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夷贝 让我自由选择 我愿承担后果
- 来源:女报•时尚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邵夷贝,音乐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14 13:46
200169
截至发稿,邵夷贝豆瓣音乐小站的关注人数超过20万。比排名第二的张悬多了近三成。这也是她自2010年至今,连续五年保持豆瓣音乐人关注人数第一名。
2580
邵夷贝第三张专辑歌词总计字数,这2580字整整写了三年,她形容这张专辑,做得“用力过猛”。
50000
邵夷贝第一次对自己专辑预售的目标,希望能先收回一些成本。预售早已超过最初的目标,目前加上叙事音乐会的劳务费,这张耗时三年的专辑,20万元的投入基本收回。
624
邵夷贝当年高考总分成绩,以624分成为2002年青海省的文科状元,考入北京大学新闻系。这个身份直到今日仍是人们对她感兴趣的噱头之一。
Numbers
采访之前,我一直觉得邵夷贝是个犀利的人。
这种印象来自于她在歌词中犀利的吐槽,以及豆瓣口水战中毫不让步的反驳。一副有理有据、不服来辩的样子。她微博上写,“人活在世界上有两大义务,一是好好做人,二是不能惯别人的臭毛病。”
她很上有很多标签,高考状元,北大才女,摇滚青年,独立歌手。无论哪一个都担得起这样的张扬。
但采访时,邵夷贝却是一个非常好沟通的对象。发短信预约时间时,她会回复并加上一个笑脸表情。要照片时,她发来一个资料包的链接,没有对这种琐事的要求感到丝毫的不耐烦。
这种亲力亲为,是因为三年前邵夷贝成立了自己的独立工作室,“真正的独立起来”。为了减少成本,很多事需要自己去跑。邵夷贝现在需要管理很小的团队.,虽然只有两到三个人兼职,但为了让这些人更踏实的和她一起工作,她需要做非常理性的规划。
在创作者和管理者之间顺畅切换的需要,意味着她不能再由着自己的性子,对一些不喜欢的事,想不做就不做了。
Part 1 不做否定先生
邵夷贝开始把自己归为平凡人中的一个,她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个例。去年《后会无期》上映,她印象最深的是冯绍峰演的浩汉。没有那么多撕心裂肺,没有那么多争执哭喊。顶多一场闷酒、一趟远行或几天大觉。醒来后还得洗脸上班。.这是真实的成长,所谓“平凡之路”。朴树的歌,牢牢地掐住了她的泪点。
邵夷贝曾希望喜欢的歌手都会永远“像个孩子”,哪怕大家都变成了苦闷的中年人,也还想看着他们保留曾经坚信的那些东西,始终风华正茂、不关心柴米油盐。
而她现在知道,这些都是幼稚且残忍的一厢情愿。.
“我觉得自己是个庸才,就要更努力地更好地与世界共处。”这几年,邵夷贝的歌都是在研究,一个人怎么跟世界共处。她有社交恐惧症,小时候觉得这是酷,后来觉得这是矫情,再后来不得不承认,这是沟通障碍。
她努力让自己社会化,“必须慢慢长大,必须接触更多的人群,想要完成正常人生的一个过程,必须要面对这些。”
邵夷贝现在不再条件反射地否定任何事情或人,“这种事我不屑去做它”、“这种人我不会搭理”这样的想法,被她归为自我催眠式理由,将淡出她的词典。因为只有实操者才能体会,做事之前想象永远只停留于想象,对人的认识也是。
这也改变了邵夷贝面对别人否定自己时的态度。因为在豆瓣音乐人的关注人数从2010年起就排在第一,引来了许多觉得她名不副实的人身攻击。最开始时,邵夷贝会回复那些关于她吉他和弦到底会几组的评论。而现在,她会选择用更有说服力的方式来回应。
“有人说我是投机者,其实真的投机者谁会做原创音乐?可能第一年、第二年会这么做,我相信我做到第五年的时候,就没有人会说我投机了。”2014年底,她出了自己的第三张专辑,相比前两张的快速和高产,这张专辑花了她三年,死磕到每一个细节。
她描述了这样一个过程,青年A彻底告别了青春期、成为一个名正言顺的“青年”。对成人社会的不适以及后辈才俊的无意追赶,使他尴尬地新鲜着,在丛生的矛盾中平衡着、活着。而一直在攻击中自嘲是“老少女”也不肯放弃少女心的她,终于改口说自己成为轻熟女。
有些人的不肯长大,在她执著时你觉得刺眼,在她终于顺从这个世界时,又让你觉得有些心酸——原来,终究没有人能够幸免。
Part 2 做自己的方式
邵夷贝还是找到了做自己的方式:我所理解的“做自己”并不是“自以为是”,而是在接受生活本来面目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2012年时,邵夷贝曾自己独自去印度穷游了一个月,不开手机,甩掉一堆工作。那时她还相信,独立生活都是从独立旅行开始的。回来之后,邵夷贝发现,单纯的旅行很容易,稍有不顺换个地方便可以重新来过。看似“抛弃一切的勇气”,实则“逃离现实的借口”。而日常则不同,兜兜转转回到原地,还是得面对自己和那些问题,能将日常过好才是真的强者。
