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回归——陶渊明与酒的讨论

  • 来源:醒狮国学
  • 关键字:陶渊明,文人,人性
  • 发布时间:2015-09-12 14:32

  中国古代文人与酒一直有着不解之缘,可以说,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是在酒中酝酿出来的,时刻都弥漫着酒的醇香与气节。中国文人在历史上,是一群没有社会势力,但是单纯的、浪漫的、理想化的一群人,无论是嵇康、阮籍、陶渊明,还是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的生活和诗文中无不弥漫着酒的芬芳,而能识酒中之深味的,从饮酒体味人生真谛的,陶渊明是为数不多的几人之一,“携将酒去,载得诗归”,一代诗风,一代酒豪。要想深入了解陶诗的真谛和这位天才的诗人,就不能不了解他与酒搭成的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陶渊明与酒的关系

  关于陶渊明好酒的传说很多,他少年时候,就有高尚的志趣。他曾经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说这位先生不知是何许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因住宅旁边种有五棵柳树,故称作五柳先生。他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可是由于家贫,不能常常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了,时常请他喝酒。他一去,总是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回到破旧的屋里,读书写文,生活过得安乐自在。写五柳先生,就是写他自己,是他本人生活的实录。

  陶渊明曾担任江州祭酒、彭泽令等小官职。彭泽令,是他仕途生活中的最后一任官职,这在萧统的《陶渊明传》中叙述得最为详细。《传》中说他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去当彭泽令。他一到任,就令部下种糯米,糯米可以作酒。所以他说:我常常喝醉,就心满意足了!他的妻子坚持要种大米。于是,将二顷五十亩田种糯米,五十亩田种大米。

  他每逢酒熟时,就取下头上的葛巾过滤酒,过滤完毕,仍把葛巾戴在头上。又如渊明所居的栗里,有块大石,渊明喝醉了,就躺在石上,故名醉石。再如九江境内有渊明埋藏的酒。有个农夫凿石到底,发现一只石盒,石盒内有个铜器,有盖,是扁平的酒壶。将盖揭开,壶内都是酒。壶旁边刻着十六个字:语山花,切莫开,待予酒熟,烦更抱琴来。大家怀疑这酒不能喝,就全都倒在地上。结果是酒香满地,经月不灭。

  从这些故事当中我们也可从另一侧面看出陶潜确是一位嗜酒成癖的伟大诗人。那么,为什么陶渊明要如此好酒呢?他出身于一个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少时颇有豪气,有着“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的豪气和“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远大志向,希望出仕为官,建功立业,实现“救苍生”的宏愿。但时代变迁,社会动乱,政治黑暗,使他有志不能报,既无力去拨乱反正,又不肯同流合污,因而只好走上归隐田园的道路,寄情山水,借酒消愁。于是饮酒就成了他勉强采取的一种消极逃避的手段,也成了陶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我想,陶渊明之所以好酒,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有些时候陶渊明通过酒来韬晦免祸,自我保护,委婉地表达自己对当时政治的看法。他亦是胸怀天下,心系苍生之人,他的出世并不代表这一志愿的泯灭,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消极抵抗罢了。陶诗中的不少篇章,就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如“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饮酒三》)“一世皆尚同,愿君泗其泥”“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饮酒十八》)“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等,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世道的沦丧,诗人又写道“但恨多廖误,君当恕醉人”“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关,发言各不领。”即使别人对自己有劝仕或迫害的意思,但自己既然常醉,彼此就无法畅谈,只有“发言各不领”了,如果偶有失言,“君当恕醉人”,他也可以请求别人谅解。从这方面讲,他的饮酒也是为了逃避,借酒来“独善其身”,洁身自好地退隐。所以钟嵘才会称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翁饮酒可见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用来躲避政治上的迫害和人事上的纠纷,亦是借酒述怀,心怀天下。

  其二,陶渊明时常借酒来化解人生的种种感伤、焦虑、痛苦,在酒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和慰藉,并借酒寄傲养真。朱光潜先生说:“渊明诗篇篇有酒,这是尽人皆知的,像许多有酒癖者一样,他要借酒压住心头极端的苦闷,忘去世间种种不称心的事。他每次饮酒“期在必醉”,正是要求得“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的片刻超然以及内心的平静,《饮酒诗》二十首中,这类表现则更多,如“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逝”“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陶渊明的感觉仍然是那个时代的共感,他的解脱方法就是“饮酒”,自我麻醉。“忽与一樽酒,日夕相欢持”,故而“不觉知有我”。因而,陶渊明的饮酒并非只是一种“悠然”,这其中又有多少诗人的辛酸与无奈,多少愤懑与愁苦,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能与人言者只有一二,陶翁选择了酒,在酒中他宣泄了无尽的爱与愁,获得了心灵的淡然和慰藉,陶翁喝出的是“趣”是“真”,是生活的况味与境界,是人生百态,世情冷暖。

