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从模仿到伟大?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模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9-13 16:35
尽管柳传志认为中国现在还没有伟大的公司,但并不掩饰他对于联想成为伟大企业的渴望。事实上,中国的IT企业,从硬件设备到互联网增值服务,在从本土化和国际化当中获益后,显露出更多的自信和更大的抱负,比如华为的“三分天下”说、腾讯的全球收购、乐Phone对iPhone的叫板等等。而这些有着模仿者基因的本土企业,能否实现从模仿到伟大的惊人一跃?
仿亦有道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根基都是模仿海外的模式,腾讯也不例外。我不讳言,十年前,腾讯恰是靠模仿海外的ICQ发迹的。”马化腾从不避讳自己的模仿者身份,但他强调腾讯是“颠覆型模仿”。
这家曾惹过知识产权麻烦、而今成为全球互联网企业市值第三名的企业,无疑为国内IT产业诸多模仿者提供了一个经典案例。“同样是从模仿起步,为何命运迥异?谜底并不巧妙,很多企业的模仿是照猫画猫,而腾讯则如法炮制,我称之为倾覆型模仿。”
也许在马化腾的眼中,模仿是一门技术含量很高的学问。首先,选对模仿对象, “必然要选择已经证实有远景的对象,同时要谨记模仿只是手腕和工具,模仿的目的是立异和倾覆。”其次,找准模仿的时机。“我们通常选择有一家开创者加一家跟进者的时候,这暗示这个市场即将启动。”
眼下,模仿者正在从创新者的光芒掩盖下走到舞台前方,无论是学者还是实干家,对创新的赞美一如既往,但对模仿的推崇也变得普遍。
“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大量的新鲜事物不断涌现,其实它们大部分根本就不是什么创新,而是模仿的产物。只要稍加留心,我们就不难发现模仿不仅比创新更加多见,而且实际上是一条更为普遍的通往成长和利润的道路。例如,IBM进入计算机行业,德州仪器进入半导体行业,假日酒店进入汽车旅馆行业,美国无线电公司进入电视机行业,利顿(Lytton)进入存贷业务,《花花公子》进入出版和娱乐业务,无一不是以模仿者的身份出现的。另外,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一些零售商的自有品牌总是在模仿那些全国性品牌,大部分玩具和包装食品也不例外。事实上,模仿无处不在,创新却是稀罕之物。”
《营销想象力》的作者西奥多·莱维特在论证了模仿的无处不在后,将模仿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一旦意识到任何一家公司的创新都会面临一些严重的制约,我们立即就会明白每一家公司都不得不把模仿作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战略。哪怕是规模最庞大、管理最完善、资源最丰富的公司,都会出于竞争压力不得不进行模仿。但事情还不是这么简单——模仿必须按照一个精心制定的战略来行事。”
根据《全球对标网络》 (GlobalBenchmarking Network)的调查,以标杆企业为目标的对标管理已成为最受企业欢迎的第三大战略管理方法,而对标管理正是“模仿战略”的核心。甚至国内有战略专家断言, “模仿战略至少将是中国企业在未来3到5年之内惟一的出路”。但高科技企业的模仿绝非易事。产品和流程上,模仿者要积极进行逆向研发——针对竞争对手开发出来的创新性产品,努力通过模仿来创造可以与之匹敌的产品。同时,模仿者还要懂得把握时机,“你没有必要咬苹果的第一口,能吃到第二大口、第三大口就行了。但是要小心,不要等到成为第十个下口的,那样就只能咬到很小一口。”西奥多·莱维特警告道。但最重要的是,模仿者能够“以我为中心”进行扬弃。在开创了国内轻资产之路后,PPG因为巨额广告开支和产品质量投诉倒下了,而其追随者——相对重视物流和消费体验的凡客诚品却站起来了。
对于所有希望从模仿到伟大的国内IT企业来说,也许首先需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模仿者。
从模仿到伟大
“伟大的企业是有DNA的,这个创立者是不是有伟大的追求,决定这个企业的走向。”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基因决定论”被人们熟知。对以模仿起家的国内IT企业来说,往往不缺乏远大的追求,但通往伟大的具体路径却是一点点做出来的。模仿战略化、执行力和创新形象在从模仿到伟大的道路上必不可少。
