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剩产能迁移大战
- 来源:英才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过剩,产能,迁移,大战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8-09 11:13
经济上升期,利益驱使企业产能迅速扩张,而在经济不景气时,迅速释放的产能就成了烫手的山芋。
2010年5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公布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不仅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倾向。早在去年,10部委就曾点名这些行业需严控产能过剩。
多晶硅作为光伏产业的上游,在经过2008年产能的高速增长和利润到顶之后,迅速掉进了下降通道,因产能过剩和国际需求缩减带来了收益率的大幅度下调。短短两年的时间,毛利率由之前的300%降至目前的不足10%。
市场需求的萎缩,使得光伏企业不得不另辟蹊径以保全利润,比如向产业下游转移——很多光伏企业介入国外光伏电站,而这一产业链的延伸,能为光伏企业贡献25%的毛利率。
随着国内光伏电价补贴政策预期临近,光伏企业从上游原料多晶硅转移至终端客户市场的趋势更加明显。现在,国内光伏企业,一边要挪出资金和精力争夺政府补贴正在弱化的欧美市场,一边还忙于抢占国内光伏电站先机。
跟光伏市场主要在国外不同,钢铁、电解铝和氧化铝市场主要在国内,但国内需求已经饱和,无力消化目前的产能,国际市场需求疲软更是雪上加霜。在“关停、限产、抑制、整合”等词汇的伴随下,这些企业开始向新兴经济体转移产能,而这些新兴经济体正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招商引资,吸引海外投资,中国企业则充当起了当年外商的角色。
虽然政府多次下发文件抑制产能过剩,但中国企业却不再是简单的接受政府关停的安排,而是更懂得利用市场竞争优势,优化商业模式,打造完整产业链条。这是中国企业的一种进步。
此外,中国企业已经在思考从低附加值产业链条向具有技术含量的高附加值产业链条转型。包括光伏产业、钢铁产业等在内的诸多产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出卖低人工成本和资源,企业正在逐步从简单的粗加工往更高的产业链条拓展。
当前,中国公司正在向跨国公司转型,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开始重视运用国际市场规律规避国际市场政策风险。而具有远见的企业,已经考虑从简单的产品输出变为在当地直接建厂生产。
光伏企业
集体染指光伏电站
多晶硅热潮消退,国内光伏企业开始集体“染指”光伏电站。
无论是江西赛维、无锡尚德、常州天合等民营企业,还是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中国国电集团和中国华能集团(以下简称华能)等国有企业,都对光伏电站产生了浓厚兴趣。
5月25日,由华能投资的中国最大、亚洲第一的太阳能光伏试验示范电站项目——昆明石林166兆瓦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一期20兆瓦投产仪式在石林举行;5月21日,力诺集团在日喀则10MW光伏发电项目破土动工;3月19日,中国国电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西藏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在羊八井镇开工建设。
与当初企业为追逐高额利润,一窝蜂上马多晶硅生产线有些不同,在国内建光伏电站并不能在利润表上立竿见影的体现出来。
“国内不同于国外,不是完全的市场化,一部分企业热衷光伏电站的目的是先把‘坑’占下来,等出了政策之后再开始建设。”中盛光电总裁佘海峰用“占坑等政策”来比喻光伏企业开始扎堆光伏电站的动机。
