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特效登陆战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电影特效,CG动画,《捉妖记》
  • 发布时间:2015-10-16 10:03

  2017年,中国市场即将兑现“入世”承诺,对好莱坞电影实行全面开放。它是悬在中国电影产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拴在越来越短的时间线上。好莱坞兵临城下,中国电影人如何应对?

  每年全世界最卖座的影片前10名几乎都被各种视觉特效大片和CG动画片所垄断。一个国家电影的工业化程度如何,特效电影的品质可以最直观地作出回应。可以说,特效大片能否与好莱坞抗衡(至少是在票房上抗衡),决定了中国本土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因此,除了制作富于本土文化特色的中小成本影片,发展视觉特效大片是无可回避的道路。

  今年暑期档,中国电影人终于交出了一份优良答卷:

  耗资3.5亿元的真人特效影片《捉妖记》以超过24.28亿元的票房成绩登顶内地影史票房第一名,动画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接连打破票房纪录。陈凯歌导演的《道士下山》再度引发争议,惟独没有争议的是,影片的特效制作水平比起当年的《无极》着实进步了一大截。

  接下来,改编自《鬼吹灯之精绝古城》的首部“怪兽片”《九层妖塔》于国庆档上映;另一部“鬼吹灯”电影《寻龙诀》亦为今年贺岁档的压轴大戏;由科幻小说《三体》改编的同名电影正在进行后期制作;古装神话电影《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也将于2016年春节上映。国产特效大片没有在骂声中衰退,反而以蓬勃之势掀起了一轮新热潮。甚至,剧情片也越来越重视特效运用。《烈日灼心》的特效镜头也入选“2015美国NAB全球最佳镜头”。上映4天狂卷7.7亿元票房的《港》,特效镜头超过570个。

  这一次,终于没有人讥讽国产片的“五毛钱特效”了。国产电影特效成功地实现了一次“诺曼底登陆”。不过,大家也都心知肚明,要真正与好莱坞抗衡,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五毛钱特效”的症结

  有媒体问万达文化副总裁叶宁,怎样才能做好特效?他回答,“给钱给时间。”特效备受好评的《捉妖记》,据特效制片人Ellen Poon透露,特效制作费用占总投资的35%到50%,约1.2亿至1.75亿元。而许多好莱坞大片,50%的预算都用来制作特效,明星片酬大概占35%,剩下的15%才是拍摄费用。

  那么,“五毛钱特效”的最大问题,是缺钱缺时间吗?接受访问的业内人士不约而同地表示:最大的问题不是缺钱缺时间,而是缺少整体规划和专业标准,简单来说,就是不知道现有的资金预算能够做出什么样的产品。

  制作过《一九四二》《龙门飞甲》的特效公司天工异彩总经理王磊对《综艺报》表示,“一些投资人豪情万丈地对我们说‘我有钱,帮我找好莱坞最厉害的视效团队来做。’告诉他做不了,他不相信,看到好莱坞的报价,发现做一场戏一部电影的预算就全没了,又折回来找我们。这样的事我已经经历过很多次了。”

  另一种常见情况是,前期设计很酷炫,等到执行时,大家才发现资金预算与剧本不匹配,于是要么追加资金,要么降低质量。又或者,虽然前期设计好方案,但拍摄中因为各种原因未按计划执行,也都会导致后期压力倍增。《港》的特效就在后期增加内容,最后为了赶进度,特效人员几乎每晚加班到十一二点。

  王磊告诉记者,好莱坞中型商业片的制作流程中,对导演有严格限制,镜头修改版本不能超过规定次数,否则导演会被警告。“如果在中国这样做,大家会觉得你疯了。”还有一个现象是把后期特效经费挪到前期拍摄,这在好莱坞是“犯罪行为”,但在中国,基本上制片人或导演点头,便没人提出异议。

  知名特效公司Pixomondo因制作《雨果》的特效而获得奥斯卡奖,其中国区业务发展总监王晓波表示,“全世界的电影特效,在面临无限的创作时,都面临着缺钱缺时间的问题,大制作所需要的时间和金钱更是等比增长的。关键在于管理,在于所有环节的通力协作。”

  其实,大部分影片都需要特效镜头,包括一些现实题材的剧情片。这些特效镜头尽可能不让观众意识到,如《港》,它的特效镜头高达570个,还有《烈日灼心》里那场令人胆寒的高楼追逐戏。这类特效只要前期规划好,资源在掌控范围内,就可能做到精致。

  以特效为先导的影片,特效工作的介入甚至应该在剧本之前。“如果剧本写完才开始设计特效,要么投入足够的资金去完成它;要么在拍摄过程中,制片方和特效公司一起坐下来,不断调整剧本,以平衡视效要求、资金能力和可实施性,而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正在筹备奇幻电影《九州华胥引》的资深视觉导演陆贝珂对记者说。一些花费不菲的特效影片效果不佳,或者出现“烂尾”,与制片方整体规划的经验不足有很大关系。前期计划没做好就开拍,后期补救为时已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CG视效并非万能,而是需要谨慎使用的创作手段。