  酒是陶渊明创作的催化剂

  陶渊明把酒与诗的关系直接联系起来的,使酒和文人的精神生活发生了紧密的、重要的联系。在追求精神自由和心理能量的释放上,诗与酒是相通的。当诗人们举起清樽、痛饮高歌之时,除了我们所能体验到的,他们应该有更为深广的忧愤和感慨吧。翻开我国的文学史看一看,历朝历代有哪一个作家诗人、骚人墨客不会吟诗填词,不会泼墨丹青,不会喝酒行令,不会放浪形骸的?不善饮酒又怎叫文人墨客?阮籍喝进去的是薄劣的酒,吐出来的却是鲜红的血;陶渊明愿意沉浸在自己的酒境界中,就是要和那个他厌恶透顶的罪恶肮脏的现实隔离,哪怕是暂时的隔离!李白举杯邀明月,酒和明月陪伴着孤独的诗人,成为他举世唯一的知音。酒迎知己,酒送离人,酒抒愁怀,酒遣悲愤,以酒忘世,以酒逃世。那旷世的胸怀、干云的豪气、济世的热情,最终伴随他们走完了生命的旅程,虽然这其中不无苍凉与悲壮、辛酸与无奈。酒沸腾了他们的诗意人生,也见证了他们的悲苦命运。

  正如高建新所说“酒之于古代文人,一个普遍的、重要的作用就是浇愁、销愁,化解胸中块垒;与此同时,酒也激发了他们的豪情、豪性;由于特殊的时代社会原因,历史上饮酒最甚的是魏晋文人与元代文人;而最得酒中真趣的是陶渊明和苏轼。另外,酒之醉境与艺术创造和虚静状态有某种相通或相似之处。”陶渊明亦是每每饮酒过后必挥毫泼墨,有《饮酒》诗20首,都是酒后所题,在饮酒中,可以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这就是萧统所说的“寄酒为迹”。可以说,酒的醇香酝酿了陶渊明胸中的诗情画意,也使得他的宏志才情喷薄欲出,最后书之为字,不知醉了多少后来人。

  陶渊明饮酒,述酒,是在追求酒所助成的物我两相忘的境界,陶翁的生活中亦是不能没有酒的滋味。酒对他的创作来说,无疑是种催化。在陶诗中“菊”虽不多见,但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足以名垂千古,而菊那种高情致远的意象,也成为陶渊明的化身。采菊东篱,不经意中目遇南山(即庐山),在暮岚紫霭、归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真谛,酒中有菊,菊中有人,人中有意,浑然天成。此乃酒中之境,心中之境,人生之大境界,不为“名”苦,不为“利”役,只爱丘山,只为平淡的生活中求得人生的真谛,酒去诗归,在他那些暗藏酒香的诗作里,人们最终寻得了自然的回归,灵魂的回归。酒之于陶渊明,正如宝剑之于侠士,胭脂之于美人,不可或缺,起着莫大的作用。

  陶诗的灵魂回归

  陶渊明的酒与诗合二为一。萧统曾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确实,陶渊明醉翁之意不在酒,“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在于“味”,在于“适”,在于超然物外、物我皆忘。另外,喝酒还能够尽情发泄郁积胸中的烦闷,带给他生命的深层感悟和沉醉以及极大的愉悦。“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

  回到生活中去,回到我们最初的追求上去,让生活变的美好,这似乎是我们早已忘掉了的东西。在一次次挫折中,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寻求心中的安静的领地,于是我们需要有人来抚慰我们的心灵的创伤,让那些美好的记忆得到寄托,在我们经过无数的风浪过后依然有一份平静在守侯着。陶渊明从生活中走来,把我们带入到他的桃源世界中去,把我们带入到他的田园风光中去,在绚丽的季节过后却依然相信那些平淡的人生才是最美妙的记忆。

  文/林青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