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美国信用评级垄断

  • 来源:经理人
  • 关键字:打破,美国,信用,垄断
  • 发布时间:2010-08-26 14:25
  大公成为第一个非西方国家评级机构

  ■ 文 / 曹萌

  7月11日,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编制的2010年国家信用风险报告和首批50个典型国家的信用等级,在北京公开发布。这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个非西方国家评级机构,第一次向全球发布的国家信用风险信息。

  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舆论普遍认为是美国垃圾债券惹的祸,但细做探究,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也难脱其责。美国“两房”炮制的垃圾债券之所以能在金融市场大行其市,如果没有这些评级机构为其做最高级别的信用“贴金”,恐怕就不会有那么多金融机构对其趋之若骛,最后栽倒在“垃圾”堆里。

  貌似公正的美国三大评级机构所作所为,使其“公信力”大打折扣。因此,改革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这一背景下,大公的横空出世,就有了更加非凡的意义。

  一个打破垄断的声音

  垄断产生腐败,利益剿杀公平。在以美国利益为重的前提下,垄断全球信用评级行业日久的三大评级机构能独善其身吗?显然不能。从安然事件,到“两房”债券,再到拉美危机和希腊、葡萄牙两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三大评级机构的表现已明显让人感觉到其评级报告发布背后的利益动机。就连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 · 克鲁格曼也压抑不住愤怒,在《纽约时报》发表专栏文章《抨击评级者》说,评级机构是个貌似高尚且值得尊敬的行业,却制造了大量的利益冲突。

  现代国际商业社会的构建,需要客观、公正、公平,但美国商业环境兹养出的三大评级机构,显然难以承担这样的责任。大公信用评级的闪亮登场,应该说代表了国际市场对三大评级机构的不信任,也向这个行业的垄断势力第一次说“不”!

  分析大公发布的首批50个典型国家的信用等级表,其评价核心要素是“国家管理能力、经济实力、金融实力、财政实力和外汇实力”,选取的50个样本国家,包括欧洲20国、亚洲17国、北美2国、南美6国、非洲3国、大洋洲2国,50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总量的90%。这样的评价样本,应该说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入选国家当前的信用风险状况。

  构建自主评级体系之路

  鉴于三大评级机构评价体系的缺陷和弊端,众多国家已发出了声音,要打破其对全球评级市场的垄断,大公先行一步,这对争取国际评级话语权,维护我国金融主权,推动国际信用评级体系重构具有重要意义。

  大公是中国行业、地区、国家信用评级标准的创立者,在国内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结构融资债券等信用评级市场已卓有影响。但有一点必须承认,国内的影响力,并不代表国际的公信力。作为一个尚缺国际影响力的评级机构,要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唯有出去参与更多国际间的评估业务,才能逐步建立起真正的国际影响力,而不是只局限于中国本土。另外,大公是民营机构,但西方认为其有官方背景,这可能对其建立国际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

  经济学家余永定建言,可由数个国家牵头,建立一个区域性的评级机构。大公在这方面应积极行动,方能早日走出本土走向国际,在更多的国际评估事务中建立起真正的话语权。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