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儒釋道」的排序

  • 来源:中国怡居
  • 关键字:儒釋道
  • 发布时间:2015-09-02 15:52

  談到中國的三大教,大家通常稱之為「儒釋道」。

  那為什麼不稱之為「道儒釋」、「釋道儒」或者「道釋儒」?有人肯定會說這只是個習慣,說著順口,大可不必較真。就好比喊「孫行者」、「行者孫」、「者行孫」一個道理,其實都是指孫悟空。但喜歡較真的人也會琢磨出一些門道。比如有人提出儒排第一是因為儒代表官方主流意識形態,非主流的佛道自然只能排到二三位。又因為佛教人數多於道教,故排第二,道教就只能第三了。我也喜歡較真,但我琢磨出的門道是按在中國開張立戶的時間順序排,那麼排第一位的肯定是儒教。因為儒教創始人孔子在公元前四百九十六年已經帶著一大群弟子周遊列國了,這是儒教已經形成的最好說明。但有人一定會提出反駁,道教的鼻祖老子出生比孔子早,孔子還曾向他老人家討教學問,怎麼能把儒家排第一?老子確實比孔子早生,可惜老子喜歡閑雲野鶴,不喜歡做招生工作和教學工作,在函谷關勉為其難的寫了本《道德經》後就騎牛西去了,並未參與道教的開創與建設。真正的道教創始人是東漢時期的張天師張道陵,他創立了五斗米道並尊老子為道祖,老子此時才和道教真正扯上關係,因此道教的排序肯定在儒教之後。佛教成立的時間很早,但傳入中國的年代是眾說紛紜,很難考證。不過一般公認的時間是東漢漢明帝時期,那麼佛教和道教的時間有些難分伯仲。不過有史料指出在秦始皇時期,已有印度的沙門室利房等十八人來到我國咸陽。因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佛教在中國開張立戶的時間肯定是早於等於張道陵創立五斗米道的時間,因此排序自然就是「儒釋道」了。

  這樣的排序原則是時間法則,充滿著厚重的歷史味。如果把「儒釋道」換一個法則排序,那新的法則將帶著鬥爭的血腥味。新的排序法則是「儒釋道」釋居中間,儒道居兩側。從這個角度看,居中者為尊,即佛教為尊,儒道為次。就好像奧運會頒獎,冠軍在中間,左右是亞軍和季軍。南朝時期的宗炳在其《明佛論》中說:「彼佛經也,包五典之德,深加遠大之實;含《老》、《莊》之虛,而重增皆空之盡。高言實理,肅焉感神。其映如日,其清如風,非聖誰說乎?」這是說佛經不但涵攝儒書、道典的優點,而且還遠較二家更為殊勝。宗炳的觀點不僅提出了佛居中間尊位的理由,而且代表了中國一個時期內大多數人的觀點。就我個人而言也認為佛教的理論確實乃無上圓滿智慧,較儒道更為上層。不過佛教能有中間居尊之地位也確屬來之不易,乃是與中國本土的儒教和道教即鬥爭又融合的結果。先說佛教與儒教的鬥爭,佛教作為舶來品,一進入中土就受到了儒家的抵制。如東漢末年牟子所著的《理惑論》就記載了儒佛關於孝道倫理的爭論。在這份文獻中,儒家質疑說《孝經》曰:「身體髪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今沙門剃頭,何其違聖人之語,不合孝子之道也。」「夫福莫逾於繼嗣,不孝莫過於無後。沙門捐財貨,或終身不娶,何其違福孝之行也?」並指責佛教始祖釋迦牟尼「以父之財施與遠人,國之寶象以賜怨家,妻子丐與他人」的行為是「不敬其親而敬他人」,「不愛其親而愛他人」,是違禮悖德,不仁不孝。又如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曾作《論佛骨表》一文,勸諫皇帝取消迎佛骨之事並要求將佛骨燒毀,永遠根除,不能讓天下人被佛骨誤導。「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僅以兩例足可見儒佛之爭的激烈程度。有鬥爭必有融合,在東漢末年先秦儒學開始沒落,在與佛道的競爭中已經暴露出種種不足。但歷經魏晉南北朝與唐朝之後,儒教在吸收道家、玄學與佛學的基礎上,在宋明兩朝誕生了朱熹的理學與王陽明的心學,讓儒學再次發出耀眼之光芒以禦佛道之強勢,也是儒釋道的一次完美融合。儒佛之爭乃屬激烈,但儒道之爭可謂慘烈。齊文宣帝高洋崇信佛教,於天保六年便滅道興佛,強迫道士削髪為僧。據《資治通鑒》記載,高洋下令境內的道士要麼歸俗為民,要麼剃度為僧,並連殺四位抗拒者,自此之後,北齊境內再無道士蹤跡。反過來,佛教也歷經了三武滅佛之大浩劫,均因皇帝寵信道士,毀佛像,拆寺廟,坑沙門或者逼其還俗。儒道之爭中最有意思的一個環節是,道教中有人編了一本《老子化胡經》,此經講述老子西出函谷關後並非隱居去了,而是去了天竺普渡胡人,化身佛陀對胡人進行教化,以標榜佛教其實出自道教,即道教是爸爸,佛教是兒子。佛道鬥爭之慘烈血腥可見一斑,甚至連小說家吳承恩也加入了戰鬥序列。吳先生塑造的孫悟空,打得中國淩霄寶殿上的道教神仙屁滾尿流,最後不得不喊出「快請西天如來佛祖」之語。

