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暗藏道德风险:“公平”与“对称”存疑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救市,道德风险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8-03 09:12
“救市”资金入场后,在买入标的选择和具体操盘方面所潜藏的“道德风险”问题,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方面,本次“救市”进程中证金公司直接买入的对象并非整个市场,而集中在了部分权重股上,对于其它非权重个股则投入过少,救市中不公平的问题显现,从而也引发了救市是“救指数”还是“救流动性”的争论。
另一方面,具体参与救市操盘的人员有相当部分来自于各大商业机构,而这部分“操盘手”对于救市资金的流量、流向有着更为详细清晰的了解,这也带来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救市仅救指数显“不公”
从本次救市行动中政府的一系列措施来看,救市似乎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在救市场、救流动性,而是仅仅停留在救指数的层面。
在救市之初,权重股是救市资金主要的投资方向之一。例如,证金公司7月6日斥资58.48亿元,扫货30只股票,均为主板权重股。然而,在大幅拉升中国石油、中国银行等权重股,拉起指数的同时,众多非权重股票还躺在跌停板上苦苦地等待救援。
“救指数”带来大盘飘红的背后,实际上还有无数小市值股票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救市中所存在的不公平的弊端凸显。
救市行为的不公平,还反映在投资者的身上。具体看来,目前权重股持有者以大型机构为主,中小投资者参与的概率并不高。在权重股大股东欢呼雀跃的同时,中小投资者却并没有体会到救市的力量和带来的变化。有投资者甚至表示,救市资金基本是“自己人救自己人”。
事实上,随着救市进程的深化,决策层也意识到了中小板块需要支持。7月8日证监会提出,为恢复市场正常交易,证金公司将在继续维护蓝筹股稳定的同时,加大对中小市值股票的购买力度,缓解市场流动性紧张状况。
但从整个救市资金的买入进程和结果来看,救市的投向仍然集中于权重个股,以期达到救指数的效果。站在市场全体参与者的公平立场上,这样的救市模式显然存在疑问。
提供流动性、市场维稳才是救市核心
有分析人士指出:真正意义上的救市,是去救整个市场的交易运行,维持稳定的市场秩序。这一方面要求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另一方面需要重建投资者的信心。
然而,从本轮救市的具体情况来看,在投资标的选择上的不公平,导致了市场并没有最为有效的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流动性。而救权重、救指数、忽视中小市值个股所存在的道德风险,也使得投资者信心的重建之路更加漫长。
具体看来,在仅救指数的情况下,流动性难以得到充分的释放。同时本轮救市中已形成“放任上市公司停牌”的不成文机制,这对市场的稳定并非“良药”,反而会加大市场的波动性。
7月9日出现了近半个股停牌的局面,而放任停牌的后果便是进一步扩大了流动性危机。有专业人士指出,因为停牌意味着流动性的冻结,因此会对没有停牌的公司造成挤兑效应,人为地把大量多头变成了空头。对于停牌的公司,看似躲过了大跌,其实并不然。对于6月12日前高位停牌的个股,复牌后多将遭遇补跌;而在大跌期间选择停牌的个股,复牌后尽管会迎来补涨,但是这种报复性上涨又令市场波动加剧。
事实上,救市终极目标仍然在于恢复流动性、稳定市场、重建信心。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本次救市重拳层层出击,但在投资者信心重建上的收效却颇值得商榷--救助的中心放在权重股上,让手持中小市值个股筹码的投资者们无法看到救市带来的希望。此外,政府不断的表态和救市举动,让不少投资者产生了错误的判断,选择了留下,错失了逃离灾难现场的机会窗口。
“(救市进程中)投资者每天最需要花费心思研究的,不是市场规律,而是猜测政府下一步怎么做。这样的市场滋生了内幕交易的无限可能性,而散户毫无疑问再次成为弱势群体。”
信息不对称:另一个层面的道德风险
在7月4日,21家券商发布联合公告表示,以2015年6月底净资产15%出资,合计不低于1200亿元,用于投资蓝筹股ETF。这些资金并非由券商直接投入市场,而是需要在6日上午11点前全部打入证金公司账户,由证金公司统一进行投资。不过,有券商人士透露,由于证金公司并没有专业的投资人士,所以证金公司要求21家券商各派一名投资经理与一名交易员赶赴证金公司。“
目前,公开资料中并没有对具体参与操盘的情况进行披露,这些”神秘“的操盘手的身份也无从得知。不过,这些参与救市资金操盘的人员无疑可以清晰的获知证金公司买入的策略、买入的数量、买入的价格等等关键信息。这也就引发了信息不对称问题,这部分来自各个商业机构的操盘手,对于救市资金的去向,买入个股的价格、数量以及策略都掌握有比一般投资者更多的信息,而是否有可能存在操盘手据此进行其他市场操作或者将信息透露给相关人员或机构?目前而言并没有明确的制约机制。
本刊研究员 林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