  王晓波也强调,特效团队的技术力量自然要不断提高,但也需要电影制作的各个部门密切合作。“比如现场拍摄完成得不好,对特效后期来说是难上加难。所以特效的进步有赖于电影工业整体的共同进步。”

  蹒跚学步的工业化流程

  特效制作有专业的流程规范,它最早是由这个行业的缔造者——工业光魔(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简称:ILM)创建的。从开发到审核、沟通、定稿,每个环节都有一套程序,历经二十余载不断实践,逐渐变成整个行业的标准。负责《捉妖记》特效制作的特效公司Base FX长期与工业光魔合作,继承了工业光魔的体系。曾参与联合创建这家公司,完整接受过该体系培训的视觉导演陆贝珂告诉《综艺报》,学习这套流程,是从图形图像学理论、监视器校色、房间亮度控制等等基础知识开始的,有一套详尽的操作流程和技术标准。随着行业不断发展,一些特效公司也会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流程体系。韩国特效公司Dexter开发了一些自己的软件应用系统,既节约时间,又节约费用。“人家需要4个月完成的项目,我们一个月就完成了。”Dexter的视效创意总监Sungjin Jung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王磊则透露,前几年天工异彩的后期特效技术及管理流程还不太规范,近两年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体系,也研发出自己的软件应用系统,运营效率和创作质量都明显提高。

  王晓波对《综艺报》说:“我们和中国电影人合作的时候,沟通成本非常非常高。国内电影公司虽然很尊重我们的专业意见,但是他们的特效制作经验有限,产业发展也处于起步阶段,以至于我们需要不停地解释,并且不断根据新的状况调整原有计划。如果制片方都能配备一位视效总监那就太好了,专业对话,会大大减少沟通成本。”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产电影开始重视流程管理。早在张艺谋拍《英雄》时,他就邀请到ILM的特效主管EllenPoon(潘国瑜)担任视效总监。14年后,她又成为了《捉妖记》的特效制作人,管理整个特效制作的生产流程。《一步之遥》与Pixomondo合作从剧本阶段开始,前后花了两年时间。《九层妖塔》请到了参与过《指环王》的John Sheils,他带来了新西兰特效制作的经验;影片还有二十多位动画师,专门为该片画分镜头,做动画预演。王晓波表示,“Pixomondo跟越来越多的新导演合作,他们的观念转变非常快,乐于了解、接受我们的专业建议。”

  找谁做特效

  陆川在《九层妖塔》中尝试运用好莱坞特效电影的标准运营体系,任命视效总监,统筹前期设定和中期拍摄,后期再把特效镜头分包给Prime Focus,DEXTER,BASE,PO,VHQ,兔将等中外特效公司制作。《捉妖记》采取了另一种方式,它把后期特效几乎全部交给了Base FX一家公司。

  多家分包还是一家全案,要看影片的资金规模和具体需求。

  《九层妖塔》的总投资为“一亿+”,特效资金占50%,也就是5000-6000万元,作为一部特效影片,资金不算很充裕,交给一家国际大型特效公司,成本撑不起,但特效镜头却超过1000个,一般中小公司又接不了全案。还有一个技术原因,影片镜头种类多,“数字资产”(即创造出的虚拟物体)多,交给一家公司,时间成本太高。通过分包,该片在短短六个月完成了本该一年完成的特效镜头。但缺陷在于:沟通成本很高;特效公司在后期才介入的效果,肯定不如从前期介入;不同公司交出的镜头质量参差不齐。

  《捉妖记》能够交给一家公司制作,一方面是制片人江志强做了充分的特效预算,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影片的镜头种类少(特效镜头多为胡巴和其他“同类”),数字资产难度大(胡巴有骨骼、肌肉变形、头上长草等大量细节),需要一家经验丰富、人力充足的公司来制作,如若分包给不同公司,难以监控质量。

  具体制作的模式很灵活。例如《寻龙诀》,天工异彩既负责影片特效的前期镜头设计及统筹,包括质量、周期、费用等,同时又是后期镜头的实际制作者,以及“分包”管理者。这种方式很普遍。

  同样的,找海外公司还是本土公司,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海外大公司的经验可能更丰富,本土公司可能更懂中国电影的需求。海外的ILM、Weta等如雷贯耳的大公司必然昂贵,国内的外资公司如视点特艺、Base FX,Pixomondo,Primefocus镜头单价也很高,韩国公司相较之下略便宜,但国内一线公司如天工异彩,价位同样不低。普遍而言,中国大陆和印度特效公司的价格相对较低。但随着经验的累积,国内公司的人工成本也在逐年上涨。总之,特效行业无论国别,比的还是性价比。