与大多数刚刚嗅到光伏产业链终端市场“利润”的企业不同,中盛光电可谓是“先行一步”。在建设初期,中盛光电就定位终端一体化,这在当时少有企业提及,佘海峰坦言是被“市场所逼”——中盛光电进入光伏市场的时候,资金的匮乏使得其很难在短时间内建起规模化的硅料厂,与先入者抗衡。
“公司分析整个行业的利润率后,发现终端的利润在不断增加。而定位在终端一体化,既能利用国内光伏产业中上游的供货优势,又能规避跟国内企业同业竞争。”佘海峰说,不管将来市场走势是趋平,还是进行行业洗牌,只要离终端市场近,定位终端产品及其服务(包括研发战略、市场战略和系统集成),公司就占据了高地。
大限逼近
伴随着多晶硅产能过剩的是光伏产业链盈利环节的下移。“当前硅料仅10%左右的毛利。而电站建设利润率约25%,如果按照具有完整产业链条的公司成本计算,利润率可以达到30%。”佘海峰说。
不难理解,光伏企业集体染指光伏电站的缘由。
对于中国企业长期游离在制造业环节这一现状,佘海峰叹了口气,“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一体化的公司最赚钱,要么做上游一体化,要么就做终端一体化。”
作为全球光伏市场主战场的欧洲,其光伏价格补贴下调大限逼近,给海外光伏企业罩上了一层阴影。2010年7月,德国实施光伏补贴新政,与之前的政策相比,新政策对屋顶太阳能和地面太阳能的电价补助分别下调16%和15%。除德国外,法国、意大利等国也有下调意向或行动。
而中国是全球光伏市场最大的上游供货商,仅江苏地区光伏企业在全球所占份额就已经达到一半,且江苏地区企业产能90%用于出口,其中的50%销往欧洲。当前,市场在海外的光伏企业都忙于赶在新补贴政策出台前,完成光伏电站并网。因为,新政之前并网的电站是按照以前的补贴政策实施,并且20年不变,具有立法保护,补贴下调针对的是新建的光伏电站。
目前来看,佘海峰认为即使德国市场补贴下调幅度较大,其补贴力度也不小,况且其它还未下调的市场也能弥补德国市场的空缺。“太阳能投资是一个非常稳定的投资,可以把20年的现金流非常清晰的做出来。”
“下游要做强做大,就必须进军系统业务,做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商业模式的突破,需要资本、时间和人力的统一。”对于中盛光电来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资本的短缺,佘海峰说。
融资短板
中国光伏企业在欧洲发展有一个很大的瓶颈,即融资。
“中国的商业银行不做长期项目,企业没有办法从国内银行拿到贷款。因此,融资只能在欧洲进行,但是当前的问题在于整个欧洲的信用危机,使得欧洲的银行不愿意放钱。”佘海峰告诉《英才》记者,在欧洲融资,最主要的就是建立一些成功案例,提升可融资能力和企业的盈利能力。
对于风险投资,欧洲的光伏产业可以算是“敬而远之”,欧洲政府认为补贴应该给真正在可再生能源做贡献的企业,而风险投资是一次性投资,建成电站之后再高价卖掉赚取收益,没有达到政府补贴的目的。
目前,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开始有意向出台政策规避风险投资。比如,将租地建电站改成买地建电站,而光伏电站的寿命只有20-25年,且欧洲土地不增值,租下来的成本要远远比买下来的成本低。
“德国就有类似这样的政策取向,但是还不明确。”佘海峰说。不过,欧洲国家虽然规避风险投资涉足光伏产业,却对能源基金情有独钟,中盛光电德国电站的合作伙伴w a t t n e r,就是一个能源类基金。在企业还不具备融资能力的时候,与能源基金合作是个不错的选择。
上市融资对佘海峰而言,曾是一段痛苦的回忆。实际上,中盛光电一直在做上市准备,如果没有金融危机,现在应该已经是纳斯达克市场中的一员了。金融危机的到来让上市启动会都召开完毕的中盛光电融资希望落空的同时,还大伤元气。
“金融危机前已经上市的企业,经得住金融危机的冲击,行情好的时候资金还会回笼,而中盛光电资本金都是自有资金,亏损一两千美元就需要很长时间来调整。”不过,佘海峰表示,中盛光电并不会放弃上市计划。
“在考虑明年上市”,纳斯达克对上市企业结构和法律要求特别严,但对盈利要求不是很高,即便是一直亏损的企业,只要拥有自主研发的技术,财务符合法律标准,也能上市。
如今,海外摸爬滚打的佘海峰期待着能够回归国内市场,提起中国光伏市场
终端难以打开局面的瓶颈,佘海峰认为是“补贴政策”的迟迟不肯出台。他说,不只是中国,所有的市场问题都在于补贴政策,“中国光伏市场需要补贴1.5元/度”。
钢铁企业
轰轰烈烈海外建厂
