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是我国建国初期计划经济历史的真实见证,也承载着很多老年朋友的深刻回忆,一些老人至今还保留着当时不同地方发行的、不同面额的粮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粮票早已退出了商品流通交易领域,但它并没有被淹没在尘埃里,而是转而进入了收藏界,成为了很多收藏者的新宠。近年,其中几类粮票因其稀少的数量更是愈加吃香,涨幅迅猛。
粮票因历史价值升温
相比收藏品市场中的其他品类,粮票绝对算是“新生代”。我国自1953年开始在部分地区按户定量发行面粉购买证,到1955年起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开始实行粮票制度,并采取按人定量发行的办法,“粮票”也从那时起深入人心。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逐渐停止使用,粮票作为一种实际的有价证券,在中国使用达40余年。
当时的粮票分省级粮票和全国粮票两种,平时城镇居民凭户口本到粮店领取的都是省级粮票,每月定量,一般为居民23斤、干部26斤,学生32斤,煤矿工人待遇最好,最高可以领取57斤。比如一个外地人要到广州出差,得先去单位开个介绍信,凭介绍信再到粮店换取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如果他买好火车票却发现自己忘了换粮票,那只好退票或者改期,等换完粮票再走,在广东地界,没人收外省的粮票,广州人去外地出差,也是同理。
小小的粮票中也蕴含着极高的人文与历史价值,不同粮票的不同票面内容与材质体现出了我国发展历程中不同年代的政治和经济特点,比如经济困难时期,粮票的用纸发生了变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语录粮票;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粮票使用专用纸还出现了防伪标识等等。
粮票升值看重稀缺性
相比玉石、字画还有古玩,粮票作为收藏品存在和发展的历史还很短暂,这使得粮票在十多年前刚进入收藏品市场时价值不为大众所认识,算得上是十分冷门的收藏门类。不过,最近几年,粮票市场却出现了一轮较高涨幅,对于粮票的“突然升温”,粮票市场存在的“僧多粥少”现象,是其价格迅速上涨的主要原因。
从年代上说,1960年以前的粮票价值都是很高的。大多数省市都在1955年发行了第一套粮票,这些“开门票”无论是收藏价值还是市场价值都非常高。比如在2000年前后,一套黑龙江地区1955年的开门票,当时也就价值两三千元钱,而换作现在,一两万元恐怕都难以买到;再比如,内蒙古地区的1955年粮票在短短几年内就由原本的五六十元一套涨到了现在的五六百元以上。可见开门票这类处于独特地位的粮票很有升值潜力。
目前在粮票市场中,语录粮票价值也不容忽视。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粮票多半印有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诗词等,画面感很像同时期的邮票,不同的是,这些粮票上面盖着省、市一些部门的大红印章。这些印有毛主席语录的“语录票”可以说是升值空间极大的一种粮票。某业内人士称:“像山东的五斤和十斤票、天津的面粉半斤、江西的二斤票现在的增值幅度都在十倍以上,天津1968年细粮五斤的语录票,原来只有一二百元,但现在两千元都很难买到了。
别错过灾区的粮票
对于普通粮票收藏爱好者来说,收藏还是应参考自己的财力量力而行,没必要过于追求孤品和珍品。收藏过程也应循序渐进,先收集那些比较容易收藏、大多藏友都有的粮票,然后随着自己对粮票收藏认识的不断加深,再考虑转向珍品和孤品。很多藏家只关注品相比较好的粮票,对有破损的粮票不屑一顾,其实是一种偏见,很多粮票都是在市场上流通多次反复传递的,藏家更应看重其稀有程度和真正价值,而不单单是品相。
除了普通粮票外,各省份在不同时期均发行过特殊用途的粮票,如救灾粮票、侨汇粮票、奖励粮票、军用粮票、行业粮票、调剂粮票、备用粮票、支前粮票、渔区专用粮票、饮食专用粮票、井下工人粮票、郊区菜农粮票、产妇补助粮票等等,这样的粮票因使用范围的局限性而极具收藏意义。例如湖南省铁路粮票,用途十分特殊,再加上三千斤的大面值,具有收藏价值。
另外,要贴别注意的是,2008年汶川“5·12”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不少有关汶川历史的记载都已损毁,存留下来的汶川县粮票成为了稀罕物,这几年有较大升幅,尤其大面额并且还能保存完好的粮票更具收藏价值。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