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者乐园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模仿者乐园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9-13 15:59
这一幕发生在8月初的一个下午。“人脉库”创始人朱义禄带着他的创业项目见到了美国硅谷的老牌风险投资基金金沙江投资台伙人朱啸虎。面对质疑,朱义禄解释:“事实上我们做的有所不同,这既是一个人脉搜索引擎,又是一个基于中小企业用户的商务社交的平台。相比阿里的人脉通、若邻而言,我们更加细分、专注。”
他的陈述最终还是没能打动这位投资人。“人脉社交往往是供需不平衡,乙方求甲方,剃头挑子一头热。”在朱啸虎看来,“这个模式已经被证明很多次了,特别是在细分行业里,找人其实很容易,需求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相比诸如“人脉库”这种有待成熟、创新力也许并不“强悍”的创业型公司,朱啸虎向记者坦言,风险投资者们无疑更青睐那些已被证明成功的商业模式。“美国的互联网至少领先中国3-5年,运用国外的成功模式,找一个中国的团队,是规避高风险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就在两个月前,金沙江创投两度战略投资一家名为拉手网的团购网站。
年轻而充满活力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在十几年发展的快车道上,始终是模仿者狂欢的“乐园”。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几乎国外所有成功的互联网模式都能在中国市场找到成功的“克隆版”——新浪、搜狐模仿Yahoo,腾讯QQ模仿IcQ,淘宝模仿ebay,人人、开心模仿Facebook,优酷、土豆模仿YouTube,美团模仿Groupon,新浪微博模仿Twitter,立方网模仿Foursquare……这对于尚处弱势的中国互联网创新者而言,似乎意味着更加艰难时刻的到来。
无克隆,不互联网
4.2亿——这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年7月再度刷新的一组中国互联网网民数据。我们坐拥全球基数最大的互联网民,但是与网民数量相匹配的中国互联网创新却乏善可陈。
“创新不是互联网的主体,主体还是模仿。”互联网专家刘兴亮如是评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模仿,可能就没有今天发展如此迅速的中国互联网。”毕竟,互联网诞生于美国,发展、繁荣也是美国领头,自然很多新技术、应用、模式诞生于美国,既然他们有着先发优势、有现成的成功模式,有什么理由不复制到中国市场来?所以中国互联网行业在总体上看属于追随者。
比起“寥寥无几”的创新者,做“模仿者”无疑是件“幸福”的事情。通过模仿国外成功产品服务和网站,再加以改进,稍微创新,几乎都不用完全开发全新的产品,既节约成本,又缩小运营周期。无论是最初的门户、邮箱,还是现在日益火爆的团购,“成功”的案例不在少数。
造成“模仿风行、原创失势”局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和业界急功近利的心态不无关系。“多数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都有过风险投资的参与和支持,而风投的重要口味之一便是用海外成功上市的企业作为标尺来衡量中国本土互联网公司,这种口味决定了中国互联网企业不得不去模仿。”缔元信副总裁梅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分析。
也许正如硬币的正反两面,引领互联网走向成功的助推器也可能成为互联网迈向下一步的绊脚石。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一旦美国互联网创造出新的想法和模式,中国市场就会马上出现一群人迅速抄袭,接着风投紧随,互联网的投资“公式”就此形成:抄袭美国模式+中国空白市场+风险投资。通过铺天盖地的宣传以及用户的急速膨胀,迅速构建出一个初具规模的互联网公司,以期待上市或者售出,赚取不菲的“快钱”。
以实用为导向的现实标准与鼓励创新的理想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不排除中国本土互联网创业者自身创业思想的内在局限性,这可能也是风投公司偏好模仿公司的一个直接原因。但对于刚起步的中国创业者来说,最好的点子可能就是山寨模式。这种风气让中国互联网市场充满投机,目前蜂拥而至的团购大战。就是最典型的案例之一。而梅涛也分析:“这种模式一是不利于互联网底层技术的创新,二是不利于后续商业模式的创新——从最近网易CEO丁磊呛声华尔街分析师就能看出,时至今日,很多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依然是海外投资者看不懂和难以理解的。”
