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之间,误入桃源深处

  • 来源:醒狮国学
  • 关键字:大丘脊,村落,福建
  • 发布时间:2015-09-12 15:23

  自古至今,中国人一直视“天人合一”之境为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天,是为四时阴阳,人,是为天地之灵,人行天地间,与天地相生合一,则为上善。道家讲“炼气”,即是吸纳天地之气,调理阴阳相合,而使身体合“周天”运转之律。

  天地万物,皆是“循天地之道,遵四时而生”,乡野之民,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庄子的逍遥之游,陶渊明的“桃花源”,成就了中国人数千年天人合一的田园梦境。

  我有幸到过福建闽中地区的一个原始村落——大丘脊。在中国,完全未曾开发过的村落很少,都市经济大潮已经完全冲破了农村的生活,这个村落因僻处深山,与世隔绝,还保持着原始而珍贵的“天人合一”生存状态。

  去之前,无数次听朋友说过这里隐然世外的原始生活,然而当我真的下车,站在这座小山村的时候,一切有关诗文典故的想象,全部烟消云散,心里只剩下一个字:静。不是没有声音,天地之音明明声声入耳,明明能听得到鸟啼蛙鸣,山风入林,溪泉汩汩,乃至鸡叫狗吠,人声隐隐,种种音声纷纷入耳,可没来由的就觉得整个世界都静了。这个交通不便,手机信号很弱,互联网完全不普及,几乎和外界没有什么交集的小村子,让人一下子和现代世界断开了联系,习惯了飞机高铁商场超市手机网络的人,来到这里甚至会有一丝不安:这是一种让心都有些悬起来的,原始的安静。

  我不由自主地放缓了脚步,怕习惯了急匆匆生活节奏的自己,破坏了这里的安宁。刚进村口,朋友七十多岁的老母亲已经在等候了,远方归来的儿女,牵系着老母的心,一见面,就殷殷地絮叨起来,虽然语言不通,也能感受到老人家的关心和热情。

  天色已晚,山中又停电,几乎不能视路,几个人靠一支手电筒才能勉强回家,当晚便借宿在朋友家的木屋里。纯木结构的房子,年深日久,风吹雨淋,显出岁月的痕迹,而每年一次的彻底擦洗,又让屋脊露出白色的木茬,平添了几分整肃。

  吃的是山中珍鲜,睡的是山舍木床,沙沙风声过耳,间或几声蛙虫之鸣,这一夜睡得竟是格外安稳,清晨醒来,精神清爽的仿佛一汪泉水,通体舒畅。走出木屋,第一眼看到这里的山,眼睛就再也不能移开。缓山层层叠叠,渲染着大片大片的碧绿色,梯田蜿蜒在山间,脚下升起淡淡的云雾,整个身心仿佛被碧绿和滋润浇灌了一番,伐毛洗髓般精气充盈。

  略踏着晨色清冷,随朋友行走在山间的小路上。道路两侧,皆是葱葱碧树,森森竹林,远处如苍山洱海般的云潮涌动,犹若仙境。进入一片竹林,寻一块大石静静坐下来,入耳俱是竹叶沙沙的细响,空气里带着新竹、青草、露珠和泥土的清新气息。

  慢慢坐着,渐渐地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宁之境,心无所想,目无所视,耳无所听,只余一份淡淡的喜悦之念停在心间,仿佛时光已经停驻,唯愿百年光阴就此一坐而休,再也不想重返人境。直到如今,才终于了然了一句话:山中岁月容易过,世上繁华已千年。

  沿竹林小路慢慢而行,渐渐听得水声淙淙,循声而去,一道溪流冲山涧而下,出现在眼前的时候,竟不由欣喜到落下泪来:此山,此水,此林,此景,完全脱去一切“诗意、禅意”的束缚,就那么自自然然一下子映入心底——原来世间真正之美,唯有“止语”差可形容。

  从山中回望,可见村落里起伏在山坡上,稀稀落落的古朴木屋,如淡淡墨色点缀在林泉之间。村民们世世代代生存在这里,所衣所食所用,无不取自于山,耕织继世,日日操劳,几乎与外隔绝,天地所赐,皆能满足生活所需,故而不必向山外行走,保留了最原始的生存状态。

  村中民风质朴,也不常有外客远来,见面俱都热情地围上来,拉着手殷勤絮说,拿出家中最好的吃食,塞满所有衣袋。人与人之间这种原始的质朴与热情,是现代社会里难以想象的弥足珍贵,更是城市里一生也不能体会的。

  晚上进村,第二天中午便须离开,短短不足20小时,却完完全全地把我的心留在那里。再次回到都市,竟有些不知所措的陌生感。人本是天地之间的生灵,却在喧嚣的城市生活里,被太多的物欲所困,忘记了生命真正的所需。我们早已远离了天地,悖离了“天人合一”的先人文化传承,然而真正回归到天地间,我们依然能迅速静下来,寻找到心的归宿:一山,一水,一田,一屋,便可满足。

  编辑/徐展 文/晓雪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