2010年5月,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与美国钢发展公司签订一揽子合作协议,计划在美国分期建立4个螺纹钢厂和一个电工钢厂。6月1日,美国商务部宣布一项最终决定,将对进口自中国的部分钢格板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这不得不让人将二者关联起来。
“在美国建厂,最大的优势就是降低关税成本。占世界钢铁产能47%的中国钢铁企业,需要为多余的产能开辟新的市场出路。”北大纵横合伙人桑郁认为,中国钢铁企业在海外建厂的一大动机正是为了打破关税的贸易壁垒。
需求疲软
中国钢材的产能在2009年创造了历史纪录之后,目前正在经历过山车般的下跌速度。
2010年6月4日,宝钢出台了7月钢材价格,各类钢材普降300-500元/吨,特别是其一贯热卖的汽车板,降幅高达1000元/吨。此后不久,鞍钢也对钢材价格进行了大幅度下调。7月鞍钢主要钢材产品每吨价格也普遍下调400—1000元。
然而,上游原材料铁矿石的价格却在持续上涨。第二季度,铁矿石现货市场的价格已经上涨了90%-100%。而6月9日,钢企又收到了力拓和必和必拓三季度铁矿石上涨23%的报价通知函,淡水河谷也表示会跟进这一价格。
一位不愿具名的钢铁企业高层告诉《英才》记者,以往钢铁行业可以通过钢材的提价来弥补原材料上涨的压力,但是目前需求疲软,产能又严重过剩,造成了价格倒挂现象。2009年中国钢铁行业的繁荣是国家4万亿投资带来的短期繁荣。当时,汽车、家电和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刺激政策药剂均很猛烈,但这种政策拉动效应都是不可持续的,其对钢材短暂的需求上涨并不是真正的钢材需求量。
另外,中间商囤货也给行业造成了需求假象。“中间商的囤货行为具有放大器的作用,市场向好会夸大好,市场走低也会夸大低迷。这使得钢铁企业难以认清真正的市场需求。”该名企业人士说。
大多数中国钢铁企业自身也认为钢铁行业在经历了前期的快速增长之后,可能会迎来比较长时间的低迷。
与需求疲软相伴的则是产能过剩。实际上,钢铁产能过剩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虽然关停小产能的政策一直都在实施,但是效果却不明显。
海外建厂
积极寻求市场出路成了目前国内钢铁企业的第一要务,而海外建厂,转移产能,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目前,中国钢铁企业海外建厂不仅主要集中在印度、越南、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在欧美市场,也开始兴建钢厂。在建龙钢铁黄飞看来,海外建厂有两大优势,既可以避免国内同行业竞争,又可以利用当地的原材料和市场。
“海外建厂主要集中在新兴经济体,属于资本和技术的输出。我们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但是原材料匮乏,如果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制造好之后再出口,就不如在当地建厂当地消化产能。”上海钢之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文章亦认为,中国钢铁企业海外建厂是必然的一步棋。
新兴经济体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对钢材需求量大,并且这些地区钢铁产能比较低,市场需求大于供给。资金、技术、设备和经验,都处在国际领先水平,国内产能过剩,政府严格控制新生产线建设,选择海外拓展市场无疑是条绝佳的选择。“从资源国角度来讲,也欢迎中国企业在当地建厂,能增加当地的就业。比如,越南等国家支持引进外资,并有税收和土地优惠政策。”
专业人士分析“中国出口比较大的主要是冷轧板,这也是美国经常对中国钢材实施反倾销调查的钢材品种,只要有人起诉,起诉合理,就会展开调查,不需调查结果,在调查期间就会上涨关税,这一直都是中国出口的一大症结。”
不过,在钢铁已经处于夕阳产业的发达国家建厂,吴文章认为,中国企业并不具有明显优势,而且会遭遇环境保护、劳动保护等诸多障碍。
