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塔尔的启示--全球眼光炼钢铁

  • 来源:英才
  • 关键字:米塔尔,启示,眼光,钢铁
  • 发布时间:2010-08-09 10:14
  2006年安赛乐和米塔尔合并,这场合并耗资332亿美元,诞生了第一家在27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61个国家拥有生产基地的跨国钢铁集团。采访中,徐乐江还向《英才》记者推荐了报道这次整合的《冷酷的钢铁》一书。

  徐乐江告诉《英才》记者,安赛乐和米塔尔的合并最大的难度是要经过卢森堡、法国、荷兰、西班牙、比利时、美国六国政府的审核,同时还要经过欧盟的反垄断审查,将这种不可能变为可能,这对中国公司的跨国并购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在米塔尔之前,并没有诞生过全球性的钢铁企业,而所谓世界级的钢铁企业大都源于整合本国的钢铁企业,比如美国的国际钢铁集团,再比如欧洲的安赛乐。甚至有人认为:“钢铁永远不会全球化,只能是地区性产业。”

  但米塔尔成为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钢铁企业,是因为他走了一条别人从未走过的道路:米塔尔能够通过并购起家,则因为他的战略眼光,能抓住别人看不到的机会。因为石油危机后,钢铁业长期的低迷,从而让米塔尔有一个以极低价格并购的机会。

  从1989年开始经过一系列并购,米塔尔钢铁先后收购了美洲和欧洲最大钢铁公司。如1992年仅用2.2亿美元,收购了墨西哥耗资22亿美元建成的Sibalsa联合企业;1995年仅用1个爱尔兰镑,收购了爱尔兰钢铁公司;1995年收购K a r m e t钢铁公司,米塔尔仅耗资9.5亿美元,获得400万吨钢产能,相当于吨钢投资240美元;收购内陆钢铁公司花费14.3亿美元,为吨钢315美元。而新建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吨钢投资通常约为1000美元左右。

  米塔尔最初的并购主要选择发展中国家钢铁企业,而且选择的不是新建钢铁厂,而是一些存在劳工问题、生产效率问题、采购问题、产品结构问题的企业。

  2000年之后的一段时期内,市场长期低迷,东欧等地的政府急于出手其钢铁企业,严重压低了这些企业价格。只要收购方能够缓解就业压力并承诺持续投资,其收购价可仅为原价的1/10。米塔尔相当于从东欧捡了5家作为不良资产处置的钢铁厂。

  米塔尔对I S G的收购从表面上来看并不符合廉价劳动力的要求,因为美国的薪资水平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是ISG曾经被专门收购不景气行业公司的投资专家维尔博·罗斯(WilburR o s s)当作手上的一枚棋子,他把伯利恒(Bethlehem)以及LTV等正处在申请破产保护美国老牌钢铁企业拼凑在一起,进行重组。通过罗斯的大量裁员,与政府洽谈解决工人养老金问题,从而使得I S G在价格和成本上要比其他的美国公司更具竞争力。

  2005年罗斯卖出ISG时净赚12亿美元,但由于米塔尔并购时机选择准确,2006年ISG净利润就达到15亿美元。

  除了成本低廉之外,米塔尔的成功还源于技术的革命。米塔尔起步之初,就开始研究微型炼钢炉,并为了降低成本研发出直接还原铁技术。米塔尔成功开创直接还原铁技术(DRI),以DRI替代进口废钢,使炼钢成本大幅度降低,并把这项技术应用于全球并购的企业之中,获得了更低的成本,更高的盈利能力。虽说米塔尔没有申请专利,但直接还原铁的生产技术复杂,很难被复制。虽然我国大多钢厂在添加直接还原铁,但是我国直接还原铁的生产技术还处于引进和吸收阶段,未来这一技术将成为降低成本的关键点。

  而对于米塔尔公司的崛起,徐乐江认为这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代表了一种趋势。“第一,Internet带来的信息时代,可以把全球管理这种以前不可能实现的情况变为现实。第二,全球化资本市场发展,为并购提供了庞大资金。这两个并购的前提条件,我们没有看到,他看到了,而且坚持不懈做下去。”同时徐乐江认为,这个趋势日本企业也没有把握住,新日铁的技术实力非常领先,但是他们错失了发展的良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