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那就是老人家对孙子孙女的错误言行不断地叮嘱,不断地提醒,不断地督促,但是孩子们依然我行我素,或者只听话了一小会儿就又故态复萌,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教育专家指出,孩子需要老人的指导,但不喜欢老人的唠叨。这种唠叨在教育中起不了什么作用,指导性的教育与唠叨说教是不同的,其中要讲究一些技巧。
指导与唠叨有什么不同?
一、指导是亲切的,是言简意赅的;唠叨则往往会有责怪、警告的成分。
二、指导是一种促进,是引而不发,鼓励孩子独立处理问题;而唠叨常对孩子表现出不尊重和不信任。
三、指导的后果是孩子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而唠叨则是反复的单调刺激,使孩子厌倦、反感、苦闷。唠叨的结果会形成儿童行为惰性,你不说几次,孩子就不会去做。这种恶性循环,还会导致子女独立自主的积极个性被破坏。
从心理上分析老人家唠叨的原因,首先是年纪问题,记性不太好,对自己讲出去的话,做了的事,由于不放心才会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再就是太爱孩子了,对孩子的事情总是很紧张,这样就会特别容易唠叨,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孩子会觉得老人的话没啥大不了,反而收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老人怎样把唠叨变成指导?
第一,不要信口开河。比如说,规定孩子做好作业再开饭,但有的老人话虽讲出去了,可心里又怕孩子肚子饿,就没事找事地说:“你饿不饿?“快做快做,饭都凉了。你还想不想吃饭?“诸如此类自相矛盾的话,反映了自己感情的软弱,说话不算数,没有威望。克服唠叨,首先在对孩子讲话前要经过一番理智过滤,不能信口开河。
第二,不要事事叮嘱。可以说,老人对孩子讲的话虽然多,但许多都没有讲到点子上。事无巨细,都反复强调叮嘱搞得家庭上下不得安宁,大人为孩子不听话而气愤,孩子在繁杂的语言环境里定不下心来做功课,结果会适得其反。特别是对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他们有一定的逆反心理。有时更容不得老人的过度唠叨。
第三,不要强行命令。多和孩子讲悄悄话,家庭语言的低声调是老少关系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有利于避免气氛恶化。如果让孩子做什么事,可以用亲切的语言在他的身边轻轻地告诉他,尤其对幼小的孩子,这既是命令,又是感情的信任,悄悄一句话比你大声喝斥的作用大得多。
遇上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逆反心理反映了当代青少年的特点,因为进入了青少年阶段以后,比如说孩子的小学期是幼年期,到了十来岁已经就是一个成熟期。小学阶段有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依赖性,但是上了初中以后往往想走向独立。青少年阶段就是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阶段,往往会变得“不听话”。
他们要自我发展,但是知道还离不开老师和亲人的帮助,他们认为自己会有很强的自制力,想干出一番名堂,但是也知道,由于知识面的缺乏,还要去继续学习与奋斗。在这样情况下,青春期青少年有一种闯荡的特点,当然还有一种自闭的特点,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同龄的孩子,而不愿意告诉亲人。
所以当老人过度询问和建议,即使是正确的,但由于他们的逆反心理在作怪,嘴上的也是持反对意见的。这样产生的青春期逆反心理,这应该是青少年阶段正常的心理状态。
所以,老人不必惊慌,只要孩子没有什么过激的言行,或者突然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和交往人群,就不要过度频繁的唠叨。对待青春期孩子一些超前的社会观,老人可以尽量多与孩子沟通并予理解。
总之,老人如果能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少唠叨,多指点,做孩子可以安心交流的“老朋友”,用让孩子佩服和赞同的观点与之交流,那么就能了解孩子的一切,最终打破老少的代沟。
延伸阅读
老人和孩子谈心有六种方法
现在大多家庭都是老人在带小孩,和孩子沟通,谈心是一个好方法。和孩子谈心,老人可以及时地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能通过语言把存在于自己头脑中的经验、思想比较准确地传达给孩子。那么,老人和孩子谈谈心时要注意些什么?怎样才能让谈心更有效呢?
1.融洽关系,制造谈话的气氛。
有些老人平时和孩子思想交流很少,发生了问题之后就严厉训斥孩子,久而久之,与孩子的感情距离渐渐拉大。因此,老人与孩子交谈,首先要制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比如说句笑话,讲点令人高兴的事情等,这样不知不觉中就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沟通效果也会好得多。
2.放平自己的心态。
调查发现老人在和孩子交流时,有两种态度,不是溺爱的处处迁就孩子,任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或者就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和表情,让孩子感到不易亲近。其实,与孩子谈心,应该放低姿态,同时应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替孩子考虑,不能总是以长者自居,应及时消除孩子的抵触心理。
3.利用典型,善抓谈话的机会。
孩子自身和周围环境随时都可能发生一些事情,如果抓住典型事件,及时交流思想,其效果要比平时好,孩子也比较容易听得进去。一般来说,家长会之后是孩子们最急于和父母谈话的时候,但是又害怕家长,如果老人能抓住这个机会,慈祥地和孩子先谈谈,就可以了解孩子的很多情况。
4.有的放矢,主题明确。
针对孩子的什么思想,解决孩子的什么问题,要做到胸中有数,在谈话时,围绕主题进行双向交流,使孩子有所得。如果遇到了敏感的问题,也不要回避。对于不宜直接说的,可以采取侧面启发的方式,不要态度含糊,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
5.选择方法,增强谈话的效果。
孩子的性格各有不同,这就需要老人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谈话方法。一般来说有两种方法:直叙法,直接向孩子表明自己的态度,其特点是快捷,但只适合于性格比较外向的孩子;间接法,向孩子讲一个小故事或引用一个事例等,引起孩子谈话的兴趣,然后顺势引导到谈话的主题上来,这个方法使用比较普遍。
6.语言精炼,把握谈话的时间。
孩子都害怕大人啰唆,所以老人最忌没完没了的唠叨。在谈话达到目的后,要适可而止。谈话可以经常进行,但不求长谈,只求效果。另外,老人在与孩子谈话时,不妨语言幽默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