“有组织地支持模仿策略,不仅能尽早启动那些必要的模仿行动,而且可以向整个公司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公司看重创新者,同时也看重有创造力的模仿者。这样,公司就会像对待更有魅力的创新思维一样,为系统的模仿思维划出一席之地。”西奥多·莱维特认为将模仿战略化能够带来系统化的好处。事实上,模仿成为战略,也就意味着简单冲动的模仿行为被纳入到企业长远发展的框架内,从而一定程度上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当模仿成为企业战略蓝图的某个阶段时,也就在提醒人们:模仿,是为了下一阶段的超越。
执行力则是国内IT企业打败自己的“洋老师”和本土“同学”的关键所在。国内门户、即时通讯、搜索、C2C电子商务以及旅游网站的执牛耳者,都多少受到国外同行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启发,但在本土化的执行方面,却独具优势。新浪博客的后来居上和携程的壮大,都是例子。“Idea真的没有那么重要,至多只是一个开头的方式。同样的创意由两个人去做,谁的执行力更强,谁的经验更丰富,谁就更容易成功。”周鸿祎在博客里感慨道。
然而,有清晰战略和强大的执行力的企业也许称得上优秀,但仍和伟大相距遥远,而这最后的空白需要用持续创新来弥补。据统计,财富五百强的榜单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当时上榜的企业只有17家因为适应了时代的变化而继续榜上有名。这也揭示出优秀企业与伟大企业的区别。难怪在杨元庆眼中,伟大企业除了清晰的战略外,还必须具有创新的能力,有一个非常好的创新形象。
在不久前的第三届易观移动互联网年会上,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表示, “今天移动互联网产业还没有一个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伟大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出现。”无论对于IT巨头,还是初出茅庐的创业者,都面临新的成就伟大的机会。但久经沙场的周鸿祎也提醒我们:新创公司不要盲目模仿和抄袭大公司,新创业的公司就像是只兔子,却以为自己是个大象,用大象的心态做事,在狼面前慢慢踱步,最后就会被狼吃掉。
……
仿亦有道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根基都是模仿海外的模式,腾讯也不例外。我不讳言,十年前,腾讯恰是靠模仿海外的ICQ发迹的。”马化腾从不避讳自己的模仿者身份,但他强调腾讯是“颠覆型模仿”。
这家曾惹过知识产权麻烦、而今成为全球互联网企业市值第三名的企业,无疑为国内IT产业诸多模仿者提供了一个经典案例。“同样是从模仿起步,为何命运迥异?谜底并不巧妙,很多企业的模仿是照猫画猫,而腾讯则如法炮制,我称之为倾覆型模仿。”
也许在马化腾的眼中,模仿是一门技术含量很高的学问。首先,选对模仿对象, “必然要选择已经证实有远景的对象,同时要谨记模仿只是手腕和工具,模仿的目的是立异和倾覆。”其次,找准模仿的时机。“我们通常选择有一家开创者加一家跟进者的时候,这暗示这个市场即将启动。”
眼下,模仿者正在从创新者的光芒掩盖下走到舞台前方,无论是学者还是实干家,对创新的赞美一如既往,但对模仿的推崇也变得普遍。
“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大量的新鲜事物不断涌现,其实它们大部分根本就不是什么创新,而是模仿的产物。只要稍加留心,我们就不难发现模仿不仅比创新更加多见,而且实际上是一条更为普遍的通往成长和利润的道路。例如,IBM进入计算机行业,德州仪器进入半导体行业,假日酒店进入汽车旅馆行业,美国无线电公司进入电视机行业,利顿(Lytton)进入存贷业务,《花花公子》进入出版和娱乐业务,无一不是以模仿者的身份出现的。另外,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一些零售商的自有品牌总是在模仿那些全国性品牌,大部分玩具和包装食品也不例外。事实上,模仿无处不在,创新却是稀罕之物。”