“发达国家很多高端技术都要优于国内。如钢铁行业比较高端的硅钢,国内主要是武钢在做。宝钢也在做,但主要是初级的。武钢在硅钢方面已经算是国内最好的了,但是与日本相比,其生产的硅钢还是处于中低端的。国内很多高端技术都是从日本引进的,很难实现超越。”第一证券分析师刘冰则认为,技术上的落后也使得中国钢铁企业很难在发达市场真正立足。
铝业
低成本迁徙
2010年6月12日,中铝A L99.70规格铝锭华东市场现货报价为14600元/吨,华南市场和西南市场报价为14700元/吨,已破15000-15500元/吨的成本价格。二季度电解铝企业亏损预期,变得毫无悬念。
电解铝企业日子难熬,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国内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价格不提反降。另一方面,国内能源价格比较高,尤其是电价成本高。”中铝国际工程公司副总经理陆钦芳并不讳言国内电解铝产能严重过剩事实。
越砍越大
2010年1—4月,电解铝产量为529.5万吨。预计2010年全年电解铝产量约为1800万吨,同比增长29%。而2010年电解铝消费能力约为1600万吨,市场将过剩200万吨电解铝。
此外,因为一些行业的特殊品质需求,国内进口氧化铝也比较多。据了解,2010年1—3月电解铝净进口为7万吨。而2009年全年净进口则高达145万吨,几乎可以弥补供需缺口。“电解铝进口占去了部分国内市场份额,放大了国内电解铝产能过剩的严重性。”东莞证券有色金属行业分析师刘卓平对《英才》记者说。
对于电解铝产能过剩,5月5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其中要求第三季度前关停33万吨电解铝。
“砍掉33万吨产能,在电解铝行业来说应该都是10万吨以下的小槽子。33万吨的指标也不差,但砍掉不一定是好事。”东北大学教授冯乃祥认为,“砍小的就会建大的,在原来基础上扩大,产能反而会更大。只要是铝价一上涨,产量就会变本加厉的增长。”
“如果此次低迷时间能够持续一年半载,很多铝企就会撑不下去,靠市场实现优胜劣汰,只有实力雄厚的企业才能渡过难关。”冯乃祥说。
对于产能已经严重过剩,不得不降价的电解铝行业而言,国家最新电价加价标准带来的成本提升可谓是雪上加霜。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清理对高耗能企业优惠电价等问题的通知》规定,2010年6月1日起,限制类企业执行电价加价标准由之前的0.05元/千瓦提高到了0.10元/千瓦,而淘汰类企业执行电价加价标准将由之前0.20元/千瓦提高到0.30元/千瓦。
“电价长1分钱,1吨电解铝的成本就增加100多块钱。”冯乃祥给《英才》记者算了一笔账,“受电价上涨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铝。这是因为中铝用电来源于国家电网,没有自主发电项目,而很多民营企业自己都有煤矿和电厂,占据电解铝行业半壁江山的民营企业的氧化铝产能比中铝公司都大。”
转战海外
近日,中国最大的铝生产商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宣布,考虑在海外建立大型氧化铝和电解铝厂。据了解,中铝的海外基地主要集中在越南、马来西亚、老挝、伊朗等地区。此外,一些民营企业海外拓展市场的表现也很强烈,如南山铝业早在2008年就已经动手在哈萨克斯坦承包电解铝工程技术服务项目。
“国内产能严重过剩,政府鼓励企业开辟新市场。企业自身的发展也需要努力开拓新市场。”刘卓平告诉《英才》记者。
海外氧化铝和电解铝厂主要集中在新兴经济体。“在这些地区建氧化铝的优势在于靠近资源地、能源价格和人工成本相对较低,且具有市场需求。”陆钦芳认为技术指标、资本支持以及生产成本、环境保护技术,都是中国铝企在国外建厂的优势。
对于海外市场对电解铝的消化能力,陆钦芳认为,铝作为基本金属,早在30多年以前就已经基本平衡了,市场早已是饱和状态,企业必须通过低成本和结构调整在竞争中去取代高成本企业所占据的市场,而不是有个空白的市场等着企业去占领。
在海外建厂是否存在当地政策或机制壁垒问题上,陆钦芳解释,当地政府还是支持的,不仅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在土地租用方面也有优惠政策。这是因为一方面解决了当地政府就业,一方面他们自身消化了自己的资源,就不存在资源流失问题了。