即使获得资本市场青睐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仍需要时间去证明自己。以成功借壳上市的酷6传媒为例,根据此前财报,今年第二季度亏损逾千万美元。而最新出任酷6董事长的吴征也表示,上任后将解决此前酷6单一的营收模式。
而从几年前开始盛行的SNS热潮也正在“退烧”,先是曾获得3300万美元风险投资的社交网站360圈黯然关门,后有蚂蚁网宣布因资金链断裂而关站,足以证明商业模式探索不力将成为越来越多网站的致命危机。
创新“失乐园”
如果没有良好的土壤去培育,再优秀的创新“种子”也难以成长。在记者的采访中,不少业界人士对于目前国内互联网行业的现状表现出“谨慎乐观”的态度。
“中国互联网自主创新弱确实是一个问题”,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如是评价。他认为,“核心技术的不掌握。深层原因一是体制转变时期的不适应,既不能再搞举国体制,市场白发投入研发的机制又弱,风险投资体制未服水土;二是积累的薄弱,事情变化总有个过程。”但他同时乐观地认为,“中国互联网的技术创新能力稍弱,但商业创新能力较强。对比其它行业就可以比较出来,许多外商进入领域,民族企业都失败了,但在中国互联网领域,情况倒了过来。”
刘兴亮的观点却更为悲观,“那种靠一个idea就可以打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那种靠一个PPT就能从VC那儿骗到资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那种新技术新应用遍地开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那种打招呼都是‘有什么好想法、好项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他看来,支撑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创新力,已经没有前些年的那种势头,那些让人们兴奋的新技术新应用正在变得越来越少。
为什么在拥有4.2亿网民的互联网市场没有出现像苹果、Twitter、YouTube那样以自主创新闻名的企业?客观地说,在中国,互联网创新成本无疑很高。百度、新浪、腾讯、淘宝等诸多巨头们拥有巨大的资源优势和庞大的用户基础,再加上中国市场普遍知识产权意识薄弱,于是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创业者们辛辛苦苦干了两三年,最后却发现是为巨头做了嫁衣,自己什么也捞不到。刘兴亮坦言,巨头“通吃”、“摘果实”已然成为如今国内互联网行业的一个通病。
模仿并没有错,但是当互联网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更需要有责任的创新和扩张。但由于互联网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淡漠,几乎让“抄袭”模式成为一道无解的题。当某一种互联网模式火爆出世,国外的通常做法是选择收购,例如Google收购了Blog.com、YouTube,Amazon收购Zappose……但在国内,巨头企业选择的做法则是“复制、粘贴”。微博火了,大家都开始做微博;团购火了,巨头们又一拥而上做团购……这种通过模仿对手再打败对手的竞争方式已经成为业界的常态。
一项数据也从侧面印证了互联网创业的艰难。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的网站数从去年年底的323万个减少到279万个,而其中近8成网站的处于闲置状态。
的确,通过以小博大方式获得“巨大成功”的门槛已经比10年高了很多。“这就像1990年代初期,一个根本不懂股票投资的老大爷可能会因为歪打乱撞地买了几支股票而一夜暴富,而今天这种事几乎不可能发生了一样。”梅涛说。
微创新
“许多人问我面对互联网巨头百度、腾讯、淘宝怎么竞争,骂他们没有意义,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比他们更创新,比腾讯更加微创新,更加聚焦,行动更快。”身为天使投资人以及350公司董事长的周鸿袢。并不赞同所谓“站长已死”这种悲观的论调。“鲨鱼旁边还经常有小鱼的存在,Google常常自励要保持小公司的经营方式和做事方法。创新是对的,模仿也不可避免。重要的是,你是模仿别人,还是被别人模仿。这很重要!”
