硌得人心疼的孤独 失独老人如何走出心理阴影
- 来源:广东电视周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失独老人,心理阴影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6 09:30
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孩子。
他们对外界非常敏感。他们封闭自己,活在孤独的世界中。
他们是失独家庭。“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
他们老了。他们经常生病。他们很无助。他们的未来,该怎么办?他们的心里充满了彷徨与不安……
失独者的后半生该如何安放?这是我们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为解决日渐凸显的失独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广州首次设立“失独养老专区”,让老人失独不“孤”。不过记者了解到,自7月下旬广州市老人院开放50个床位接收失独老人以来,至今入住的老人寥寥无几。
【事例直击】
失独家庭的现状
失去独子
她谎称“孩子出国了”
“失独家庭”是怎样一种生存状况?他们最害怕的是与朋友们交流,因为中老年人交谈的话题,难免会谈到儿孙。失去了子女对于他们而言,意味着失去最温暖的感情交流对象,孤苦无援是这些失独家庭存在的状况。他们甚至拒绝跟外界进行接触和交流。
“儿子去美国读研究生了,后面说毕业后不想回国,在国外工作呢。”每当有熟人问起张阿姨儿子去向时,年过六旬的张阿姨总会这样强颜欢笑地回答。2009年年底,儿子因为一场重病离世后,张阿姨便选择一个人躲在家里,断绝跟所有朋友的往来,“除了亲戚,朋友和包括整栋楼的邻居都不知道家里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儿子走了4年。他的房间,还是他的房间:被塞满的书柜里放着儿子小时候的照片,墙壁上的挂饰、书桌上的摆件,张阿姨擦拭得一尘不染。书桌下是一沓涂满水墨的宣纸,儿子日常的练习作品。衣柜里,西装、T恤、牛仔裤所有的衣服一件都不缺……
每到傍晚,望着少了一人的饭桌。张阿姨格外想念儿子。“读夜校时,每逢上课,就提醒我早点做饭,免得迟到。有时边洗菜边掉泪,自己都控制不住自己。”家里很多装饰品都是儿子暑期打工时添置的,阳台门的那个珠帘,电视机的罩子,都是儿子做的,张阿姨都舍不得丢。
不能说的秘密
这是件不光彩的事
2010年9月,黄伯的儿子阿忠被查出淋巴癌晚期。“刚开始的时候,儿子一直不敢告诉我们。纸包不住火,不得不做化疗的时候,还是知道了”。阿忠一直念叨:“万一我走了,你们两个老人该怎么办?”化疗的后半阶段,阿忠的头发都掉光了,怕疼,阿忠常常在家哭着喊不要去医院。走之前,阿忠的手臂常常发麻无力,腿也肿了起来。有一次腿疼,他不敢让黄伯知道。半夜,疼得难受,才吭声。腿肿得都没法走路了。
怕邻居知道,没叫救护车。忍着疼,挨到清晨,天没亮,黄伯找了背夫把儿子背下楼。这一去,阿忠就再也没回来。两三天后,儿子走了。家门口点着蜡烛。邻居是看在眼里的。楼下那家理发店,街坊平时都爱聚在那里聊八卦。
“我知道他们有议论过的,只是没有明说。”黄伯现在回家,都会从另外一条路进小区,尽量避开理发店那个地方。亲友也很少人知道儿子走了。黄伯觉得,这是件不光彩的事。
书桌上,心形的相框里,阿忠面带微笑。
黄大仙庙,他的骨灰和爷爷奶奶的摆放在一起。农历初一十五,黄伯会到黄大仙庙里上香。但他很少进入骨灰堂探望儿子。“听老一辈的人说平时不能经常去。清明和重阳的时候去探望就可以了”。看儿子的时候,他会带上儿子爱吃的烧肉。放骨灰的位置很高。每次,黄伯都要伸长脖子,才能看清楚儿子。不过,每当这个时候,去寺庙里祭拜的人也多,他只能匆匆看一眼。
忘不掉的眼神
不能兑现的承诺
30年前,张强带着女儿小倩过马路。“现在我拖着你过马路,以后等我老了,我要过马路怎么办?”“老爸,那当然是我拖着你了。”30年前,女儿5岁,抬头看着他。张强怕是到死都忘不掉那个眼神。
长大后的小倩事事追求完美,工作累、常熬夜,2011年夏天,小倩被查出肝癌晚期。最后那几天,小倩就是放心不下父母。她拉着老爸的手,“我日子不多了,你们年纪大了,一定要定期检查身体,照顾好自己。我看不到你们了,服侍不了你们了。”两年后,女儿小倩走了。
追悼会上,张强抱着女儿的遗体哭,“躺到那里的应该是我,不是你,你还这么年轻。”女儿走了,张强天天失眠。想女儿。不吃安眠药,就睡不着。单位里的人见到张强,都闭口不谈自己的子孙怎么样。大家也会安慰他。“安慰都是苍白的,只能自己解决,自己走出来,任何鼓励的话,没用的。”张强和妻子,最怕的就是过节。一到中秋节,看到别人去饮茶,只能仰望月光。人月两团圆,去哪里团圆?
