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制造业低利润宿命
- 来源:经理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打破,制造业,低利润,宿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8-26 14:58
重新定义中国制造
■ 文 / 佟景国
主流的“1+6”中国制造公司解决方案—沿着微笑曲线演进“弱化制造强化设计”、“以新产品研发替代中国制造”、“经营品牌委托制造”、“转型中高档品制造”……,并没有走出“抄袭美国书”的思维局限。
原因在于,制造产品没什么高低之分,是制造本身出了问题。这种“逃离式解决方案”,脱离中国制造企业现实,成为了噪音,最终误导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中国制造”的方向仍然是立足制造做文章,这是现实的惟一策略。
规模制造:升级碎片化
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升级方案,应该是放弃订单思维而培育产业理念,放弃单打独斗模式而培育“战略联盟”,放弃彼此竞争而融入领导企业产业链。不要每家都去“6+1”。那么,如何破解中国制造低利润困局?
联盟战略破解低利润。制造环节利润,是由产业链内部竞争关系决定的,这种竞争关系是各个环节的竞争能力决定的。中国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总体产能并不过剩,而是缺乏制造环节的组织者,导致制造环节的厂家的“小、散、乱”。欧美企业以相对集中的产品设计,凭借有组织的管理合谋,就能轻松控制中国制造公司。
中国制造低利润的形成,不是制造环节利润低,而是缺乏战略竞争理念和联盟战略。整个社会缺乏培育领导型企业的环境和机制,更加加深了中国制造的低利润。
我亲身经历过某化工原料产业的“重组案例”,体会了什么叫“产业合谋”。某跨国公司来华在某城市采购化工原料,谈判中,不同制造厂家彼此泄露对方的不利秘密,而跨国公司代表完全掌握了对不同厂家的谈判主动地位,最后采取压价方式获得了巨额采购利润。后来,该跨国公司离间本土公司高管去创业,在采购订单扶持下,新创业企业很快上市,跨国巨头轻松在该城市培养了5家彼此竞争而又彼此渗透的供应商,也就等于控制这个城市的这个产业。
跨国公司后来提出要与该城市产业聚集区战略合作,地方非常配合。该跨国公司花钱请某跨国顾问公司给该城市出具产业(园区)规划报告,最后造就了这个城市该产业的厂商是完全竞争关系,而不是上下游共生关系,更不是高中低档互补关系。该跨国公司还介绍全球合作伙伴来设立全球物流企业,并亲自投资上游材料和设备厂家—以质量、环保、职业卫生等名义,使这些制造商从他的全球合作伙伴处购买,将本土配套企业排除在外。在招商引资驱动下,地方顺利完成振兴业务。这就是我国很多产业园区在设计和结构上的致命问题。
产业重组破解低利润。强有力贸易环节将中国制造业切割为一个又一个碎片,才是中国制造低利润的根源。中国制造不是需要弱化,而是组织。
我的一家客户以“产业重组”破解了“制造低利润伪命题”,最近12个月利润倍增。这是一家金属材料领域的细分市场领头羊公司,客户主要分布在欧美发达国家,占销售额80%。但是,公司利润率极低。在上市融资、银行贷款和内部省吃俭用下,该公司发展成为50亿资产的中型公司,其在本省也成为了“黄埔军校”,有3家上市公司和10多家小型公司,都是自己原核心员工在国外客户和投资公司帮助下创办的。该公司老板与我们深度分析产业竞争环境后发现,最大竞争对手不是身边的“友企”,而是欧美“产业链合谋封锁”;最大机遇不是现有低端制造,而是国外刚刚开始的新品种。他看到了自身相对优势的资源和能力,也看到了各家单打独斗开发新产品导致毫无规模优势,最终摈弃多年前分家的前嫌,与竞争对手坐在了一起,完成一场跨企业产业重组。
该企业将几个规模化的成熟产品,以股权置换形式,装入成本结构相对低的公司;以自身装备优势,将制造难度大的产品重组进本公司,并通过增发融资,在国外收购了某个有工艺优势的国外厂家和一家装备厂,在全球产业视野下占据高端制造市场。同时,因股权交叉而获得低端制造规模收益,保证了公司平稳过渡。
这家企业与曾经的“仇家”和“对手”形成了“高、中、低”三个台阶的制造业格局,自身高端制造获得全球细分市场第一名的地位和装备资源,获得价格谈判权;因股权参与,与中低端厂家具有“产业转移”关系,形成了“产业互补”。
