沚水之漾芙蓉

  • 来源:醒狮国学
  • 关键字:沉香,荷花,佛教
  • 发布时间:2015-09-12 15:21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清真居士周美成的词向以富艳工雅而著称,但是,这首《苏幕遮》却清新自然,是其中鲜有的例外。在宿雨初晴的清晨,看到徐徐清风吹过荷塘里亭亭如盖的翠叶,田田间朵朵荷花如隐若现,诗人禁不住触景生情,以之兴怀。援情记兴,借物抒情是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司空见惯的文艺表达,比如吟诗填词如此,水墨图画如此,琴歌吟诵如此,花道的艺术表达也是如此。

  荷花作为中国传统的花卉,有悠久的人工驯化和栽培历史,在《诗经》国风部分的郑风里,就有《山有扶苏》一篇的比兴之辞:

  山有扶苏,隰与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诗经》里另外一篇以荷花来比兴的歌辞是陈风里的《泽陂》。

  由于荷花的根茎和籽叶都是饮食中的材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普遍常见,所以在多种领域的史料中都能找到相关的记载。尤其在江南等地,还把每年农历的六月廿四附会成荷花的生日,于是荷花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里六月的值时花神。这或许是因为农历六月正是莲子初成的时候,在民以食为天的远古时代,传统的农耕文明产生的文化,总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荷花别名莲花、莲华,这是佛经中常能见到的名称,而佛经中的芬陀利华和波头摩华就不是太多人知道了,事实上,芬陀利华指的就是白莲花,而波头摩华指的就是红莲花。在更多的文学作品里,荷花还有芙蓉、芙蕖、菡萏和藕花的名字,以及“溪客”“静客”等等的拟人化美誉。

  古人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总想穷尽所能的赋予各种赞誉,那么在古人的眼睛里,荷花的美究竟能达到什么样的一个程度呢?在东晋王子年的《拾遗记》里,有这样一段描写越国美女西施的文字:窃睹者莫不动心惊魄,嗟而目之,若双鸾之在轻雾,沚水之漾芙蓉。

  当人们想用荷花来形容出西施有多美的时候,这样的比喻恰好也说明了荷花自身的美丽。所以,荷花能成为花道中一种重要的插花题材,被古今之人喜闻乐见,借以抒情表意。

  花道中荷花的插花直接源于早期的佛前供华,目前能查到的插花资料,几乎都是以荷花为主要题材,而且花道的本来称谓“华道”也与荷花插花有一脉相承的不解之缘。在佛教教义赋予荷花的文化内涵里,荷花虽然是植根于淤泥,然而能以清净志趣洁身自处,所以佛经常用来象征的佛法清净根本,或者是比喻佛、菩萨呈现给众生的菩提宝相。另外,佛教还认为荷花具有禅意中“因果同时”的妙义,表喻佛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又从生死烦恼中开脱,故有“莲华藏世界”之义。

  源于以上之种种因缘,所以佛教的花供养首选的花材便是荷花,荷花在汉地佛教的佛经中写作莲华,或者直接简称为“华”,佛前的花供养也叫供华。因为供华而形成的插花文化便是“华道”,华道一词直接来源于佛前的供华,后来华道泛及民间,也就开始有了“花之道”“花道”的俗称。

  如前所说,由于佛教文化赋予荷花的宗教意义,佛前供华选择荷花作供养的最初形式并不固定,在东汉康孟祥的《修行本起经》,南北朝的《南史·晋安王子懋传》里记述的佛前供华,都没有明确的说明当时的插花形式。即便在当时大量的佛教石窟造像当中,一般常见的仅仅是供养人手执一枝莲花的形象。能显现佛教文化宇宙观的插花史料,蕴含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人文意义的佛前供花,最早的便是洛阳龙门石窟的北魏造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洛阳南边的伊阙开凿宾阳洞,其中皇后礼佛图的画面里,一贵妇手执一簇三支的花材,包括一枝盛开的荷花、一枝莲蓬和一枝未开的花蕾。这幅皇后礼佛的浮雕壁画,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直接证明了东方传统插花为什么是由三大役枝来构成,包括之后的《天王送子图》《八十七神仙卷》,以及日本平安时代末期成书的《鸟兽人物戏画卷》等等,都能印证花道文化的演化变迁和一脉相承。

  随着花道文化的传播和演变,宗教文化与世俗人文的相互交融和相互影响,荷花的插花先后也演化成了中国画的一种题材,继而对中国瓷器的装饰也产生了影响,青花瓷彩绘“一束莲”的装饰题材便是模拟于明代荷花的插花形式。

  荷花的插花不仅仅是佛教供华的内容,同时也贯穿了传统儒、道两家的文化,道家文化把荷花的形象应用在各种不同的空间内和教理中。比如哪吒的莲花化身,何仙姑的随身法器,以及道士头戴的莲花冠等等,在《太乙救苦护身妙经》的描述中,太乙救苦天尊便是步摄莲花,法身变化无数。

  当以小见大的花道脱离了宗教的教义和宫廷的匠气之后,在文人士子们的情怀浸染中又生面别开,在宋代开始成为衡量文人士大夫个人修养的高标。只因莲华供养而产生的花道插花,因循着儒士们格物致知的治学精神,花道的格调被提高到了人伦义理的高度。最让大家熟知的《爱莲说》,是北宋大儒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散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莲花坚贞洁净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儒家文化没有神仙怪力的假托,然而却是花道文化的集大成者,虽然三教皆以荷花的圣洁清净来自喻,但是儒家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审美的高蹈志趣引导了花道的风雅一脉。

  最初,只是佛前的一朵莲花,缱绻千载后,花道纷繁的魅力已经成了一门自成体系,蔚为壮观的独立的文化现象。

  编辑/书含 文/张容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