【社会调查】
广州究竟有多少失独家庭?
数据
愿入住失独养老院的人不多独生子女政策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已有30多年。卫生部的数据显示: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而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也就是说,每年约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按此统计,中国的失独家庭至少已超百万,而50岁以上的失独者群体不断在扩大。
那么在广州究竟有多少“失独家庭”?据统计,截至2014年,广州户籍失独人员逾2300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的失独老人近1400人。与此同时,这个群体还在日益增多。
广州市老人院开放“失独老人爱心专区”以来,至今入住的老人寥寥无几,业内人士认为其原因关键还是在人们的观念上。而这一问题不仅仅在失独老人群体存在,就是放到全社会养老现状中来看,愿意到老人院或养老院居住的老人也并不是多数。据广州人口计生委对广州失独老人的调查显示,有意愿入住失独养老院的仅约为260人。
收费
吃住护,每月2000元左右
而广州市老人院设立的“失独养老专区”,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大部分失独家庭来说,大家最关心的还是收费问题。记者从市老人院了解到,目前根据规定,除特殊保障对象入住免予缴费外,优先轮候和普通轮候对象都需要按照市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缴费,而医疗费用则按实际支出缴纳。
记者从《市老人院养老收费标准》中了解到,双人房每月住房费为700元/月,伙食费方面,普通餐则为500元/月或者16.7元/天。此外,入住的老人每月还需缴纳生活护理费,如果老人生活能够基本自理的,护理费标准为320元/月,需要二级或一级护理的,每月收费则为640元/月或800元/月。也就是说,一位失独老人如果生活能够基本自理、在院就餐、入住两人间的话,每月的费用大概2000元左右。收费相对不高,对很多愿意入住养老院的失独老人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
政策
立法保障失独老人权益
记者走访多个政府部门了解到,在广州,目前针对失独家庭并没有专门的帮扶文件或者办法,而一些不同的优惠、帮扶政策,大多零散地出现在不同职能部门发布的不同政策文件中。
广州市民政局福利处叶处长介绍,考虑到目前失独老人普遍未达高龄,没有护理需求,他们对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还不是特别强烈。在推动“失独老人爱心专区”有效运行的同时,民政部门将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网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困难失独老人提供一站式和到户式“社区爱心家园”服务,满足失独老人居家及社区养老的多元化服务需求。
【街谈巷议】
标签化、抱团取暖是两难
融入社区团体
能让失独老人更有归属感
广州某街道办王副主任表示,老年人最大的心病归根结底就是孤独和无助是。尤其是失独老人,连期盼子女回家的念想也失去了。所以,只能通过鼓励且帮助他们融入社区团体的形式,让他们慢慢找回失去的温暖。
“今年,我们街道办也组织了几场公益性的老年人心理辅导活动,虽然时间不长,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主要是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将他们组织起来,给他们安排了不同的活动项目,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引导他们敞开心扉,参与社交活动。有许多老人在参加完活动后都感慨,自己和社会脱节这么多年,终于在那天呼吸到了新鲜空气,心情也放松多了,融入这样的大家庭,找到了归属感。有一位失独老人从那以后,还将失去亲人的痛苦转化为对他人的爱,每天做一些好事,让自己充实快乐地过下去。 ”
因此,王副主任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社会保障会越来越完善,能有更多面向失独群体的服务平台出现,让失独老人们能够老有所依,充满希望,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不再有后顾之忧。
是“抱团取暖”
还是“抱团取寒”?