产业共享平台打造“笑脸格局”。创新竞合落地机制,共同投资产业的基础资源平台,以制造优势打造全球端到端供应链,破解“制造=打工”伪命题,打造“笑脸格局”。
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企业只有不断往附加价值高的区块移动与定位,才能持续发展与永续经营。台湾落实“微笑曲线”的结果,只是使大量的台湾人拖家带口跑到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去制造,台湾也不再是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了。
某服装公司是行业非常资深的企业,但身处完全市场化行业中,有很多战略尝试和无奈。工厂已近11座,还是靠别人吃饭,无法把握自身命运。没有品牌无法判断市场,但独立创建一个品牌投资太大;没有独立设计中心无法掌握产品,但独立设计构建一个设计中心,规模小没优势,规模大用不了。
该公司与某投资公司发起了细分领域服装产业发展基金,来投资品牌和设计中心,并鼓励竞争对手参与。作为产业链服务公司,基金把产业链切割为有明确比例的、也符合行业一贯商业规则的12块利润,谁投资、谁服务、谁受益。
产业基金公司在欧洲收购了一个具有100多年历史但没有工厂的中档服装品牌,在全球7个城市设立了研发中心,并投资一个模特和广告公司、市场信息和供应链物流公司。两年过去了,该品牌成为亚洲地区一线品牌,增开了专卖店,扩张了产品线,营业额一季度达到5亿元左右,所有品牌管理投资人分享了千万元利润分红。
品牌参与市场后,对全球品牌客户的终端动态也非常了解;设计中心体系的新产品上市规模也大大提升;各个公司新产品销售额与结构得到优化。制造网络对订单谈判能力增强,企业利润提高了4%,剩余产能也全部用完。该基金也开始投资设计服务、附件工厂,继续委托各家加工。市场信息和供应链共享后,各家工厂平均物流成本降低了2%左右,又提高了仿制和串货障碍;市场信息把握能力提升了,各家厂家在与国外客户谈判时也能给客户更多建议。
软性制造:告别“裸体”
真正了解中国制造的人,都认为中国内需有用但不能解决问题。走出中国制造迷途,必须建立与现在“裸体制造”的配套体系,将中国制造做完整。
站在中国搞全球化,导致中国制造的产品成本低,但终端价格不便宜。中国制造企业命运就像“女人裸嫁”,嫁给谁也不知道(不了解终端市场不认识客户需求)、怎么出嫁也不知道(没有自己的全球物流配送网络与支持)、一个好姑娘是怎么炼成的也不知道(原材料是来料、工艺方法是抄袭或引进)、姑娘出嫁连衣服也不穿(包装、名称都是采用海外经销商的)。“中国制造”怎么有价格优势、怎么有较好利润率呢?
根据调查,国际前三的物流公司如马士基等,占据了中国出口商品的87%以上的物流份额。研究这些公司财务报表和价格体系,中国物流价格是最高的。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中国市场大,而是中国制造商太傻,愿意让出利润。中国制造业崛起,没有发育完善“出口银行”、“物流企业”、“海外销售公司”和“海外公关公司”等,这在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制造实现真正全球化必须走到市场所在国,搭建起完整服务于中国制造的配套体系。
中国制造要学会吃软饭赚硬钱。中国制造过分依赖本国自然资源,庞大劳动力人口、便宜土地供应、廉价的银行资金供应、较为低廉的环境保护成本、曾经相对便宜的原材料……这是制造行业吃硬饭赚软钱的模式,是制造业最初级模式。而“吃软饭赚硬钱”,才是中国制造业的高级模式,也是下一步最好出路。
除了与中国制造同根同源的贸易服务企业、物流运输企业、金融服务企业外,中国也缺乏制造管理服务企业,没有智慧供应。全球哪个制造企业崛起没有制造管理体系的创新?日本制造的5S和精益制造体系,德国的工具精密和质量文化,美国制造时代的资金、资本服务和管理服务等等。但中国没有。
从依赖自然资源的“裸体”输出,走向依赖服务资源的完整交付。中国制造这个裸姑娘,要穿件衣服换换地点找到自我。
第一,要穿上文化衫。产品本身和产品生产过程,要艺术化地制造人文化产品。第二,要将出生地与工作地剥离。将高端价值链融入都市,将低端价值链深度转移乡镇,实现中国制造企业的价值链重组。中国进行城镇化建设、工业化改革,广东、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地区,不适合做制造业,但却是市场经营、物流管理、资金服务、信息服务的最佳区域;要将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正在崛起的乡镇地区,建工业小镇。第三,要主动打通服务网络,学习日本、德国、美国企业国际化模式,人流先行,然后才是企业进入。
