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竞争品位
- 来源:英才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企业家,竞争,品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8-09 13:40
嘉宾 邓锐民 百仕达控股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
张醒生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北亚区总干事长
李宏 福莱(中国)国际传播咨询中国区总裁
盘旋空中降不下来的飞碟、飞不起来的飞机、会拉车的机器人、航空母舰……虽然,“农民达芬奇”展览中的展品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但这并不妨碍一群企业家,从商界风云中抽身出来,结队去感受农民发明家的“奇思妙想”。并且,企业家们的观后感惊人地一致——感动加震撼。
这是一场表达农民惊人创造力和浪漫追求的艺术展,领略过那种震撼的企业家会忍不住向到上海的朋友献宝:“你知道农民达芬奇吗?”
其实中国早就有不少喜欢“风花雪月”的企业家。比如今典集团的张宝全,他投资今日美术馆做社会化非营利艺术机构;比如陈东升在泰康人寿大厦11层开设“顶层空间”……
如今,有些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企业家,已经开始了对精神、对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积极追求。这种追求也许并不是纯粹的“附庸风雅”,而是他们越来越意识到,未来的竞争,将越来越集中在一个人是否有品位、有格调,以及是否能提升别人的品位和格调上。
身边的“农民达芬奇”
主持人:你与“农民达芬奇”是如何结缘的?
邓锐民:“农民达芬奇”的展出场地——上海外滩美术馆,是百仕达控股的地产项目“洛克·外滩源”的一部分。为了场馆的开幕首展,我们找到了“农民达芬奇”的策展人——蔡国强,在他的诸多方案中,“农民达芬奇”的创意最终打动了我们。
农民创作者的思想给我们提供了几个口号原型:一个是“不知如何降下”,原意是讲一个农民专注于怎么让飞碟飞起来,却从没想过飞碟怎么降下来的问题;还有一个是“重要的不是飞起来”,讲的是一个农民造飞机,专注的是追求梦想的过程,而不在乎结果。这些都是非常有创意、很特别的东西。
看完“农民达芬奇”你会发现,其实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农民其实不只是城市的建设者,他们也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那我们呢?我们对生命、对生活有追求吗?这同样是我们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张醒生:看了展览,才知道有这样一批有原始冲动的人存在。城市里的人太想成功,太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所以在做很多事情之前,我们都要权衡利弊,之后才去做。这一过程中,我们没有意识到,那种原始的创造冲动在这个过程中已经被磨灭了。而这些农民,在特别偏远、贫瘠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孩童般的激情和梦想,淳朴而真实。他们天然的无畏精神让人敬佩,不管别人说什么,但是他们选择了坚持。
李宏:这是外滩美术馆的开门之作,我们对整个策展、布展、开展的过程都非常有兴趣。因此我们几乎参与了“农民达芬奇”从筹备到展出的整个过程。
蔡国强在谈到做展览的初衷时,特意提到了农民是一个特别容易被忽视却有着巨大创意活力的群体。艺术的潮流到底来自哪里?其实很多都是来自农民的土壤里。拿上海来讲,上海的建筑、服饰、餐饮,包括工业化的特征,包括音乐、戏曲,归根结底都是从农村产生出来的。
品位“攀比”
主持人:你怎么看企业家们投资艺术的现象?