不过,现在的问题是,当地政府鼓励高工及以上的技术人员进入,他们认为这是技术输入,但技术人员输出不利于中国技术创新。再者,当地也有一些比较极端的环保主义者对于建厂有着过分的担心。
……
2010年5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公布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不仅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倾向。早在去年,10部委就曾点名这些行业需严控产能过剩。
多晶硅作为光伏产业的上游,在经过2008年产能的高速增长和利润到顶之后,迅速掉进了下降通道,因产能过剩和国际需求缩减带来了收益率的大幅度下调。短短两年的时间,毛利率由之前的300%降至目前的不足10%。
市场需求的萎缩,使得光伏企业不得不另辟蹊径以保全利润,比如向产业下游转移——很多光伏企业介入国外光伏电站,而这一产业链的延伸,能为光伏企业贡献25%的毛利率。
随着国内光伏电价补贴政策预期临近,光伏企业从上游原料多晶硅转移至终端客户市场的趋势更加明显。现在,国内光伏企业,一边要挪出资金和精力争夺政府补贴正在弱化的欧美市场,一边还忙于抢占国内光伏电站先机。
跟光伏市场主要在国外不同,钢铁、电解铝和氧化铝市场主要在国内,但国内需求已经饱和,无力消化目前的产能,国际市场需求疲软更是雪上加霜。在“关停、限产、抑制、整合”等词汇的伴随下,这些企业开始向新兴经济体转移产能,而这些新兴经济体正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招商引资,吸引海外投资,中国企业则充当起了当年外商的角色。
虽然政府多次下发文件抑制产能过剩,但中国企业却不再是简单的接受政府关停的安排,而是更懂得利用市场竞争优势,优化商业模式,打造完整产业链条。这是中国企业的一种进步。
此外,中国企业已经在思考从低附加值产业链条向具有技术含量的高附加值产业链条转型。包括光伏产业、钢铁产业等在内的诸多产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出卖低人工成本和资源,企业正在逐步从简单的粗加工往更高的产业链条拓展。
当前,中国公司正在向跨国公司转型,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开始重视运用国际市场规律规避国际市场政策风险。而具有远见的企业,已经考虑从简单的产品输出变为在当地直接建厂生产。
光伏企业
集体染指光伏电站
多晶硅热潮消退,国内光伏企业开始集体“染指”光伏电站。
无论是江西赛维、无锡尚德、常州天合等民营企业,还是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中国国电集团和中国华能集团(以下简称华能)等国有企业,都对光伏电站产生了浓厚兴趣。
5月25日,由华能投资的中国最大、亚洲第一的太阳能光伏试验示范电站项目——昆明石林166兆瓦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一期20兆瓦投产仪式在石林举行;5月21日,力诺集团在日喀则10MW光伏发电项目破土动工;3月19日,中国国电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西藏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在羊八井镇开工建设。
与当初企业为追逐高额利润,一窝蜂上马多晶硅生产线有些不同,在国内建光伏电站并不能在利润表上立竿见影的体现出来。
“国内不同于国外,不是完全的市场化,一部分企业热衷光伏电站的目的是先把‘坑’占下来,等出了政策之后再开始建设。”中盛光电总裁佘海峰用“占坑等政策”来比喻光伏企业开始扎堆光伏电站的动机。
与大多数刚刚嗅到光伏产业链终端市场“利润”的企业不同,中盛光电可谓是“先行一步”。在建设初期,中盛光电就定位终端一体化,这在当时少有企业提及,佘海峰坦言是被“市场所逼”——中盛光电进入光伏市场的时候,资金的匮乏使得其很难在短时间内建起规模化的硅料厂,与先入者抗衡。
“公司分析整个行业的利润率后,发现终端的利润在不断增加。而定位在终端一体化,既能利用国内光伏产业中上游的供货优势,又能规避跟国内企业同业竞争。”佘海峰说,不管将来市场走势是趋平,还是进行行业洗牌,只要离终端市场近,定位终端产品及其服务(包括研发战略、市场战略和系统集成),公司就占据了高地。