聪明制造:为中国制造装上“智能中国芯”
中国制造企业的问题,不仅仅是“裸体”出口,更可怕的是“傻”,中国制造商们太不喜欢“操心”了,也忘记了祖宗告诫“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中国制造不是走向中国创造,而是走向中国智造。中国制造急需从人手制造走向人脑制造。中国制造不仅是价值链地位低,也是本身制造水平太低。要创造,必须了解市场,但是绝大部分中国制造企业并不了解市场,市场知识就是“价格、成本、娱乐场所”。
中国制造实现聪明制造须打赢三大战役。第一场战役,在技术经营与管理体系,打造低成本的新基石。比亚迪是中国制造转型成功典型,早年在做电池的时候,不满足抄袭“国际大公司”的成熟工艺,而是以“工业装备夹具”设计+中国工人,来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低成本。第二场战役,在人才开发与管理体系,打造劳动力的新优势。华为技术是中国制造典型案例。华为在交换机、传输设备上没有实质创新和发明,只是应用级小改小革,虽然号称“中国高科技企业”,但任正非比谁都清楚,与跨国通讯巨头竞争,要靠制造与服务优势。这种制造和服务优势,来源于中国便宜的科技人员,让他们在生产线调试机器、在欧洲安装通讯系统、不分昼夜地解决客户各种各样的问题。第三战役,组织优化与流程创制,打造高效率的新模式。任正非的高明之处是让华为人感觉自己是人才—方法论,就是组织结构与流程创制。
附文:
谁来重新组织中国制造业?
碎片化背离制造业规模经营基本规律。回归规模经营规律,谁将是推手?
第一,寻找中国“摩根”式产业资本家,建立全球本产品领域顶级供应链。依靠资本纽带打造行业领袖,以规模优势抗衡制造产业链上供应商、贸易与物流商。第二,寻找中国“三井”式产业协调者,建立大型企业产业互换而专业化。中国不缺乏大集团公司,但大集团却组织着一个又一个毫无竞争力的产业。日本在产业升级时代,三井成为一个协调者,将丰田与松下的产业交换,使丰田成为完整的摩托车及汽车耐用消费品供应商,松下成为完整消费电子供应商,成就日本一个又一个专业化制造企业。第三,寻找中国“斯隆”式资产管理者,以产品制造企业组成制造产业集团。
谁来重新组织中国制造业?
……
■ 文 / 佟景国
主流的“1+6”中国制造公司解决方案—沿着微笑曲线演进“弱化制造强化设计”、“以新产品研发替代中国制造”、“经营品牌委托制造”、“转型中高档品制造”……,并没有走出“抄袭美国书”的思维局限。
原因在于,制造产品没什么高低之分,是制造本身出了问题。这种“逃离式解决方案”,脱离中国制造企业现实,成为了噪音,最终误导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中国制造”的方向仍然是立足制造做文章,这是现实的惟一策略。
规模制造:升级碎片化
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升级方案,应该是放弃订单思维而培育产业理念,放弃单打独斗模式而培育“战略联盟”,放弃彼此竞争而融入领导企业产业链。不要每家都去“6+1”。那么,如何破解中国制造低利润困局?
联盟战略破解低利润。制造环节利润,是由产业链内部竞争关系决定的,这种竞争关系是各个环节的竞争能力决定的。中国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总体产能并不过剩,而是缺乏制造环节的组织者,导致制造环节的厂家的“小、散、乱”。欧美企业以相对集中的产品设计,凭借有组织的管理合谋,就能轻松控制中国制造公司。
中国制造低利润的形成,不是制造环节利润低,而是缺乏战略竞争理念和联盟战略。整个社会缺乏培育领导型企业的环境和机制,更加加深了中国制造的低利润。
我亲身经历过某化工原料产业的“重组案例”,体会了什么叫“产业合谋”。某跨国公司来华在某城市采购化工原料,谈判中,不同制造厂家彼此泄露对方的不利秘密,而跨国公司代表完全掌握了对不同厂家的谈判主动地位,最后采取压价方式获得了巨额采购利润。后来,该跨国公司离间本土公司高管去创业,在采购订单扶持下,新创业企业很快上市,跨国巨头轻松在该城市培养了5家彼此竞争而又彼此渗透的供应商,也就等于控制这个城市的这个产业。
