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英雄

  回望互联网在过去十多年的成长起伏,让人看到一条模仿创新的脉络。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十多年或许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幅剪影,对一个行业来说,十多年则可能使它经历从萌芽到兴盛的一次涅槃。

  十多年的互联网历程,从最初怀着对互联网的憧憬向往,到模仿国外互联网企业模式认真做实事并适时创新,到如今互联网内部以及和外界的不断融合。其间,也淘洗出来一批互联网的模仿英雄,腾讯、新浪、人人网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中尤以腾讯的模仿创新最具典型,虽然最初模仿ICQ,却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增值盈利之路,反超了ICQ,成为全球范围的互联网巨擘。

  虽然业界质疑腾讯模仿的声音甚嚣尘上,但多说无益。“马化腾的模仿创新只要不违法也没有关系,微软当初也是这样的。”金山创始人之一、多玩游戏网董事长雷军如是说。其实不仅微软,海外还有为数不少的互联网企业,也是走借鉴式创新之路,口诛笔伐腾讯并无实际意义。

  因为成功最重要的秘诀,就是要学会去运用已经证明为有效的成功方法。因此模仿不是坏事,一般地说,在模仿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创造,同时通过模仿,积累经验,就能逐渐创造出具有鲜明特点的好东西。当然,我们也应该承认模仿是学习创作的初期准备阶段,人们最认可的还是创新,而腾讯无疑也做到了模仿与创新的完好结合。

  模仿ICQ,超越ICQ

  1996年,ICQ经由以色列的几个开发狂人研究出来,后被AOL于1998年耗资4亿美元收购。凭借其好记的口号式样名称ICQ(I seek you),触动了90年代末大多数离群索居的人们的心灵。可以说,ICQ从出道之日便赢得高朋满座,成为即时通讯领域里响当当的头号种子。

  而就在两年后,QQ以曾经的OICQ名字出现了,这个形式的出现一直让人费解,也是引来“侵犯版权”事件的根源:直接在ICQ前头加个圈,就开始推出自己的产品。但不管怎样,QQ并没因这场风波损失多少,反而走得更加顺风顺水。因版权一案将名称由OICQ改为QQ之后,反而名称更容易记忆,日渐变得街头巷尾人尽皆知。

  事情令人大跌眼镜之处还不止于此,在QQ疯狂崛起并迅猛发展的同时,身为鼻祖的ICQ经营状况却呈现江河日下态势,因为其始终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今年4月,AOL以1.87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俄罗斯投资公司DST,相比收购时的4亿美元,这确实是一笔令人叹惋的买卖。目前ICQ每月独立用户访问量约为3200万,其中25%来自俄罗斯。当时竞购ICQ的队伍中,腾讯也算一员,其实倘若腾讯真直接购得ICQ,或许能有让其翻盘逆转的机会也未可知。不过最终腾讯依然通过收购DST10%股份,从而间接持有了ICQ的股份。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话固然不假,但其实QQ更多的还是模仿上的创新,OICQ的惨淡与QQ也并无关系。如今,放眼即时通信领域,无论是国内还是全球范围内,腾讯QQ都已是当仁不让的大哥大。也许有人会讲虽不值得再提垂死的老字辈ICQ,但MSN在覆盖范围还是比QQ更广。但试问一下,MSN有红钻、蓝钻,以及层出不穷的应用吗?这些都是足以让MSN潜心钻研学习好久也未必能掌握的。

  无疑,腾讯在模仿创新的路上,如今已发展成为即时通讯、门户网站、在线娱乐、网络游戏等等方面建树颇丰的多栖明星。

  苦乐模仿路

  再看这些年全球互联网业的风云变幻,Yahoo日渐势微,Google拔地而起、Facebook悄然蔓延,YouTube汹涌而至。与此同时,腾讯IQQ十年来一直攥着最广泛的用户资源,试图将QQ这个平台打造成最赚钱的机器,而当不断有人在质疑QQ能否再玩出新花样的时候,QQ还是给了人们惊奇。或许腾讯QQ也有失误的时候,譬如QQ凭借用户资源,原本可以在人人网、开心网之前就先发占据SNS市场,但却停步在外表光鲜却不甚方便的QQ空间,如今只得落于开心网和人人网之后紧紧追随,错失了独占SNS鳌头的机会。

  网络数据公司缔元信(万瑞数据)高级分析师于明认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优势,腾讯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拥有庞大的、粘性强的用户群。这样就可以极大的降低了推广的成本,如果贸然的去尝试一个新的领域,风险相对较高。当其它企业摸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后,腾讯可以迅速低成本的切人,然后通过低成本的拓展优势迅速占领市场。而其它企业在探索的时候已经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这个时候腾讯的运营优势就非常明显,双方拥有同样的产品,腾讯则容易拥有更多的用户,更快的占领市场。

  有业内专家分析,QQ聊天软件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网民,从一个模仿ICQ的小小聊天软件到如今的QQ系列产品服务,如今腾讯已经走过了十年的成长历程。在成功的背后,正是腾讯抓住了中国网民的需求和心理,让QQ成为网民必备的聊天工具。

  如今极少会有哪个网民没有QQ,甚至不少网民拥有不只一个QQ账号;再上一层,很多网民不满足于有个QQ账号,还有靓号的需求;点开QQ下面的服务图标,QQ会员,蓝钻,红钻,QQ秀一应俱全,然而这些都已不是在模仿,而是在QQ软件用户基础上进行的有益创新,由此反之也更加稳固了用户基础,增强了用户粘性。增值服务让腾讯QQ不断盈利,有了用户基础和资本,便可大胆的模仿各种成功产品,并将其做的更好。