  儒佛,佛道都鬥上了,那麼儒教和道教之間有沒有鬥爭呢?答案肯定是有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會有鬥爭,易中天先生曾專門在中央電視台講過《儒道之爭》的專題。不過你會發現,儒道不管怎麼鬥,主要都是治國理念之爭,鬥爭的程度遠不如儒佛之激烈與佛道之慘烈。其中原因很簡單,儒道本屬同門,當年老子與孔子都曾向同一個老師求過學並深受其影響,他們的老師叫做《易經》。老子學完後寫了一篇畢業論文叫《道德經》,孔子寫的畢業論文叫做《十翼》。雖然後面學習老子論文的人開始傾向於煉丹成仙,畫符抓鬼,學習孔子論文的人開口閉口都是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但他們至少在東漢道士正式產生之前是經常互為依存的,難以分清的。何為互為依存,難以分清?即儒生中多有懂方術之學者,術士中多為有文化之儒生。秦漢儒生非八股取士,學風近春秋戰國,學習內容相對龐雜,術數之學也在其學習範圍之內。而術士之學,晦澀艱深,也非有高層次文化之儒生不能精通。故精通易學天人感應的董仲舒與精通易學災異之變的京房為術士乎?為儒生乎?所以,當年秦始皇坑儒,坑的到底是儒生還是術士,到現在都沒有一個定論。《史記·儒林列傳》中記載:「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但後世皆稱之為坑儒。儒和道,血濃於水,打斷骨頭連著筋,再鬥能鬥到哪兒去!但佛教非我族類,才入中土時,哪怕其理論精妙殊勝能夠占據居中之尊位,但也難逃儒道兩兄弟的左右夾擊。

  「儒釋道」的排序鬥爭早已落下帷幕,三教互相融合已經好幾百年了。現在三教之學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其樂融融。但前不久一部叫做《道士下山》的電影卻讓道教又起風波。道長們認為電影劇情貶低、侮辱、誹謗道教,關鍵是為什麼還要安排道士向和尚下跪懺悔的橋段,是可忍孰不可忍!這部電影我能想到的深意不多,但我確信陳凱歌導演拍的不是《大鬧天宮》。

  李文淵

  教育培訓行業職業經理人,傳統文化與易學研究者,現任重慶錦繡前程教育公司副總經理。精通國際教育與職業教育領域,擅長周易六爻預測學與四柱命理學。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