广州某高校王老师表示,其实,设立“失独养老专区”也好,建立失独养老院也行,都是为了更好地照顾这些失独等孤寡老人,而并不是划出一片区域,来给失独老人贴标签,因为他们没有子女“撑腰”就差别对待,应对失独老人一视同仁,甚至更加悉心地照料,让他们感觉到温暖。
否则,这些失独老人会在自己脑海中强化“失独养老专区”的存在感,这种存在感将始终起到对失独痛苦的提醒和强化效应,这样一来,究竟是“抱团取暖”还是“抱团取寒”,就很难说了。
【百姓心声】
等我老了,也有地方去
害怕孤独不想去养老院
蔡阿姨今年68岁,老伴20年前去世,她与儿子媳妇生活在一起。虽然蔡阿姨并不在失独老人的行列,但她一听到记者的提问时,就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谁愿意去养老院住呢?”
蔡阿姨表示自己特别同情那些失去子女的老人:“人年纪大了本来就敏感且容易孤单,住到老人院跟把人放到一个荒岛上没什么差别。尤其是如果还另外设立一个‘失独专区’,再贴上这样的标签,不等于是时刻提醒那些老人自己的孤独无助吗?”
只要环境好在哪住都一样
64岁的祝阿姨则表示,去养老院是个不错的选择。“现在老人院床位严重不足,应该起多几家嘛!等我老了,也有地方去。但是我对养老院的环境还是有一定的要求,我们的经济条件还不错,可能会选择环境比较好一些的。但是我也希望政府能够在这方面多给一些补助,因为人年纪大了疾病肯定比较多,又没有了赚钱的能力,且大多数老人的经济条件还是比较一般的,如果政府能够补贴一部分,让养老院的环境和服务都更好一些,才能改善大家对中国养老院的看法。”
祝阿姨个性较独立,她提倡和子女分开生活,但她还是能够体会失独老人的心痛,因为连心里那点念想也没有了,病了甚至连探望的人也没有,晚年一定十分凄凉。因此,祝阿姨觉得养老院有必要开设一个养老专区,这个专区可以得到政府的特殊津贴,给这些失独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关爱与温暖。
【权威声音】
政策对失独者应适当倾斜
(广东天旗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刘开正)
就现行法律,失独群体要求行政赔偿或者说行政补偿都是于法无据的。国家计生政策同失独本身并没有必然联系,这是一种偶然的结果。但是那么大的一个群体出现了,并且他们的疾病、养老都面临着种种问题,同时经历丧子或丧女巨大的悲痛,国家是有义务对他们实施救济或救助的,这也是责无旁贷的。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初需要出台政策支持,建立一套成熟的规则和标准,这个规则和标准建立了,长远来看就是要制定法律。而对失独者而言,制定相应政策时应该有适当的倾斜,这是国家对弱势群体责任的一种体现。
除此之外,在住有失独老人的社区,社区街道办最好也能够帮他们多申请一些义工,在他们身体抱恙的时候能够有个人搭把手照顾。或是定期举办一些活动,带领这些老人走向社会群体,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与爱。
“失独养老专区”形式大于实际
(广东时事评论员 一鸣)
首先,失独老人的数量也并不小,设立50个床位的“失独养老专区”是形式大于实际,有作秀的意味。广州的失独老人,何止区区50个?此外,仅仅设立了50个床位,却没有后续计划的公布,令我很担心这一举措最终又流于形式。
其次,政府对如何解决养老问题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但意义却很有限。制定相关政策的人员,是否认真研究过“失独养老专区”应该配备什么?仅需要提供老人的吃住、护理就足够了吗?不,相比吃住,失独老人最需要他人关心照顾的是他们的心理问题。现在的有很多养老机构都提供吃住,能配备一位医生就很好了。但是否有人思考过,如何消除失独老人的创伤,让他们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为什么现在有的养老院床位很多但没人去?因为他们不了解老人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尤其是失独老人,他们比一般的老人需要更多的关心与照顾。
诚然,“养老专区”的设立从本质上而言是件好事,但要更注重实际效果,了解并满足老人的需求。我建议可以从国家的角度,如在全国设立10个示范养老院,设立义工探望机制,经常探访老人,搞好相关配套设施,再推广到各省市。
【小结】
让失独救赎路找到方向
“突然有一天,我老无所依”,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没有经历过幸福,而是经历过幸福后又突然失去。无论未来的计划生育国策会否变动,它都改变不了百万失独家庭存在的事实和他们内心亟需救赎的残酷现实。广州设立“失独养老专区”能够帮扶的失独父母仅是这个群体的“九牛一毛”。失独老人需要更多的政策帮扶,政府引导,众多社会力量的参与才能真正为失独老人探索出一条心理救赎之路。
失独老人的救赎之路需要社会中你我的援助之手,如此那“硌得人心疼的孤独”才有可能被驱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