邓锐民:现在社会上已经有一种倾向,很多企业家、企业都开始在这个方面有所投入。民办的艺术馆、博物馆可能不像国有的那么大,资金也没有那么充足,但是民营的艺术馆和博物馆定位会更加有特色。拿上海外滩美术馆来说,我们是希望把它做成一个当代艺术馆,因为我们觉得当代艺术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
张醒生: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现代第一代真正的企业家群体,整个群体完成了物质和事业的创造,大部分人开始进行下一轮的转换,把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执行工作交给团队或者接班人,自己则逐步演变成董事长角色,仅掌管战略。这使得他们开始有一定的闲暇时间来思考另外的事。比如牛根生彻底退出蒙牛后,成立蒙牛基金会,全心全意做慈善环保事业;王石90%的时间都在为环保公益慈善鼓与呼,等等。
人们如果10年、20年、30年甚至一辈子都在追求物质财富,会感觉比较无趣。实现了一定的物质积累之后,企业家们也在寻求获得精神财富,这也可以反衬出为什么这些年来国学开始兴起,对宗教、对人生、对信仰、对价值的追求开始兴起。
李宏: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净化过程。最初,企业仅仅需要做好一个产品,现在则要求企业做有特性的产品,不这样,产品估值就会有问题。在满足居住需求之后,人们想得最多的是怎么能够传世,怎么能够对子孙后代有交代。这样的案例伦敦有、东京有,但中国当前的机会是最好的。
主持人:那么反过来,你觉得“艺术”又是如何塑造或者成就一个企业家或者一家企业的?
邓锐民:拿外滩美术馆来说,外滩美术馆是我们整个产业链的一部分,我们希望这里是一个可以享受到比较有品位、有追求的地方。未来还会是一个沟通的平台。
在香港也有很多企业家在艺术方面有很大投入。以前,做一个地产项目,艺术馆占的比例可能不是很大,好像大家都不愿意花很多精力和金钱在这方面,但是现在整个形势都在往好的方向走,这也是能为社会和企业带来贡献与价值的。
张醒生:以前的企业家,在一起一般是攀比谁喝什么酒、开什么车、用什么牌子,现在,在成熟的商业群体里,大家“攀比”的内容变成了谁又办了一个环保基金、谁又成立了一个慈善基金、谁又办了一所民办学校等等。我一点不怀疑,再过十年,大家的约会将是在博物馆看展览、在艺术馆欣赏艺术品。企业家将会越来越有品位,获得更多的尊重,同时也能从中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商业成功。
李宏:其实,人们对一个有着完整商业业态的商业中心有着非常明显的需求。比如北京的三里屯项目,不仅提供了一个购物的集散地,而且其周边的设施,周到地考虑到了顾客的所有需求,这就是高品质环境的妙处。也就是说,包括美术馆、博物馆等体验层面越多,就越能吸引人气,也越能体现其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
张醒生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北亚区总干事长
李宏 福莱(中国)国际传播咨询中国区总裁
盘旋空中降不下来的飞碟、飞不起来的飞机、会拉车的机器人、航空母舰……虽然,“农民达芬奇”展览中的展品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但这并不妨碍一群企业家,从商界风云中抽身出来,结队去感受农民发明家的“奇思妙想”。并且,企业家们的观后感惊人地一致——感动加震撼。
这是一场表达农民惊人创造力和浪漫追求的艺术展,领略过那种震撼的企业家会忍不住向到上海的朋友献宝:“你知道农民达芬奇吗?”
其实中国早就有不少喜欢“风花雪月”的企业家。比如今典集团的张宝全,他投资今日美术馆做社会化非营利艺术机构;比如陈东升在泰康人寿大厦11层开设“顶层空间”……
如今,有些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企业家,已经开始了对精神、对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积极追求。这种追求也许并不是纯粹的“附庸风雅”,而是他们越来越意识到,未来的竞争,将越来越集中在一个人是否有品位、有格调,以及是否能提升别人的品位和格调上。
身边的“农民达芬奇”
主持人:你与“农民达芬奇”是如何结缘的?
