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特效晋级 从《大闹天宫》到《三打白骨精》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西游记,《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
  • 发布时间:2015-10-16 10:07

  定档于猴年大年初一的“西游记”系列电影第二部——《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以下简称《三打白骨精》)正在进行后期制作。和第一部《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以下简称《大闹天宫》)一样,《三打白骨精》的特效依旧是卖点。不同之处在于,主创团队经过《大闹天宫》的历练与反思后,《三打白骨精》无论是特效镜头体量还是制作经费都大幅减少。用该系列电影制片人刘晓光的话说,从《大闹天宫》到《三打白骨精》,他不再“为了特效而特效”,不再盲目追求大投入、大场景,而把目标转向对特效细节及电影内容本身的追求。

  特效贵精不贵多

  刘晓光的另一个身份是《大闹天宫》和《三打白骨精》特效主导团队——北京金海岸数字图像科技公司的创始人,该公司五年前为拍摄《大闹天宫》而成立。作为地道的“西游迷”,在大屏幕上尽可能完美地呈现“西游世界”是刘晓光一直以来的梦想。特效是通往这个梦想的必由之路。

  从2014年春节上映的《大闹天宫》可以看出,当时的团队对特效的追求几近痴狂——2430个镜头中有2380个特效镜头,影片特效占比98%;4.2亿元总投资中特效制作费用1.5亿元。重金砸出来的特效大片,却引来不少网友的吐槽——“特效越来越多,剧情越来越差”“特效夸张得好像生怕观众不知道那是特效”。

  吸取了《大闹天宫》的经验教训,《三打白骨精》总投资减少到3亿元,其中特效费用为7000万元左右,特效镜头数量也大幅减少到1200个。刘晓光坦言,“当时做《大闹天宫》其实是很鲁莽地进军到特效电影这个行业,从那部戏之后,我们开始认识到,特效是有窍门的。”

  “不要盲目追求你的特效团队做不出来的特效。”这是刘晓光从《大闹天宫》中得出的重要经验。他说做《大闹天宫》时,他们曾认为“只要是我们想得出来的,就一定要把它做出来。”这导致了《大闹天宫》的特效不稳定,“好得挺好,差得很差”,“因为我们挑战了自己不擅长的事,自然难以做好。”

  基于上一部的经验,拍摄《三打白骨精》时,刘晓光首先评估了特效团队的技术能力底线在哪里,对于没把握做的特效,索性就不往那方面设计,确保有把握做出一部品质稳定的特效电影。道理看似简单,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因为“这不仅要求制作方对特效团队非常了解,更要下决心做出取舍,对于难度大、效果难以保证的特效设计要勇于割爱”。

  “不要不切实际地追求超过你预算的特效。”这是刘晓光从《大闹天宫》汲取的另一条经验。“有多少弹药,就做多少事情。如果你只有1000万美金的特效经费,而你设计出来的特效全都是一亿美金才能做出来的,效果显然无法保证。”较之《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在此问题的处理上就务实了很多。虽然此次特效预算比《大闹天宫》少,但因为特效镜头数大幅削减,更有利于把力量集中在细节上,“我们不要求特效宏大绚丽,但每一个细节都要把控好,所以比上一部看上去精致许多。”

  中国团队的主导力

  刘晓光自2009年起尝试3D特效制作,他认为,国内特效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自有类型和体系。“对于每一部中国特效电影来说,都需要不断在实战中摸索,有时甚至会是一些失败的摸索。从《大闹天宫》留下的遗憾中走出来,我们对《三打白骨精》的特效体系梳理得更加清楚了,更有逻辑性,技术上也更具可操作性。”

  基于《大闹天宫》的经验,《三打白骨精》正式开拍前,特效准备历时一年。2014年2月《三打白骨精》剧本第一稿确定后,金海岸公司开始前期筹备,包括概念、美术,各种基础资产的制作,以及特效测试。

  “剧本第一稿完成后,对电影的制作方向有了共识,数字部门开始启动特效测试。”刘晓光说,一个特效能不能做,花多长时间做,花多少钱做,不能“拍脑门”,所有事项都要经过测试确认,才敢按下拍摄按钮,否则就会承担很大的风险。

  不同于《大闹天宫》动用的中国、美国、欧洲、印度、韩国“多国部队”,本次《三打白骨精》特效全部由中韩两国团队合作完成。刘晓光认为,相比韩、日等亚洲国家,中国特效团队目前在技术上已经毫不逊色,“在《三打白骨精》中,概念、创意等关键设定都是中国团队做的,韩国团队只是参与镜头加工和制作。”

  不过刘晓光也承认,中国特效公司才刚刚起步,他们的缺点在于公司规模偏小,在操作大型项目上有缺陷,而且相比于韩国等起步早的国家,中国特效团队对整个项目的把控还缺少经验,所以“《三打白骨精》还是要借助韩国特效公司的人力资源。参与《三打白骨精》特效制作的中国团队100多人,韩国团队则有400多人。1200个特效镜头中,中国团队负责300个,其余的900多个由韩国团队制作。”

  引进面部捕捉技术

  《三打白骨精》于2014年底开始拍摄,历时4个月,其中一半时间是在拍摄特效镜头。拍摄时,为了跟特效更好衔接,需要把现场搭的景全部扫描下来,便于将其和数字搭建的环境百分百匹配起来,这样能够很大幅度地提高效率和衔接的准确性。另外,《三打白骨精》特效的创作方法是尽量对所有的东西进行物理模拟。“比如大楼倒塌的特效画面,我们会建一个跟真的大楼一模一样结构的数字大楼,然后借助外力进行一场大楼倒塌的物理模拟。”虽然成本会提高,但是“逼真且效率高”。

  为了实现更加逼真的人物面部特效,此次金海岸公司为《三打白骨精》引进了先进的面部捕捉技术,使用两台价值共400万元的3D面部捕捉系统,跟踪、捕捉演员面部表情的变化。面部捕捉技术还用在了数字替身的制作上。刘晓光介绍,用系统把主要演员的头部、脸部和身体的数据抓取下来并数字化,之后用数字角色帮助演员完成危险的镜头。“演员总有不擅长的东西,数字技术会让他们更完美。甚至未来或许演员都不需要去拍戏了,只用他们的形象就好了。”

  虽然《三打白骨精》制作中使用了先进的特效技术,但刘晓光同时强调特效并非万能。“我不迷信特效。我坚信没有所谓好的特效电影,只有好的电影。首先你要有好的点子,剧本要好,创作要好,特效只是帮我们完成了用传统手段无法拍摄到、拍摄成本很高、或者危险系数很高的东西。不管特效怎么做,都要服务于剧情需要,不能喧宾夺主。”

  文/黄柏雪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