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作业的布置要讲究艺术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数学,作业,解题技能
  • 发布时间:2015-09-11 13:06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作业既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通过作业,学生可以巩固,深化学得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然产生新的学习欲望;通过作业,老师可以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存在问题,以调整今后的教学活动或采取补救措施。

  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讲究艺术。本文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1 布置课内、外作业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1 精练性原则

  教学实践表明: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敌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而课业负担过重的直接因素之一就是作业质量差、数量多,缺乏典型性。因此,教师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学生负担,主张少而精。学生的学习时间毕竟有限,尤其是初三毕业班,科目多,任务重,时间少。因而,布置课内、外作业首先要考虑学生负担是否合理。负担过重,影响学生全面发展;负担过轻,则无法发挥学生潜力,最终制约发展。所以,要精选那些典型的练习或习题,使学生通过训练,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1.2 针对性原则

  作业要起巩固知识的作用,主张有针对性。许多课堂习题与课外作业,其主要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数学定义、公式、定理的理解。对于新知课,课堂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为主,难度与例题水平相当,可浅些,便于学生“摸仿”。课外作业以加深理解为主,立足于大多数同学的程度,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能够完成为宜。对于阶段复习课,作业以综合和灵活运用知识侧重,可难些。对于考试前辅导课,作业要起模拟考试作用,让学生熟悉考试的题型与题量。另外,数学的定义、公式及定理有其适用条件,布置作业时要考虑这一点,使学生通过练习后搞清楚这些适用条件。练习与作业的针对性就是针对这些方面来训练。

  1.3 有效性原则

  培养能力,主张有效训练。课改专家认为:能力=知识+方法+技能训练。有效的训练(即做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着很大作用。主张有效训练,就是要求教师针对能力培养计划,认真研究题目的能力培养功能,注意选择那些方式方法、技能技巧典型的题目,使学生通过训练,逐渐完善思维结构,掌握必要的解题技能。值得一提的是,布置些“开放式”题目(即答案不是唯一题目),对培养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有效训练要注意阶段性,既不能“急于求成”,也要避免“亡羊补牢”,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才符合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

  1.4 层次性原则

  根据能力要求,主张分层递进。新教材的训练题分为练习、习题及总复习A、B、C组几类,此外还有想一想、试一试和思考等。布置作业必须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使他们各取所需,各有所得。除了从课本挑选作业题外,还有必要把历年中、高考题选编到作业中去,对程度高的学生可再选做适量竞赛题,以解其渴。

  1.5 多样性原则

  传统数学中布置的作业均为笔答题型作业,单调的作业让学生感到乏味,降低了学生做做业的积极性,也不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因此,在作业形式上要注意变化,实现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从多种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感觉到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进而培养数学兴趣。教材中“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的形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可以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出发,多思维、多角度、多形式、多层面的布置初中数学作业。

  2 布置作业应注意的问题

  2.1 在知识点及题型的分布上,要减少重复性

  题目的重复,浪费学生时间,也浪费教师批改时间。教师可将练习、习题及总复习题中A、B、C组题目贯通起来,综合考虑知识点和题型,减少知识点或题型的重复,提高作业训练的有效性。对重要的知识点,可让学生训练不同的题型,以发展学生不同的技能倾向和应变能力。

  2.2 在题目情境的设置上要注意生活性

  新教材所给题目注重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挖掘问题情景,来考查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和习题中的某些插图,使人一目了然就能知道与实际生活有关。作为教师,有必要领会编者这种意图。如外出旅游,如何根据旅行社的报价来挑选线路较为合算,还有各类统计问题等等均源于实际,易于让学生接受与理解,布置数学生活化的题目对激发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2.3 在解题技能的训练培养上要渗透思想性

  新课标提出了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强化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布置作业要有意识地体现方程、分类、数形结合、化归、参数、函数等各种数学思想,让这些数学思想潜移默化渗透到学生解题中去。对于各种数学方法(消元、降次、配方、待定系数、换元、反证法、归纳法等)可专门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几何的推理及计算题则可训练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运用。

  2.4 尊重学习主体的差异性,允许学生在规定的作业范围内具有选择性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他们每个人都是唯一的一个,因此,作业的布置要注意学习主体的差异性,要力求解放每个学生个体的头脑、手、脚、嘴巴、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自择权,让学生自主决定自己的学习方式、内容,从而能动地学习。

  传统的作业布置方式是唯一的,不考虑差异性,全班学生“一刀切”,一律做同样的题目,这势必让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扼杀了优生,弱化了“差生”。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布置作业要贴近学生认知水平,注意一定的难度和适当的梯度,要允许水准不一的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自主空间。

  总之,提高数学作业的质量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业的布置不仅要有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且要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促成学生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完善。

  张东荣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