  腾讯更为狡猾的创新是在“货币化”上。在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互联网趋势”的报告中屡次看好腾讯,原因就在于其在“虚拟物品销售和管理”方面的巨大成功,数据显示,通过虚拟物品,腾讯在2009年赚取了高达14亿美元的销售额。

  腾讯靠着这种“模仿一超越”的方式迅速取得成功,前段时间腾讯进入了美国《商业周刊》2010年上半年公布的“2010年度全球科技企业一百强”前十名。另有消息说,腾讯一年收益是百度、淘宝和网易收益的一年之和,甚至更多。

  的确,在模仿中有创新,能捉住用户的喜好,腾讯也是有很多专利的。飞机是美国人最先发明的,那我们能不能去苛责说现在世界上所有的飞机都是模仿,毫无创新。世界上聊天软件数不胜数,包括世界级微软公司的MSN。可几乎只有腾讯一家公司能通过聊天大规模盈利,这也是它的一个不可否认的创新。其他很多公司做聊天软件的公司大都亏本,赔钱赚吆喝。

  有专家分析称,当我们把腾讯和深圳的高新产业放在一起思考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个现象:毫无疑问,腾讯一直在模仿,也一直在前进。再纵观这一时期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多数完成了模仿时期的原始积累,以华为、中兴通讯、比亚迪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创新的高度。

  模仿创新是不二法则

  有人因为愤慨腾讯的模仿行为,不禁列举出了腾讯模仿的诸多“罪证”,如腾讯QQ模仿ICQ、腾讯TM模仿MSN、QQ游戏大厅模仿联众、QQ对战平台模仿浩方对战平台、QQ团队语音模仿U CTalk、腾讯拍拍模仿淘宝、财付通模仿支付宝、QQ拼

  音输入法模仿搜狗输入法……甚至不能穷尽。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真正成功的企业即使被强太的对手模仿,依旧能坚守住行业的NO.1,淘宝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王者地位不容撼动,支付宝仍然在第三方支付领域的实力和名气都未曾有丝毫衰减,搜狗输入法依旧是众多网友的首选输入法,用户的青睐和满意程度很高。

  模仿成功者是通往成功的捷径。如果一味地用自己的方式来打高尔夫球的话,是不会进步的。学习高尔夫球最快的捷径,就是跟着高尔夫球的技术指导员,扎实地练习基本步骤直至精通。掌握幸运或机遇,也和这很相似,与其靠自己的方式闷着头努力,不如直接去模仿。

  或许很多人一提到模仿,就会想到山寨和抄袭,于是对模仿有着先入为主的偏见。然则模仿绝非单纯的抄袭和仿制,施夷长技以制夷,模仿更深刻的内涵在于学习,“学我者生,像我者死”。我们承认,大量山寨产品的出现让模仿一词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不过互联网却是个特例,通过模仿国内外成功产品服务和网站,再加以改进,稍微创新,不用完全开发全新的产品,既节约成本,又缩小运营周期。这在国内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例子,虽然说互联网还存在大量急功近利的盲目模仿,但是不能不承认模仿在某种程度上对互联网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实战派商业模式咨询师栗学思表示,也许有人会觉得模仿他人商业模式是可耻的事,但实际上世界上没有百分百模仿成功的案例,几乎所有成功的模仿都是与其他的商业模式和资源嫁接在一起,都被赋予了全新的形式或内容。即使是同样的商业模式,也不一定都会取得成功,找到了好的商业模式,不仅仍需要不断创新,同时还要坚持对其商业价值的执着追求。腾讯坚持模仿新的商业模式为我所用,并将众多商业模式融合为独特的腾讯模式,使腾讯的商业模式不断完善。

  国内的互联网发展模式大多源自对国外的模仿,不能随便说谁抄了谁。而且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都想实施多元化,腾讯有足够的资金和用户基础实现多元化业务。创新和模仿都是一种寻求成功的手段,成功的创新往往是从模仿开始。模仿创新促进了模仿创新者的创新活动,客观上也推动了技术和商业模式的细化与变革,是值得提倡的,当然这要以不侵犯前人的权利为前提。借鉴模仿别人的成功理念和经验模式,并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自身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其实就是一种创新。

  整个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几乎都是在模仿中创新,腾讯不是唯一。有业内人士表示,大公司以垄断的形式模仿,的确会扼杀中小型互联网企业的创新。但新兴互联网企业的开创,往往也是从模仿大公司开始的。如若单纯认为腾讯的模仿行为扼杀了新兴互联网企业的创新,有失偏颇。

  再看团购,网游、博客、微博等这些商业模式,其初创者均来自海外。这无非是把一些海外成功商业模式引进中国,充其量只算作是早期模仿者,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将这些商业模式纳入到自己的创新之中。腾讯在模仿创新中的胜出的原因,除了用户基础优势外,还有就是二次创新,植入了更受欢迎的元素,品牌号召力也使腾讯拥有强大竞争力。

  走过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互联网市场完成了他的完美蜕变,而今迈进第二个十年,互联网产业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面对新的产业环境,中国互联网如何开拓创新才能赢得未来?哪些互联网企业将在新10年中引领风骚?虽然有很多问题有待求解,但模仿创新依旧会是不二法则。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