总体的噪音是减少了,环境更安静了,其实,声音并没有真的不见了,对声音探测仪器来说,实际上反而更比原来还要多出一组声音。
民用领域已经有主动降噪技术的产品,现在,HARMAN还开发出了独创的RNC(Road Noise Cacellation)路面噪音消除技术,并已将其使用到量产车上。HARMAN与车厂合作,在车型开发之初就进行这套车内主动降噪的设计,并根据不同车型发动机的噪音特性、轮胎的噪音特性、风切声特性等,来设计主动降噪的电脑程序,在车子开上路之后,电脑系统时刻侦测噪音的情况,并通过车内的扬声器发出反向的声波,因而能不断地抵消车内的噪音,类似“中和”的效果,最终营造出了车舱内更为安静的环境。
之所以说这项技术成功,是因为原本费时、费力的车辆降噪工程,现在通过音响技术就能实现,尤其对于中小型经济车型来说。而且该系统还能针对各种路况、车况的改变而随时应对,这当然是车厂最乐意看到的。目前,哈曼的这项技术已经在一些高级车款上开始使用了。
单区音响控制
汽车主动降噪技术,不仅能降低车内的噪音,还能再做更多的事情。例如能让同坐在一部车内的四名乘客各自听到不同的声音。真的有这么厉害吗?
传统概念里,打开汽车音响之后,坐在车内四个座位的四名乘客,都会听到一样的声音,不管他们每个人是否都喜欢,甚至听到音响连接手机后播出的同一个电话通话声,不管是否令人尴尬,这是因为声音传播扩散的特性,在以前,即使使用定向传播技术,其效果仍然不是很理想,我们还没有很好的办法驾驭声音的指向。
现在,HARMAN哈曼已经开发出了突破性的音响技术,这就是ISZ私密车内音响或称为ISZ(Individual Sound Zones)车内独立分区音响控制技术。ISZ将这原本是概念性的东西变成了现实,其开发理念就是将车内四名乘客划分成四个独立的区域,尽量令每个人听到自己需要的声音而同时又尽量互不干扰。在过去,这是难以想像的,而随着上面所说的主动降噪技术出现,现在,可以通过主动降噪技术,把不想听到的声音“消除”,只留下想听到的那一部分。奇迹出现了,每名乘客现在都有了自己的声音专属区!
在自己的声音专属区里,驾驶员能专心听导航的声音指令;副驾驶能好好地欣赏一段喜欢的音乐;后排的一名乘客正在专注地观看一部电影;而另外一名乘客正在与朋友通电话,大家互不干扰,就像呆在各自的房间一样,每个人都感觉到更舒适、更安全也更安心了。那么,哈曼的这套ISZ技术到底效果怎么样?在现场实地感受的确有一定的效果,如果一定要量化的话,大约能减低一半左右你不想接受的声音。
未来之声
现在,HARMAN汽车音响不仅代表了更棒的音质,还同时附加了更安全、更舒适的使用功能。对于车厂来说,也不必再在例如主机功率、扬声器数量、低音炮的功力等等硬件方面进行无休止的配备战;车厂还能更加自由地增强车子的性能及操控性,而同时不必再因为噪音而绑手束脚;甚至,即使是稍显单薄的小型车,以后也能做出媲美大型豪华轿车的整体声音水准。
这么棒的音响是否能够在后市场购买加装?很抱歉,目前这项技术只能针对特定的车型进行源头开发设计,现在的技术还无法做到“一装即用”。因此,后市场上是无法买到的。
Text:田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