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谁对谁错,而是这个世界还没有轮到你做主
《战国策》里有个故事叫卫人迎新妇。一个新媳妇上了迎亲的车,问马夫,这马哪儿来的,马夫说,两边的马是借的。新媳妇命令马夫用鞭子抽两边的马,两边的马跑起来了,自然带动中间驾辕的马。
下车的时候,新妇叮嘱随行老妇,把炉灶里的火灭了,以防失火。进门后,又立刻命人把舂米的左臼搬到窗户边上,免得妨碍大家走路。
新媳妇有见识还爱操心,本来是件好事,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她,因为她太急了。急,很容易造成难堪,没有水到渠成的从容,没有瓜熟蒂落的自然,你自己越是用力,旁人越会觉得突兀,明明想要做一件好事,却成了他人的笑柄。
卫人新妇所说的三件事,既精明又正确,只是,你刚过门就这么急吼吼地想要当家做主,真的好吗?
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戛纳红毯碾压事件,张馨予的被面装虽然受到外媒的吹捧,在国内却被一致抵制。在此之前,除了跟李晨有过一次曝光率较高的恋情,张馨予基本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她却那么急切地去碾压范冰冰,尽管范冰冰当年也是凭奇装异服于戛纳一战成名,但那时候的她虽然还不是范爷,至少已经是跻身国内一线明星。
同样一件事,时机不同会造成不同的结果。你那么急地去碾压别人,其实就是想当然地把自己与她放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大家反感的未必是那一件衣服,而是这种自不量力。
在娱乐圈,抢着上位,做出不符合自己实力与身份的事,属可理解范畴,毕竟这个行业高风险高收益,观众忘记一个人比记住一个人快。然而如卫人新妇,在原本竞争没有那么激烈的领域,也要急忙表现自己,显示的是一个人的能力承载不了她的欲望。
“如果不早一点表现出自己很棒,他们也许就会发现我的缺点。”先发制人是中国古训,许多初入职场的人喜欢用这一招。到一个新的单位,该管不该管的都管,该做不该做的都做,三天不拿下领导,就觉得人生无望。这样的人,最心虚。他们必须在别人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攻城略地,就像恋爱中,第一天见面,第二天求婚的人,也并不是爱情有多深,而往往是对自己持续进行一场爱情的能力极度缺乏自信,以为婚姻可以解决问题,结果发现,其实婚姻只是解决了身份问题,丝毫不能解决情商问题。
也有个别成功的案例。比如曾经被当作人生赢家榜样的邓文迪,她刚进星空卫视的时候,“完全不像一个新人”,敢于同任何人搭讪,有时候会冲进主管的办公室,与对方探讨工作问题,而那个主管可能根本不是她的上司,完全不知道她是谁。如果不是后来碰到了父亲般的男人默多克,并且成功地由工作关系转移到男女关系,这样一个急切上位的人,正如后来,她离婚后走出法庭时的那张脸,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不满与怨恨,是多么令人生厌。
快一点,是为了让别人看到你在做什么,而慢一点,才能让自己明白应该做什么。卫人新妇当然也不甘心,难道听凭自家的马被累死,房子被烧,有人撞伤在米臼上?总觉得在自己出现之前,别人都只是活着,而没有生活,如果自己不跳出来拯救地球,地球就会灭亡,这是另外一种病。无论是一个家庭还是一间公司,都不存在绝对完美的排序。新人的加入,首先要做的事情是适应秩序。而不是改变秩序,哪怕改变可以更好,但你是否想过别人的感受?
卫人新妇的家人会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张馨予的对手觉得她又可气又可笑,邓文迪的同事一定不明白这个新人到底是来工作的还是来参加酒会的。在怎样出人头地与如何保持得体这个问题上,最佳答案可参照《花儿与少年》的陈意涵与宁静。作为小字辈出现的陈意涵一切以适应规则为出发点,她不急,所以没有那么多怨气,不会觉得我明明说得很对,你们为什么不照做,最后她度过了完美假期,收获了最多观众缘。
急切地想要世界按照自己理想的方式运行,结果往往会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张力,关键问题不是谁对谁错,而是这个世界还没有轮到你做主。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