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心靈雞湯

  • 来源:中国怡居
  • 关键字:陸紹珩,醉古堂劍掃
  • 发布时间:2015-09-02 13:36

  明 陸紹珩《醉古堂劍掃》

  師法古人,也能正確的掌握當代處世智慧。

  處於轉型中的台灣,雖然曾經富裕,卻由於社會價值觀念多元化,是非淪喪,人們普遍感到調適困難。因為商業掛帥,大家傾向惟利是圖,跟著媒體報導追逐潮流,辛苦工作、大肆消費。然而購物雖多,物慾跟風走,品味未必提高,精神上也不見增長,於是有錢沒錢都不快樂;又因為很重視自己的權益,團體精神渾然忘卻,個人主義當道,大家只知有我,不知有人。於是在舊規已不管用,新制尚不成套前,部份會鑽漏子的人到處自我擴張權益,大多數守規矩的人反而平白權益受損。

  亂象紛紛,自然人心苦悶無以排遣,於是如何處世,才足以安身立命,才不致被人暗算、被人欺詐?才能自己活得怡然自得,賺得荷包滿滿,成為成功的人物?這類題材的書及譯著一度在市場大賣,混雜大量翻譯的心理治療、人際溝通、企業管理、魔鬼訓練營各類書籍,供讀者閉門操練,各取所需,以增進功力。大家勤修「心術」,相互發功,溝通的時候更耗「元氣」,心術愈練愈累,人心更加難測,現代社會變得更像原始叢林一樣危機處處,大家也愈不快樂。

  如何才能正確的掌握中國式的處世智慧?

  中國人的老祖宗早就有許多最合我們民情的記載,只是現代人不愛讀古書,以為古文很難懂,古代離現實太遠。其實我們的古之亂世,不只封建不合理、天災人禍、兵馬凌虐,一再逼迫人心,這種痛苦絕對超過我們現在繁榮盛世的心靈空虛;亂中卻蹦出智慧的經典,有些經典真稱得上是心靈的故鄉,在這裡溫一溫回憶,足可讓現代人失血的心靈,重新有力的跳動起來。

  晚明陸紹珩的《醉古堂劍掃》,就是一本集明人處世智慧的好書。

  萬曆中晚期,朝綱廢弛,政治腐敗、宦官掌權、黨禍不斷,天災人禍蜂起,農村凋敝;而在江南卻城鎮繁榮,財富集中,社會風氣敗壞。以處世思想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在亂世中應運而起,文采斐然,意蘊深刻,其中以《菜根譚》流傳最廣,而陸紹蘅的《醉古堂劍掃》,則是將當時處世小品再予分類處理,集格言小品文大成的智慧結晶。陸紹珩是落第書生,由是取材也就更貼近市井,這本書出於晚明戰亂起時,流傳盛行於改朝換代的清朝,所反映的當代處世法則,更是多面向,殊少假道學,頗多真了悟。

  亂世最堪悲,當然是兵慌馬亂生存都發生問題時;而時代鉅變,價值觀顛覆,更增方向感的茫然。處亂世,第一個思慮,是自己以往堅信不疑的價值觀,是要修正還是堅持?隨人,有隨波逐流之譏;隨己,又恐有不識時務之嫌。在有所變有所不變中,怎樣拿捏分寸,恰到好處?怎樣自我調適,以平衡情緒?

  明人顯然深諳箇中兩難,在人情和物理。「不近人情,舉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夢境。」審時度勢時,外在則要觀察民之所欲,針對時代現實環境,自我調整;內在則須自審,以節行不以名利為改變的原則。節行是裡子,名位是面子,「士人所貴,節行為大。軒冕失之,有時復來,節行失之,終生不可得矣。」講清楚了這個有所不變的是大節為貴,做事是一時的事,做人可是一輩子的事,絕不能失節。

  做人最重要,審己觀人都要清徹,才不至於判斷失誤,「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修養,群行群止看識見」。

  雖然如此,亂世人生尷尬處,常在於身不由己,憑空落在進退惟谷的處境,而產生既挫折又矛盾的心態,對自己於他人都難於交待。此時心境,如何排遣?「打渾隨時之妙法,休嫌終日昏昏;精明當事之禍機,卻恨一生之了了。」晚明的智者中,早就有些人發現裝糊塗的妙用,精明外露未必真討得到便宜,「善嘿即是能語,用晦即是處明,混俗即是藏身,安心即是適境」;雖然如此,仍存著「不能用世而故為玩世,只恐遇著真英雄;不能經世而故為欺世,只好對著假豪傑」的風險,懷著日子總要過下去的心態,消極的人就這樣逃避式的過了一生。

  一個人若是潔身自愛,實在做不到這種和光同塵的境界,沒有辦法接受「水至清無魚」的邏輯,卻偏偏處亂世汙泥中,怎麼辦?晚明智者倒是有不少防身術,可以滿足「我不是要教你詐」的擁護者。

  首先可以針對特定對象,建立較疏離的社會關係,「一字不可輕予人,一言不可輕語人,一笑不可輕假人」,酷酷的拒特定人選於安全距離之外,躲遠些。躲不了則選擇聽若無聞,視若無睹,「負心滿天下,辜他一片熱腸;變態自古今,懸此兩隻冷眼」,對光怪陸離的現象,來個見怪不怪。

  而對於別有居心之士也不可掉以輕心:「遇嘿嘿不語之士,切莫輸心;見倖倖自好之徒,應須防口」,人多的場合最容易出事,「不可乘喜而輕諾,不可因醉而生嗔;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鮮終」,處事接物,謹慎遠禍,是處亂世最起碼的態度。

  再深一層,便見修養,「遇故舊之交,意氣要愈新;處隱微之事,心跡宜愈顯;待衰朽之人,恩禮要愈隆」,心存感激、待人以禮、光明磊落,奸詐自然難以近身。修養,更要從生活中體驗,「安祥是處事第一法,謙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處人第一法,灑脫是養心第一法」。

  處亂世,失意的時候要能排遣,因為世道輪迴因果報應來得特別快和變化多端,禍福之間,體驗更能深刻。晚明智者指出,「貪得者身富而心貧,知足者身貧而心富;居高者形逸而神勞,處下者形勞而神逸」,貧富高下間,誰是福氣人,其實得失難以驟斷。歸根到底,心胸廣闊,心地和平,才是有福之人,「操切者壽夭,而寬厚之士其年必長;故君子不言命,養性即所以立命,亦不言天,盡人自可以回天。」

  一時得失不足以論成敗,因為「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要看他會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禍儆之,要看他會救」,禍福相倚的觀念,若能了然於心,得失心自然容易放下,德行自然有增益。

  晚明智者也深諳「持虛」的好處,凡事都為別人和自己,留一分空間,「凡事留不盡之意則機圓,凡物留不盡之意則用裕,凡情留不盡之意則味深,凡言留不盡之意則致遠;凡興留不盡之意則趣多,凡才留不盡之意則神滿」,言簡意深,散見全書,此中興味,留待讀者細體。

  吳德里

  前中央月刊總編輯、現任覺行雜誌總編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