《营销想象力》的作者西奥多·莱维特在论证了模仿的无处不在后,将模仿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一旦意识到任何一家公司的创新都会面临一些严重的制约,我们立即就会明白每一家公司都不得不把模仿作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战略。哪怕是规模最庞大、管理最完善、资源最丰富的公司,都会出于竞争压力不得不进行模仿。但事情还不是这么简单——模仿必须按照一个精心制定的战略来行事。”
根据《全球对标网络》 (GlobalBenchmarking Network)的调查,以标杆企业为目标的对标管理已成为最受企业欢迎的第三大战略管理方法,而对标管理正是“模仿战略”的核心。甚至国内有战略专家断言, “模仿战略至少将是中国企业在未来3到5年之内惟一的出路”。但高科技企业的模仿绝非易事。产品和流程上,模仿者要积极进行逆向研发——针对竞争对手开发出来的创新性产品,努力通过模仿来创造可以与之匹敌的产品。同时,模仿者还要懂得把握时机,“你没有必要咬苹果的第一口,能吃到第二大口、第三大口就行了。但是要小心,不要等到成为第十个下口的,那样就只能咬到很小一口。”西奥多·莱维特警告道。但最重要的是,模仿者能够“以我为中心”进行扬弃。在开创了国内轻资产之路后,PPG因为巨额广告开支和产品质量投诉倒下了,而其追随者——相对重视物流和消费体验的凡客诚品却站起来了。
对于所有希望从模仿到伟大的国内IT企业来说,也许首先需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模仿者。
从模仿到伟大
“伟大的企业是有DNA的,这个创立者是不是有伟大的追求,决定这个企业的走向。”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基因决定论”被人们熟知。对以模仿起家的国内IT企业来说,往往不缺乏远大的追求,但通往伟大的具体路径却是一点点做出来的。模仿战略化、执行力和创新形象在从模仿到伟大的道路上必不可少。
“有组织地支持模仿策略,不仅能尽早启动那些必要的模仿行动,而且可以向整个公司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公司看重创新者,同时也看重有创造力的模仿者。这样,公司就会像对待更有魅力的创新思维一样,为系统的模仿思维划出一席之地。”西奥多·莱维特认为将模仿战略化能够带来系统化的好处。事实上,模仿成为战略,也就意味着简单冲动的模仿行为被纳入到企业长远发展的框架内,从而一定程度上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当模仿成为企业战略蓝图的某个阶段时,也就在提醒人们:模仿,是为了下一阶段的超越。
执行力则是国内IT企业打败自己的“洋老师”和本土“同学”的关键所在。国内门户、即时通讯、搜索、C2C电子商务以及旅游网站的执牛耳者,都多少受到国外同行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启发,但在本土化的执行方面,却独具优势。新浪博客的后来居上和携程的壮大,都是例子。“Idea真的没有那么重要,至多只是一个开头的方式。同样的创意由两个人去做,谁的执行力更强,谁的经验更丰富,谁就更容易成功。”周鸿祎在博客里感慨道。
然而,有清晰战略和强大的执行力的企业也许称得上优秀,但仍和伟大相距遥远,而这最后的空白需要用持续创新来弥补。据统计,财富五百强的榜单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当时上榜的企业只有17家因为适应了时代的变化而继续榜上有名。这也揭示出优秀企业与伟大企业的区别。难怪在杨元庆眼中,伟大企业除了清晰的战略外,还必须具有创新的能力,有一个非常好的创新形象。
在不久前的第三届易观移动互联网年会上,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表示, “今天移动互联网产业还没有一个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伟大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出现。”无论对于IT巨头,还是初出茅庐的创业者,都面临新的成就伟大的机会。但久经沙场的周鸿祎也提醒我们:新创公司不要盲目模仿和抄袭大公司,新创业的公司就像是只兔子,却以为自己是个大象,用大象的心态做事,在狼面前慢慢踱步,最后就会被狼吃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