跨国公司后来提出要与该城市产业聚集区战略合作,地方非常配合。该跨国公司花钱请某跨国顾问公司给该城市出具产业(园区)规划报告,最后造就了这个城市该产业的厂商是完全竞争关系,而不是上下游共生关系,更不是高中低档互补关系。该跨国公司还介绍全球合作伙伴来设立全球物流企业,并亲自投资上游材料和设备厂家—以质量、环保、职业卫生等名义,使这些制造商从他的全球合作伙伴处购买,将本土配套企业排除在外。在招商引资驱动下,地方顺利完成振兴业务。这就是我国很多产业园区在设计和结构上的致命问题。
产业重组破解低利润。强有力贸易环节将中国制造业切割为一个又一个碎片,才是中国制造低利润的根源。中国制造不是需要弱化,而是组织。
我的一家客户以“产业重组”破解了“制造低利润伪命题”,最近12个月利润倍增。这是一家金属材料领域的细分市场领头羊公司,客户主要分布在欧美发达国家,占销售额80%。但是,公司利润率极低。在上市融资、银行贷款和内部省吃俭用下,该公司发展成为50亿资产的中型公司,其在本省也成为了“黄埔军校”,有3家上市公司和10多家小型公司,都是自己原核心员工在国外客户和投资公司帮助下创办的。该公司老板与我们深度分析产业竞争环境后发现,最大竞争对手不是身边的“友企”,而是欧美“产业链合谋封锁”;最大机遇不是现有低端制造,而是国外刚刚开始的新品种。他看到了自身相对优势的资源和能力,也看到了各家单打独斗开发新产品导致毫无规模优势,最终摈弃多年前分家的前嫌,与竞争对手坐在了一起,完成一场跨企业产业重组。
该企业将几个规模化的成熟产品,以股权置换形式,装入成本结构相对低的公司;以自身装备优势,将制造难度大的产品重组进本公司,并通过增发融资,在国外收购了某个有工艺优势的国外厂家和一家装备厂,在全球产业视野下占据高端制造市场。同时,因股权交叉而获得低端制造规模收益,保证了公司平稳过渡。
这家企业与曾经的“仇家”和“对手”形成了“高、中、低”三个台阶的制造业格局,自身高端制造获得全球细分市场第一名的地位和装备资源,获得价格谈判权;因股权参与,与中低端厂家具有“产业转移”关系,形成了“产业互补”。
产业共享平台打造“笑脸格局”。创新竞合落地机制,共同投资产业的基础资源平台,以制造优势打造全球端到端供应链,破解“制造=打工”伪命题,打造“笑脸格局”。
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企业只有不断往附加价值高的区块移动与定位,才能持续发展与永续经营。台湾落实“微笑曲线”的结果,只是使大量的台湾人拖家带口跑到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去制造,台湾也不再是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了。
某服装公司是行业非常资深的企业,但身处完全市场化行业中,有很多战略尝试和无奈。工厂已近11座,还是靠别人吃饭,无法把握自身命运。没有品牌无法判断市场,但独立创建一个品牌投资太大;没有独立设计中心无法掌握产品,但独立设计构建一个设计中心,规模小没优势,规模大用不了。
该公司与某投资公司发起了细分领域服装产业发展基金,来投资品牌和设计中心,并鼓励竞争对手参与。作为产业链服务公司,基金把产业链切割为有明确比例的、也符合行业一贯商业规则的12块利润,谁投资、谁服务、谁受益。
产业基金公司在欧洲收购了一个具有100多年历史但没有工厂的中档服装品牌,在全球7个城市设立了研发中心,并投资一个模特和广告公司、市场信息和供应链物流公司。两年过去了,该品牌成为亚洲地区一线品牌,增开了专卖店,扩张了产品线,营业额一季度达到5亿元左右,所有品牌管理投资人分享了千万元利润分红。
品牌参与市场后,对全球品牌客户的终端动态也非常了解;设计中心体系的新产品上市规模也大大提升;各个公司新产品销售额与结构得到优化。制造网络对订单谈判能力增强,企业利润提高了4%,剩余产能也全部用完。该基金也开始投资设计服务、附件工厂,继续委托各家加工。市场信息和供应链共享后,各家工厂平均物流成本降低了2%左右,又提高了仿制和串货障碍;市场信息把握能力提升了,各家厂家在与国外客户谈判时也能给客户更多建议。
软性制造:告别“裸体”
真正了解中国制造的人,都认为中国内需有用但不能解决问题。走出中国制造迷途,必须建立与现在“裸体制造”的配套体系,将中国制造做完整。
站在中国搞全球化,导致中国制造的产品成本低,但终端价格不便宜。中国制造企业命运就像“女人裸嫁”,嫁给谁也不知道(不了解终端市场不认识客户需求)、怎么出嫁也不知道(没有自己的全球物流配送网络与支持)、一个好姑娘是怎么炼成的也不知道(原材料是来料、工艺方法是抄袭或引进)、姑娘出嫁连衣服也不穿(包装、名称都是采用海外经销商的)。“中国制造”怎么有价格优势、怎么有较好利润率呢?