  特效行业,人才最贵

  昂贵的特效费用主要支出在哪方面?所有特效公司负责人都不约而同地回答:人工,其次才是设备。在视效领域,人才决定生产力。

  《九层妖塔》的1000多个特效镜头分包给了全球8个特效公司,参与工作的特效人员近万人。在工作过程中,陆川对中外特效人员的水平差距深有感触。“中方特效人员就是完成任务的心态,不考虑这个镜头与影片品质的关系,提出修改意见以后让改,脸拉得老长,特别不情愿。”国外特效团队却能主动给出比原设计更出色的方案,让陆川很感动,“他们真是孜孜不倦地渴望把工作做好。”视觉导演陆贝珂认为,这类情况背后很可能是另一个现实,“相比海外公司,国内特效公司在镜头单价更低的情况下,不容易形成正向的激励机制,导致人才流失。”

  事实上,除却一只手就能数过来的本土一线特效公司,中国电影特效从业者的整体素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陆贝珂表示,国内拥有很多技术操作人员和管理执行人员,但有两种人才最缺。“一种是基础学科研究人员。”他感叹,“我们整个视效行业在为大学教育缺失买单。”与CG特效相关的基础学科包括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图形图像软件开发、甚至是更基础的拓扑学等等,国内研究相对滞后。“另一种是懂得CG视效,又能够整合全套影视生产流程的主管人员、或者说制片人。”而这个岗位必须在工业流程中长期实践并担任足够高的职位才能胜任,不是短期内能出现的。王磊则认为,“中国人不是缺乏创意,而是缺少经验,这是一个需要经验积累的行业。”他还表示,特效人才稀缺,也是因为其他体量更大的行业,如游戏公司,也在和电影行业争夺人才。

  Pixomondo中国区的工作人员约30%来自世界各地,美国、新西兰、德国、捷克、巴西甚至保加利亚等等。天工异彩也有一些工作人员来自英国、韩国、泰国等地,特效公司在全世界范围笼络人才,侧面说明了特效人才的稀缺。

  王磊认为,“美国电影市场饱和,一些特效公司破产,会将特效人才引向其他地区,比如加拿大、澳洲、中国。”尽管中国电影市场正在高歌猛进,中国却并不一定是国际人才的首选工作地点。王晓波表示,Pixomondo中国区为游说优秀特效人才到中国工作,要花费不少精力。“外籍人员都会考虑工作、项目以外的生活质量问题,比如交通,空气,以及社会环境、文化差异,并非有钱赚就万能。”

  海外特效精英与本土工作人员合作时,也要面临许多碰撞。Dexter的视效总监劳尔告诉《综艺报》,“中韩两国文化接近,但语言问题是最大阻碍。我们开会时通过翻译可以解决工作问题,但是私下的人际交流就很难进行了,这一点很遗憾。”在洛杉矶建立工作室的天工异彩则面临另一个问题。王磊表示,“语言问题是其次,文化隔阂、工作方式的差异才是最头疼的问题,例如外国人习惯主动交流,中国人习惯埋头做事,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也会有差异。我们花了不少时间去磨合。但最大的好处是,对方在协同工作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经验。”

  特效公司仍是稀缺资源

  毋庸置疑,国产电影特效一直在进步,影片质量的改善是最好的证明。《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特效镜头众多,花费不菲,却遭到观众无情“吐槽”。在第二部《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中,特效镜头和资金都减少了差不多一半,花费的时间却是之前的三倍以上。这就是电影人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的过程。我们的特效需要更多时间,跟着电影产业一起成长。韩国特效之所以走在亚洲前列,正是源于韩国电影快速发展二十多年来,积累了一大批从业经验超过十多年的特效人才。而在基础研究方面更胜一筹的日本电影,却由于产业的滞后,在电影特效方面的建树不多。

  陆川认为,“目前国产特效发展要做的事,首先是引进人才。”现在国内大型特效公司几乎都聘请了资深特效专家担任视效总监,积极网罗国际人才。“参与电影的人很多,但真正起到核心作用的人很少。我看到有的影片请了名头很大的特效专家过来,但没有起到核心作用,非常可惜。”王磊也表示,得益于这几年与好莱坞的工作人员合作,天工异彩才能够快速建立起自己的规范流程体系。

  特效团队的培养也是长远计划。Pixomondo进驻中国之前,曾探访了国内一些高校,感觉学生“艺术底子很厚,但是技术训练不够”。世界顶级视觉软件提供商TheFoundry于2013年在国内建立了授权认证系统,和培训公司以及高校合作,为特效领域输送人才。许多特效公司如Base FX、天工异彩,也会基于自己的流程进行培训。

  特效公司的经营风险很大,因为它储备的知识和人才,不一定能够量产。不过,就在好莱坞特效公司接连破产之际,一些国内电影却苦于找不到后期特效团队。中国影视业还无需担心国外特效公司入驻中国所带来的竞争压力。王磊说:“在中国,特效行业才刚刚起步,特效公司是稀缺资源,市场需求却越来越大,期待有更多优秀的特效公司出现。”

  文/喻若然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