大限逼近
伴随着多晶硅产能过剩的是光伏产业链盈利环节的下移。“当前硅料仅10%左右的毛利。而电站建设利润率约25%,如果按照具有完整产业链条的公司成本计算,利润率可以达到30%。”佘海峰说。
不难理解,光伏企业集体染指光伏电站的缘由。
对于中国企业长期游离在制造业环节这一现状,佘海峰叹了口气,“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一体化的公司最赚钱,要么做上游一体化,要么就做终端一体化。”
作为全球光伏市场主战场的欧洲,其光伏价格补贴下调大限逼近,给海外光伏企业罩上了一层阴影。2010年7月,德国实施光伏补贴新政,与之前的政策相比,新政策对屋顶太阳能和地面太阳能的电价补助分别下调16%和15%。除德国外,法国、意大利等国也有下调意向或行动。
而中国是全球光伏市场最大的上游供货商,仅江苏地区光伏企业在全球所占份额就已经达到一半,且江苏地区企业产能90%用于出口,其中的50%销往欧洲。当前,市场在海外的光伏企业都忙于赶在新补贴政策出台前,完成光伏电站并网。因为,新政之前并网的电站是按照以前的补贴政策实施,并且20年不变,具有立法保护,补贴下调针对的是新建的光伏电站。
目前来看,佘海峰认为即使德国市场补贴下调幅度较大,其补贴力度也不小,况且其它还未下调的市场也能弥补德国市场的空缺。“太阳能投资是一个非常稳定的投资,可以把20年的现金流非常清晰的做出来。”
“下游要做强做大,就必须进军系统业务,做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商业模式的突破,需要资本、时间和人力的统一。”对于中盛光电来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资本的短缺,佘海峰说。
融资短板
中国光伏企业在欧洲发展有一个很大的瓶颈,即融资。
“中国的商业银行不做长期项目,企业没有办法从国内银行拿到贷款。因此,融资只能在欧洲进行,但是当前的问题在于整个欧洲的信用危机,使得欧洲的银行不愿意放钱。”佘海峰告诉《英才》记者,在欧洲融资,最主要的就是建立一些成功案例,提升可融资能力和企业的盈利能力。
对于风险投资,欧洲的光伏产业可以算是“敬而远之”,欧洲政府认为补贴应该给真正在可再生能源做贡献的企业,而风险投资是一次性投资,建成电站之后再高价卖掉赚取收益,没有达到政府补贴的目的。
目前,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开始有意向出台政策规避风险投资。比如,将租地建电站改成买地建电站,而光伏电站的寿命只有20-25年,且欧洲土地不增值,租下来的成本要远远比买下来的成本低。
“德国就有类似这样的政策取向,但是还不明确。”佘海峰说。不过,欧洲国家虽然规避风险投资涉足光伏产业,却对能源基金情有独钟,中盛光电德国电站的合作伙伴w a t t n e r,就是一个能源类基金。在企业还不具备融资能力的时候,与能源基金合作是个不错的选择。
上市融资对佘海峰而言,曾是一段痛苦的回忆。实际上,中盛光电一直在做上市准备,如果没有金融危机,现在应该已经是纳斯达克市场中的一员了。金融危机的到来让上市启动会都召开完毕的中盛光电融资希望落空的同时,还大伤元气。
“金融危机前已经上市的企业,经得住金融危机的冲击,行情好的时候资金还会回笼,而中盛光电资本金都是自有资金,亏损一两千美元就需要很长时间来调整。”不过,佘海峰表示,中盛光电并不会放弃上市计划。
“在考虑明年上市”,纳斯达克对上市企业结构和法律要求特别严,但对盈利要求不是很高,即便是一直亏损的企业,只要拥有自主研发的技术,财务符合法律标准,也能上市。
如今,海外摸爬滚打的佘海峰期待着能够回归国内市场,提起中国光伏市场
终端难以打开局面的瓶颈,佘海峰认为是“补贴政策”的迟迟不肯出台。他说,不只是中国,所有的市场问题都在于补贴政策,“中国光伏市场需要补贴1.5元/度”。
钢铁企业
轰轰烈烈海外建厂
2010年5月,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与美国钢发展公司签订一揽子合作协议,计划在美国分期建立4个螺纹钢厂和一个电工钢厂。6月1日,美国商务部宣布一项最终决定,将对进口自中国的部分钢格板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这不得不让人将二者关联起来。