根据调查,国际前三的物流公司如马士基等,占据了中国出口商品的87%以上的物流份额。研究这些公司财务报表和价格体系,中国物流价格是最高的。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中国市场大,而是中国制造商太傻,愿意让出利润。中国制造业崛起,没有发育完善“出口银行”、“物流企业”、“海外销售公司”和“海外公关公司”等,这在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制造实现真正全球化必须走到市场所在国,搭建起完整服务于中国制造的配套体系。
中国制造要学会吃软饭赚硬钱。中国制造过分依赖本国自然资源,庞大劳动力人口、便宜土地供应、廉价的银行资金供应、较为低廉的环境保护成本、曾经相对便宜的原材料……这是制造行业吃硬饭赚软钱的模式,是制造业最初级模式。而“吃软饭赚硬钱”,才是中国制造业的高级模式,也是下一步最好出路。
除了与中国制造同根同源的贸易服务企业、物流运输企业、金融服务企业外,中国也缺乏制造管理服务企业,没有智慧供应。全球哪个制造企业崛起没有制造管理体系的创新?日本制造的5S和精益制造体系,德国的工具精密和质量文化,美国制造时代的资金、资本服务和管理服务等等。但中国没有。
从依赖自然资源的“裸体”输出,走向依赖服务资源的完整交付。中国制造这个裸姑娘,要穿件衣服换换地点找到自我。
第一,要穿上文化衫。产品本身和产品生产过程,要艺术化地制造人文化产品。第二,要将出生地与工作地剥离。将高端价值链融入都市,将低端价值链深度转移乡镇,实现中国制造企业的价值链重组。中国进行城镇化建设、工业化改革,广东、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地区,不适合做制造业,但却是市场经营、物流管理、资金服务、信息服务的最佳区域;要将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正在崛起的乡镇地区,建工业小镇。第三,要主动打通服务网络,学习日本、德国、美国企业国际化模式,人流先行,然后才是企业进入。
聪明制造:为中国制造装上“智能中国芯”
中国制造企业的问题,不仅仅是“裸体”出口,更可怕的是“傻”,中国制造商们太不喜欢“操心”了,也忘记了祖宗告诫“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中国制造不是走向中国创造,而是走向中国智造。中国制造急需从人手制造走向人脑制造。中国制造不仅是价值链地位低,也是本身制造水平太低。要创造,必须了解市场,但是绝大部分中国制造企业并不了解市场,市场知识就是“价格、成本、娱乐场所”。
中国制造实现聪明制造须打赢三大战役。第一场战役,在技术经营与管理体系,打造低成本的新基石。比亚迪是中国制造转型成功典型,早年在做电池的时候,不满足抄袭“国际大公司”的成熟工艺,而是以“工业装备夹具”设计+中国工人,来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低成本。第二场战役,在人才开发与管理体系,打造劳动力的新优势。华为技术是中国制造典型案例。华为在交换机、传输设备上没有实质创新和发明,只是应用级小改小革,虽然号称“中国高科技企业”,但任正非比谁都清楚,与跨国通讯巨头竞争,要靠制造与服务优势。这种制造和服务优势,来源于中国便宜的科技人员,让他们在生产线调试机器、在欧洲安装通讯系统、不分昼夜地解决客户各种各样的问题。第三战役,组织优化与流程创制,打造高效率的新模式。任正非的高明之处是让华为人感觉自己是人才—方法论,就是组织结构与流程创制。
附文:
谁来重新组织中国制造业?
碎片化背离制造业规模经营基本规律。回归规模经营规律,谁将是推手?
第一,寻找中国“摩根”式产业资本家,建立全球本产品领域顶级供应链。依靠资本纽带打造行业领袖,以规模优势抗衡制造产业链上供应商、贸易与物流商。第二,寻找中国“三井”式产业协调者,建立大型企业产业互换而专业化。中国不缺乏大集团公司,但大集团却组织着一个又一个毫无竞争力的产业。日本在产业升级时代,三井成为一个协调者,将丰田与松下的产业交换,使丰田成为完整的摩托车及汽车耐用消费品供应商,松下成为完整消费电子供应商,成就日本一个又一个专业化制造企业。第三,寻找中国“斯隆”式资产管理者,以产品制造企业组成制造产业集团。
谁来重新组织中国制造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