她没有想要变成自己不擅长的样子而长期拧巴着,而不可能人人都按照同样的标准改变。她说,我要写歌写到70岁,不管它是不是我的主要职业。或者用音乐维持生计、或者将音乐为生活的核心乐趣,根本不存在放弃。
不安全感其实一直跟着邵夷贝,她没有信心让音乐一辈子养活自己,历年的采访中都说,随时做好再去找工作上班的准备。
2009年,邵夷贝研究生刚毕业时,其实到朋友公司工作过一年。每天早晨坐公交车从北京城东边到西边,来回路上要耗掉四个小时,天黑出门天黑回家,工作的唯一意义就是拿到工资交房租留生活费。那是她人生中最迷惘的时期。
而她现在对自己的认知则更加明确,一点点增加着自己在唱歌之外的能力。“现在让我去做美工、文案、企划我都可以。”
邵夷贝觉得到现在为止,自己运气还算好,在北京一直能维持生活。她读北大时一起做乐队的同学现在有做互联网的、做游戏创业的,也有做咨询公司和房地产的,“他们确实都比我赚钱多,但他们也都觉得我做的事很有趣,也不会因为我赚钱少而同情我。如果我真的没钱出专辑,他们都会过来帮我。”他们说对她说:我们都去生存了,你还在替我们完成理想。
现实听起来,既不拉风,又不闪亮,对于当初考进北大的高考状元,这也许并不是人们期待中最理想的结局。
但翻回邵夷贝复读那年的想法,你会发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她的目的、路径和方式都明确而理性:“我当时的目的,是从家乡到北京玩乐队,而高考让我完成了这个心愿。”如果再来一次,她还会这样选择。
Part 3 唱歌那姑娘其实特没劲
你大概已经发现,和通常的文艺青年相比,摩羯座的邵夷贝行事比想象中更加理性。
最初《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走红时,好多网友说这姑娘太逗了,和她一块儿一定特好玩儿。邵夷贝说,她一看这样的话就害怕,唱歌那姑娘其实特没劲,你可能在生活中都没见过我这么没劲的人。
知乎上有人问她,为什么不用从北大辍学就可以成为音乐人?
这样对高晓松很不公平。邵夷贝答:因为他是清华的啊。她的行为从来就少了这点洒脱不羁的奔放。
邵夷贝在卧室的墙壁上贴满剪切的图片和写给自己的思想感悟、行为准则,每占据一巴掌的白墙就有一种攻占山头的成就感。
喜欢自我梳理,甚至有自己的一套“自我梳理图表”,对于要做到的事喜欢列表,连给她爸妈的准备都一起列好了15件,其中包括,询问或者回忆爸妈的童年,以及网购时,顺手买一些确定有用的东西直接寄给他们。
如果你了解这样的邵夷贝,你便无需担心她的选择。因为她在选择时,早就思前想后。
她知道,做决定时最重要的是,让我自由选择,我愿意自己承担后果。
她的关键词
独立
Q:告别“青春期”成为“青年”的过程中,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A:更多是独立的一个过程吧。这三年我拒绝了一切形式的合作,决定自己来主导,彻底摆脱一切的人来帮我做选择做任何决定。以前会依赖别人的经验问别人的意见让别人来帮我拿主意,事情不是我自己做的主,出现问题会出现推卸责任的状态。现在会百分百的做决定,出现问题也知道在哪里,不会对别人进行指摘。
小清新
Q:豆瓣上有人攻击你过了30岁还在玩小清新,你怎么看?
A:我从来不拒绝声称自己是小清新,你叫我老清新也好。因为大家都知道世界残酷,依然还是喜欢天空草地长裙飞扬,用一个很美的姿态面对不适应的东西。这可能和性别有关,我不是呐喊者,用冲在前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更多是娓娓道来,梳理出来一个东西,把它呈现出来。
强迫症
Q:据说以前你不常发微博的原因是有文字强迫症?最近微博更新变多了是克服了这个问题么。
A:我写东西一定要特别规整,全角半角如果不对心里都会不舒服。一起巡演的歌手开我玩笑,说小毛发微博还得在高铁上拿出笔记本用word写。现在是配合主办方宣传,从被动依赖到主动承担些责任,以前不会有这种媒体的活跃度,这也是慢慢从幼稚状态变成社会独立人。更体谅别人,在自己能做到的地方做到最好。以前更情绪化一点,觉得不喜欢做这个事就不做它。
专注
Q:重来一次还会选择复读么?
A:会啊。因为那是难得的人生效率特别高的时间,非常地专注。对创作者来讲,那样的环境挺好的。现在互联网发达后很难进入那样一个封闭的、专注的,做一件事情什么事都不想的状态。虽然有点残酷啊,但我觉得需要有那么一小段时间沉浸在想要达到的目标上。我现在还挺想每隔一两年回到那样封闭式的状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