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海龙囤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世界遗产,海龙囤,亚洲
  • 发布时间:2015-08-18 07:41

  今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海龙囤遗址是当今中国乃至亚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贵州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今年10月1日,海龙囤将正式对外开放。

  7月4日,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的贵州遵义海龙囤土司遗址,与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贵州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海龙囤遗址是贵州境内目前仅见的一处大型军事建筑与宫殿建筑合二为一的遗址,也是当今中国乃至亚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始建于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地势险要,建筑雄奇,给人一种气派非凡的景象。在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被明军攻破,留下的断壁残垣沉睡了四百多年。

  海龙囤土司遗址的历史

  海龙囤雄踞于贵州遵义城西北约30里的龙岩山东麓,旧称龙岩囤。海龙囤一蒂孤悬,地形险要,属寒武纪灰岩所形成的方形孤山拔地而起。周遭皆悬崖峭壁,南北环溪,仅东西各有仄径可上下。

  据文献资料推断,“龙岩新城”的始建年代应不晚于宋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是在抗蒙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军事屯堡。此后历经修葺。明万历年间,杨应龙主政播州时进一步加固城墙,并于囤前筑九关,意欲使之成为“子孙万代之基”,不料却在不久后的1600年初夏毁于“平播”的战火。

  “土司制度始建于元朝,属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李世愉介绍,元代实行双轨制,在行省内,既有府州县的管理模式,即郡县制;又有土司制,即对那些鞭长莫及的偏远地区,不宜派流官的地方,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地方长官。元代,朝廷在西南边疆地区广设宣慰、宣抚、招讨、安抚、长官等五司,但土司的官位一般都不高,像播州杨氏最高的官阶也就是从三品。

  土司官位采用世袭制。一开始,朝廷授官爵于土司,土司也对朝廷极为效忠,但时间长了,土司的后代对朝廷可能就不像祖辈那么忠诚。明万历年间,播州杨氏,至杨应龙已是第三十世。此时的杨氏因为嫡庶之争以及内讧,早已实力大不如前。杨应龙一心想要重振雄风,遂对海龙囤进行较大规模的修整与加固。并于囤上筑九关,囤前有六关: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囤后有三关:万安关、西关、后关,至今巍峨挺立,笑傲孤峰。

  在《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中,杨应龙称其重修海龙囤的目的,是欲使之成为“子孙万代之基,保固之根本”,并有对联悬于新王宫上:“海龙囤上,百万雄师撑日月;养马城中,半朝天子镇乾坤”。而今仰望,飞龙、朝天、万安关上,杨应龙手书石匾尚存,其中,飞龙关的落款“皇明万历丙申岁”(即1596年),也依稀可辨。

  复活的海龙囤土司遗址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遵义县文物工作者走进了今天遵义县高坪区太平乡白沙村,在当地老乡的陪伴下披荆斩棘攀爬龙岩山时,扒开杂草丛生的灌木,隐约看见少许残岩断壁。自此,正式开启了海龙囤考古发掘的第一幕。

  1999年秋,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遵义县文化局等组建考察队,对海龙囤及其周边诸囤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发现确定了囤内老王宫、金银库、兵营、瞭望哨、采石场等遗迹,并在此基础上对老王宫初测为宋代建筑群,新王宫为明代建筑群。

  2012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文体广电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再次进驻海龙囤。经过8个多月的发掘,出土各类文物达2000多件,包括瓷器、玉器、砚台等。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海龙囤考古队队长李飞告诉《小康》记者:“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海龙囤都是山地建筑的杰出典范,选址时既考虑了风水的因素,又考虑了城防的需要,它至今完整而真实地保存着明末废弃时的格局。”

  考古队经过数十年调查及近三年集中发掘,全囤的轮廓渐渐清晰,包括对海龙囤占地1.59平方公里,城垣、城门、月城(瓮城)、衙署、军营、校场坝、敌楼等不同时期城池轮廓的变迁有了新认识。其中,遗址囤内最核心的遗迹,是坐落于中央偏西处的两组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当地人称“老王宫”,居北者为“新王宫”,彼此相距约200米。均因山取势,从东北向西南逐级抬升,占地各2万平方米左右。

  海龙囤营建材料是从哪里运来的?考古队对海龙囤周边也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在老王宫南侧王武志家周边一带,发现数座砖窑,通过对其中一座清理发掘发现,其出土的砖体类型尺寸与新王宫出土的砖体完全相同,确认是一座明代官窑。在太平乡附近的窑址旁,曾发现与新王宫所用一模一样的脊兽,可以断定囤上所用脊兽应烧制于此。李飞说:“这些发现表明,海龙囤在营建之初,就充分考虑到包括砖瓦在内的各种建筑材料取用地,就地取材避免造成远距离运输的不便,这一发现对新王宫建筑结构的探索提供了重大依据。”

  海龙囤土司遗址将对外开放

  如今,海龙囤成功“申遗”,人们不禁要问,对未来的考古工作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将如何加强?李飞坦言,未来的考古工作首先要加快对2012年以来发掘资料的整理、研究与出版工作。其次是编制中、长期考古工作规划,有序推进海龙囤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将考古也变成囤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第三是依托海龙囤考古工作站,与海龙囤文化遗产管理局等单位合作,创造性开展海龙囤公众考古活动。

  对于后续的开发工作,遵义市汇川区委宣传部部长林黛君说:“海龙囤的保护,仍是第一位的。今年10月1日海龙囤将正式对外开放,景区将采取限流措施。”按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海龙囤必须对外开放,且首先要保证游客的人身安全,这也是近期封闭施工、文物本体修缮、修建栈道的原因。“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开发海龙囤,相关设施也只能在外围,绝不能破坏核心景区的本体风貌。”

  “申遗”工作也是贵州文化遗产工作的一次经验积累,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贵州省文物局局长王红光说,海龙囤土司遗址需要地方政府花大力气尽快科学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海龙囤的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都需要严格按照文物法的要求、世界遗产和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意见执行。

  《小康》记者 訚洪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