“在美国建厂,最大的优势就是降低关税成本。占世界钢铁产能47%的中国钢铁企业,需要为多余的产能开辟新的市场出路。”北大纵横合伙人桑郁认为,中国钢铁企业在海外建厂的一大动机正是为了打破关税的贸易壁垒。
需求疲软
中国钢材的产能在2009年创造了历史纪录之后,目前正在经历过山车般的下跌速度。
2010年6月4日,宝钢出台了7月钢材价格,各类钢材普降300-500元/吨,特别是其一贯热卖的汽车板,降幅高达1000元/吨。此后不久,鞍钢也对钢材价格进行了大幅度下调。7月鞍钢主要钢材产品每吨价格也普遍下调400—1000元。
然而,上游原材料铁矿石的价格却在持续上涨。第二季度,铁矿石现货市场的价格已经上涨了90%-100%。而6月9日,钢企又收到了力拓和必和必拓三季度铁矿石上涨23%的报价通知函,淡水河谷也表示会跟进这一价格。
一位不愿具名的钢铁企业高层告诉《英才》记者,以往钢铁行业可以通过钢材的提价来弥补原材料上涨的压力,但是目前需求疲软,产能又严重过剩,造成了价格倒挂现象。2009年中国钢铁行业的繁荣是国家4万亿投资带来的短期繁荣。当时,汽车、家电和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刺激政策药剂均很猛烈,但这种政策拉动效应都是不可持续的,其对钢材短暂的需求上涨并不是真正的钢材需求量。
另外,中间商囤货也给行业造成了需求假象。“中间商的囤货行为具有放大器的作用,市场向好会夸大好,市场走低也会夸大低迷。这使得钢铁企业难以认清真正的市场需求。”该名企业人士说。
大多数中国钢铁企业自身也认为钢铁行业在经历了前期的快速增长之后,可能会迎来比较长时间的低迷。
与需求疲软相伴的则是产能过剩。实际上,钢铁产能过剩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虽然关停小产能的政策一直都在实施,但是效果却不明显。
海外建厂
积极寻求市场出路成了目前国内钢铁企业的第一要务,而海外建厂,转移产能,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目前,中国钢铁企业海外建厂不仅主要集中在印度、越南、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在欧美市场,也开始兴建钢厂。在建龙钢铁黄飞看来,海外建厂有两大优势,既可以避免国内同行业竞争,又可以利用当地的原材料和市场。
“海外建厂主要集中在新兴经济体,属于资本和技术的输出。我们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但是原材料匮乏,如果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制造好之后再出口,就不如在当地建厂当地消化产能。”上海钢之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文章亦认为,中国钢铁企业海外建厂是必然的一步棋。
新兴经济体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对钢材需求量大,并且这些地区钢铁产能比较低,市场需求大于供给。资金、技术、设备和经验,都处在国际领先水平,国内产能过剩,政府严格控制新生产线建设,选择海外拓展市场无疑是条绝佳的选择。“从资源国角度来讲,也欢迎中国企业在当地建厂,能增加当地的就业。比如,越南等国家支持引进外资,并有税收和土地优惠政策。”
专业人士分析“中国出口比较大的主要是冷轧板,这也是美国经常对中国钢材实施反倾销调查的钢材品种,只要有人起诉,起诉合理,就会展开调查,不需调查结果,在调查期间就会上涨关税,这一直都是中国出口的一大症结。”
不过,在钢铁已经处于夕阳产业的发达国家建厂,吴文章认为,中国企业并不具有明显优势,而且会遭遇环境保护、劳动保护等诸多障碍。
“发达国家很多高端技术都要优于国内。如钢铁行业比较高端的硅钢,国内主要是武钢在做。宝钢也在做,但主要是初级的。武钢在硅钢方面已经算是国内最好的了,但是与日本相比,其生产的硅钢还是处于中低端的。国内很多高端技术都是从日本引进的,很难实现超越。”第一证券分析师刘冰则认为,技术上的落后也使得中国钢铁企业很难在发达市场真正立足。
铝业
低成本迁徙
