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革命孙中山追随者寥寥 竟因北京政府薪俸较高

  • 来源:广东电视周报
  • 关键字:二次革命,孙中山,薪俸
  • 发布时间:2015-11-06 10:34

  1913年7月,因宋教仁之死,孙中山在南方发起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吊诡的是,孙身为国民党领袖,却号召不了国会中的国民党议员。原来,孙中山所能给出的薪俸远低于北京政府,对议员们构不成足够的“诱惑”。

  要求“5万”月薪

  1913年7月,孙中山在南方发起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而据时人统计,国会之中,选择南下的国民党参议员仅30余人,众议员则不足40人——作为国会第一大党,国民党当时在参议院拥有123个席位(共274席),在众议院拥有269个席位(共596席),占绝对优势。换句话说,只有不足18%的国民党国会议员,选择南下追随孙中山。

  为什么孙中山如此“不得人心”?有些学者认为,主要是“二次革命”本身是一个历史性错误,脱离了民主、法治的范畴,属于武力作乱,所以不但全社会反对孙,连国民党内部也不再支持他。不过,这种说法很可疑。最真实的原因,或许藏在议员们的薪金之中。

  民国第一届国会,共选出议员862人。自1913年5月起,至同年9月10日,经过四个月漫长的会议讨论,参众两院终以多数选票通过,定出了自己的薪金标准:议员年薪(“岁费”)5000元;议长另有年交际费5000元,副议长年交际费3000元。

  这个薪金水平,是什么概念呢?可以与当时的物价略作对比:1911年-1920年间,北京的大米约为每斤3分钱,猪肉每斤1角-1.1角钱,白糖每斤5分钱,食盐每斤1-2分钱,植物油每斤7分钱。到1920年代,物价略涨,北京的四口之家,“每月12元伙食费,足可维持小康水平”;“较为有钱的知识阶层,全家每月必须的生活费(伙食房租交通费)80元已经很宽裕了”;一座8-10间房的四合院,月租金约为20元左右;鲁迅在北京工作期间所请女佣,全包食宿外工资只需3元。若以猪肉购买力为换算标准,则议员们当年为自己制定的工资标准,放到今天应在月薪5万元人民币以上,接近6万。

  自己为自己制定了这样高的薪俸,也就难怪当年民间舆论对国会议员骂声载道。《大公报》骂他们“不要脸而但要钱”、“堂堂国会议员竟无一个非卖品”,《申报》也骂“所谓议员者良心丧尽矣!”可以说,参众两院花了整整四个月来“开会表决”自己的薪俸标准;媒体也就整整骂了四个月。即便如此,议员们最终还是坚决不作退让。不但不退让,还一度在骂声中又增入了出席费和交际费的名目,出席费虽因舆论汹汹而最终取消,但正、副议长的交际费却保留了下来。大多数议员如此在乎自己的高薪俸,自然不可能追随孙中山去干亏本的“二次革命”。

  报酬不可太菲

  议员们为什么不要脸,不怕骂?简略说来,至少有三大原因。第一,许多议员对“民意代表”的身份认知甚浅,仍有严重的“官本位”意识,处处以“最高机关”成员自居,在薪俸上处处与高级行政文官攀比。主张将年俸提升至6000元的议员汤漪的说法很有代表性:“吾议员受国民之委托,责任如何之重大,若报酬太菲,即以国民方面论,亦必觉不安。且行政官月费动辄八百元,至少二百余元,我议员在最高机关,何能大相悬殊。”针对舆论指出的国家财政困难的现实,议员解树强的回应是:“财政困难乃一时之影响,万无终困之理。”媒体报道时,则在“若报酬太菲,即以国民方面论,亦必觉不安”一句后面,用括号愤怒点评:“放屁!”。第二,不少议员在竞选时采取贿赂手段,自然也会希望用高薪俸来“补偿”前期投入。第三,据张朋园统计,第一届国会议员当选时,平均年龄为36.45岁。其中30-39岁者人数最多,在参议院占到了总人数的71.49%,在众议院占到了总人数的58.55%。这些人上有老、下有小,无疑正处于最需要钱的年龄段。

  不过,议员们终究是白挨了舆论四个月的痛骂。9月份工资标准出台,11月份,议会即被袁世凯非法解散了(每人400元遣散费)。换句话说,议员们至多仅在10月份领了一次标准工资——9月份(包括9月份)之前,议员们每月按时领到的,是袁世凯临时发放的“月费银”300元。孙中山7月份发起“二次革命”时,北京的国民党议员正拿着袁世凯的300元“月费银”,以多数票热烈通过了议员年俸6000元的提案,并将其交付给众议院讨论。

  孙中山只能给150元

  民国第一届国会的议员们为自己制定高薪俸,是一个影响极坏的事件,对中国近代议会政治的历史进程,有很大冲击。袁世凯后来非法解散国会,就以此为借口,指责议员们除自定高薪外,只会捣乱,一事无成。民间舆论也始终不能忘怀此事,1921年,学者、政论家丁文江仍不忘警告旧国会议员:“明目张胆,悍然不顾舆论的牟利,如厚定议员自己的岁费,我们做国民的,还没有忘记!”

  其中,最坏的影响是:此后,各方政治势力,无不以“岁费”为诱饵,来换取“国会”及依附于国会之上的“宪政合法性”的支持。如段祺瑞粉碎张勋复辟后,不愿恢复第一届国会,不少议员遂南下投奔孙中山的广州政府,另组“护法国会”;作为反制,段祺瑞拨款60万给议员们补发工资,要求议员亲自到京领取,结果导致“护法国会”远远无法达到召开会议的法定人数。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与苏联记者谈话时,也无奈承认“我们的资金不足”,所以在争取议员方面竞争不过北京政府,孙披露,“我们每个国会议员的工资不超过一百五十元,而在北京则可拿到四百元”。(来源:腾讯历史)

  延伸阅读

  南去北来

  很多议员常常南北两头跑,吃两份钱。1923年,有393名议员跑到南边来领取资助经费,北洋政府宣布发“出席费”——每参加一次会议,可领取50-100元后,又有226人陆续返京。

  当然,议员们也不喜欢“吃相”如此难看,所以曾建议北洋政府用“发放欠费”的名义发钱。但北洋当局也不是傻瓜,“发放欠费”则所有议员均可名正言顺领钱,是不能保证将议员们留在北京的,所以即便“吃相”被舆论一致唾弃,他们也坚持只发“出席费”。

  1924年直奉大战后,民国国会彻底关闭,再未重开。“不得人心”的孙中山,也转而另寻近代化路径。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继承孙之遗志,改行“军政—训政—宪政”之路。中国近代议会政治,遂草草收尾。(来源:腾讯历史)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