邓锐民:“农民达芬奇”的展出场地——上海外滩美术馆,是百仕达控股的地产项目“洛克·外滩源”的一部分。为了场馆的开幕首展,我们找到了“农民达芬奇”的策展人——蔡国强,在他的诸多方案中,“农民达芬奇”的创意最终打动了我们。
农民创作者的思想给我们提供了几个口号原型:一个是“不知如何降下”,原意是讲一个农民专注于怎么让飞碟飞起来,却从没想过飞碟怎么降下来的问题;还有一个是“重要的不是飞起来”,讲的是一个农民造飞机,专注的是追求梦想的过程,而不在乎结果。这些都是非常有创意、很特别的东西。
看完“农民达芬奇”你会发现,其实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农民其实不只是城市的建设者,他们也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那我们呢?我们对生命、对生活有追求吗?这同样是我们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张醒生:看了展览,才知道有这样一批有原始冲动的人存在。城市里的人太想成功,太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所以在做很多事情之前,我们都要权衡利弊,之后才去做。这一过程中,我们没有意识到,那种原始的创造冲动在这个过程中已经被磨灭了。而这些农民,在特别偏远、贫瘠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孩童般的激情和梦想,淳朴而真实。他们天然的无畏精神让人敬佩,不管别人说什么,但是他们选择了坚持。
李宏:这是外滩美术馆的开门之作,我们对整个策展、布展、开展的过程都非常有兴趣。因此我们几乎参与了“农民达芬奇”从筹备到展出的整个过程。
蔡国强在谈到做展览的初衷时,特意提到了农民是一个特别容易被忽视却有着巨大创意活力的群体。艺术的潮流到底来自哪里?其实很多都是来自农民的土壤里。拿上海来讲,上海的建筑、服饰、餐饮,包括工业化的特征,包括音乐、戏曲,归根结底都是从农村产生出来的。
品位“攀比”
主持人:你怎么看企业家们投资艺术的现象?
邓锐民:现在社会上已经有一种倾向,很多企业家、企业都开始在这个方面有所投入。民办的艺术馆、博物馆可能不像国有的那么大,资金也没有那么充足,但是民营的艺术馆和博物馆定位会更加有特色。拿上海外滩美术馆来说,我们是希望把它做成一个当代艺术馆,因为我们觉得当代艺术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
张醒生: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现代第一代真正的企业家群体,整个群体完成了物质和事业的创造,大部分人开始进行下一轮的转换,把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执行工作交给团队或者接班人,自己则逐步演变成董事长角色,仅掌管战略。这使得他们开始有一定的闲暇时间来思考另外的事。比如牛根生彻底退出蒙牛后,成立蒙牛基金会,全心全意做慈善环保事业;王石90%的时间都在为环保公益慈善鼓与呼,等等。
人们如果10年、20年、30年甚至一辈子都在追求物质财富,会感觉比较无趣。实现了一定的物质积累之后,企业家们也在寻求获得精神财富,这也可以反衬出为什么这些年来国学开始兴起,对宗教、对人生、对信仰、对价值的追求开始兴起。
李宏: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净化过程。最初,企业仅仅需要做好一个产品,现在则要求企业做有特性的产品,不这样,产品估值就会有问题。在满足居住需求之后,人们想得最多的是怎么能够传世,怎么能够对子孙后代有交代。这样的案例伦敦有、东京有,但中国当前的机会是最好的。
主持人:那么反过来,你觉得“艺术”又是如何塑造或者成就一个企业家或者一家企业的?
邓锐民:拿外滩美术馆来说,外滩美术馆是我们整个产业链的一部分,我们希望这里是一个可以享受到比较有品位、有追求的地方。未来还会是一个沟通的平台。
在香港也有很多企业家在艺术方面有很大投入。以前,做一个地产项目,艺术馆占的比例可能不是很大,好像大家都不愿意花很多精力和金钱在这方面,但是现在整个形势都在往好的方向走,这也是能为社会和企业带来贡献与价值的。
张醒生:以前的企业家,在一起一般是攀比谁喝什么酒、开什么车、用什么牌子,现在,在成熟的商业群体里,大家“攀比”的内容变成了谁又办了一个环保基金、谁又成立了一个慈善基金、谁又办了一所民办学校等等。我一点不怀疑,再过十年,大家的约会将是在博物馆看展览、在艺术馆欣赏艺术品。企业家将会越来越有品位,获得更多的尊重,同时也能从中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商业成功。
李宏:其实,人们对一个有着完整商业业态的商业中心有着非常明显的需求。比如北京的三里屯项目,不仅提供了一个购物的集散地,而且其周边的设施,周到地考虑到了顾客的所有需求,这就是高品质环境的妙处。也就是说,包括美术馆、博物馆等体验层面越多,就越能吸引人气,也越能体现其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