2010年6月12日,中铝A L99.70规格铝锭华东市场现货报价为14600元/吨,华南市场和西南市场报价为14700元/吨,已破15000-15500元/吨的成本价格。二季度电解铝企业亏损预期,变得毫无悬念。
电解铝企业日子难熬,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国内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价格不提反降。另一方面,国内能源价格比较高,尤其是电价成本高。”中铝国际工程公司副总经理陆钦芳并不讳言国内电解铝产能严重过剩事实。
越砍越大
2010年1—4月,电解铝产量为529.5万吨。预计2010年全年电解铝产量约为1800万吨,同比增长29%。而2010年电解铝消费能力约为1600万吨,市场将过剩200万吨电解铝。
此外,因为一些行业的特殊品质需求,国内进口氧化铝也比较多。据了解,2010年1—3月电解铝净进口为7万吨。而2009年全年净进口则高达145万吨,几乎可以弥补供需缺口。“电解铝进口占去了部分国内市场份额,放大了国内电解铝产能过剩的严重性。”东莞证券有色金属行业分析师刘卓平对《英才》记者说。
对于电解铝产能过剩,5月5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其中要求第三季度前关停33万吨电解铝。
“砍掉33万吨产能,在电解铝行业来说应该都是10万吨以下的小槽子。33万吨的指标也不差,但砍掉不一定是好事。”东北大学教授冯乃祥认为,“砍小的就会建大的,在原来基础上扩大,产能反而会更大。只要是铝价一上涨,产量就会变本加厉的增长。”
“如果此次低迷时间能够持续一年半载,很多铝企就会撑不下去,靠市场实现优胜劣汰,只有实力雄厚的企业才能渡过难关。”冯乃祥说。
对于产能已经严重过剩,不得不降价的电解铝行业而言,国家最新电价加价标准带来的成本提升可谓是雪上加霜。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清理对高耗能企业优惠电价等问题的通知》规定,2010年6月1日起,限制类企业执行电价加价标准由之前的0.05元/千瓦提高到了0.10元/千瓦,而淘汰类企业执行电价加价标准将由之前0.20元/千瓦提高到0.30元/千瓦。
“电价长1分钱,1吨电解铝的成本就增加100多块钱。”冯乃祥给《英才》记者算了一笔账,“受电价上涨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铝。这是因为中铝用电来源于国家电网,没有自主发电项目,而很多民营企业自己都有煤矿和电厂,占据电解铝行业半壁江山的民营企业的氧化铝产能比中铝公司都大。”
转战海外
近日,中国最大的铝生产商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宣布,考虑在海外建立大型氧化铝和电解铝厂。据了解,中铝的海外基地主要集中在越南、马来西亚、老挝、伊朗等地区。此外,一些民营企业海外拓展市场的表现也很强烈,如南山铝业早在2008年就已经动手在哈萨克斯坦承包电解铝工程技术服务项目。
“国内产能严重过剩,政府鼓励企业开辟新市场。企业自身的发展也需要努力开拓新市场。”刘卓平告诉《英才》记者。
海外氧化铝和电解铝厂主要集中在新兴经济体。“在这些地区建氧化铝的优势在于靠近资源地、能源价格和人工成本相对较低,且具有市场需求。”陆钦芳认为技术指标、资本支持以及生产成本、环境保护技术,都是中国铝企在国外建厂的优势。
对于海外市场对电解铝的消化能力,陆钦芳认为,铝作为基本金属,早在30多年以前就已经基本平衡了,市场早已是饱和状态,企业必须通过低成本和结构调整在竞争中去取代高成本企业所占据的市场,而不是有个空白的市场等着企业去占领。
在海外建厂是否存在当地政策或机制壁垒问题上,陆钦芳解释,当地政府还是支持的,不仅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在土地租用方面也有优惠政策。这是因为一方面解决了当地政府就业,一方面他们自身消化了自己的资源,就不存在资源流失问题了。
不过,现在的问题是,当地政府鼓励高工及以上的技术人员进入,他们认为这是技术输入,但技术人员输出不利于中国技术创新。再者,当地也有一些比较极端的环保主义者对于建厂有着过分的担心。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