“不创新,就死亡”。这句流传业界的铁律不仅说明了市场竞争的残酷,也道出了企业生存的根本,笑到最后的多半是率先做出大胆尝试的企业。而对于未来更多的互联网创业者来说,微创新将是他们的世界观、方法论。
“技术创新叫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营销模式创新,产品界面的创新,用户体验的改进,我就认为这种创新也是创新,而从现在的互联网来看,互联网从技术驱动走向消费者导向驱动,所以用户体验的创新往往会变成新互联网应用能否得到用户欢迎的决定性力量,这种创新叫微创新。”周鸿袆如是定义。
由此来看,创新与模仿其实并不矛盾。正如日本经济的腾飞离不开模仿一样,模仿是为了更好的超越。互联网更提倡的是,“聪明的引进,并不断地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对此提出精辟的阐述,他认为创造性的模仿是。创造性仿制者在别人成功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创造性模仿仍具有创造性,它是利用他人的成功,因为创造性模仿是从市场而不是产品人手,从顾客而不是从生产者人手。它既是以市场为中心,又是受市场驱动。”
任何简单一味的模仿只有死路一条。弱者的生存模式,更重要的是在深刻了解市场的情况下,主动学习他人的长处,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有选择有智慧的市场策略。这也正是有人推崇“山寨精神”的重要原因——山寨的过程,也是快速学习、吸收的过程,后来者只有汲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并与自身的优势及环境因素相结合,形成特色产品和独特的竞争优势,才有可能后来者居上。
事实上,中国互联网巨头们表面看似“模仿”,其背后和细节中都不乏中国互联网行业特色的微创新——腾讯早期虽然脱胎于ICQ,但其后来的发展之路,如与移动通信的结合以及虚拟物品交易却是ICQ没有走过的;聚合大量传统媒体的内容创立“新闻门户”属于新浪的独创,新闻在早期的Yahoo时代并没有如此突出的地位;淘宝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免费模式吸引了海量的商户进场开店,之后又以售卖淘宝内部广告位的方式获取业务收入,并开发了第三方支付工具来支持其电子商务……这些微创新的结果往往令那些盲目的跟风者们难以望其项背。
乐观地看,与传统行业相比,互联网行业的技术创新周期更短,因此,每一次技术创新都可能创造一些新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说,互联网行业依然会是“创业者的乐园”。不过,对于多数想借助互联网来创业的人来说,自由放任的时代正在过去,互联网企业必须学会“带着锁链跳舞”,而创业的归宿已经不再是玩资本游戏,而是真正做实业了。
模仿者pk被模仿者
模仿内容:视频
主要模仿者
土豆,优酷,酷6,奇艺
被模仿者
点评:从Youtube到Hulu,国内视频行业不曾错过任何一次“模仿”的机会。目前YouTube分享模式开始与Hulu高清模式短兵相接,而视频行业也将从今年起开始从小组资格赛进入到真正的淘汰赛,版权、差异化内容、盈利能力都将成为竞争成败的决策因素。而Hulu入华又能带来多少惊喜,业界的态度并不乐观。
模仿内容:SNS
主要模仿者 人人网、开心网、51.com
被模仿者 Facebook
点评:在Facebook引爆的社交热潮,令其“中国版本”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但事实证明,社区网络的娱乐性质并不能长久保证用户的忠诚度,越来越多的社交网站正在走向末路。当大多数用户仍停留在上传照片、分享视频、玩只有3个月热度的插件游戏而非“原创性”的交际时,意味着sNs的活力还远未被开发,用户的心只被打开了不到一半。
模仿内容:电子商务
主要模仿者 淘宝
被模仿者 eBay
点评:在淘宝诞生之前,易趣已经抢先拥有广泛的市场份额。淘宝模仿了易趣的商业模式,但又寻求了差异化创新模式。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免费,淘宝抓住了中国网民的特质,以免费商业模式吸引了海量的商户进场开店,创造出第三方支付体系解决网络交易安全性问题,用淘宝旺旺解决沟通问题,给中国电子商务产业带来重大变革。
模仿内容:即时通讯
主要模仿者 腾讯
被模仿者 ICQ
点评:马化腾从不讳言QQ当初是作为IcQ的一个模仿者出现在中国用户面前,但QQ的成功决不是因为模仿。其后来的与移动通信的结合以及虚拟物品交易等路线却是ICQ没有走过的。有了创新的产品才能有庞大的用户群,这也是撬动整个腾讯体系的支点。
模仿内容:团购
主要模仿者 美团网、糯米网、拉手网
被模仿者 Groupon
点评:Groupon在美国的巨大成功,拉动了全球范围内团购模式的创业热潮。但缺少创新一直是目前国内团购网站的致命内伤。“千团大战”背后,每天一个的超低价诱惑都足以成为其吸引网民眼球的“杀手锏”。不过由于团购行业门槛低、低价与陷阱并存、无创新可言……很快大部分团购网站都将大部分被淘汰出局。
模仿内容:微博客
主要模仿者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网易微博、腾讯微博
被模仿者 Twitter
点评:当大洋彼岸刚刚催热Twitter时,国内立即涌现出一批效仿Twitter模式的网站。几乎转瞬间,微博就成为了各家门户网站和内容网站的标准配置。一场混战开始上演,不过,微博尚无成熟的盈利模式将成为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
模仿内容:应用商店
主要模仿者 中国移动Mobile Market、中国电信天翼空间、联想应用商店
被模仿者 苹果App Store
点评: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引发的鲢鱼效应,正席卷整个IT业界。整个应用软件商店是一个包含着用户、开发者、厂商、运营商的生态系统,只有用开放模式直击App Store的软肋,才能最大限度的整台各方资源,获得更强大的创新能力。如果眼睛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永远无法超越苹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