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港大营救”东江踏浪行

  郁达夫《满江红》:“会稽耻,终须雪。楚三户,教秦灭。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1941年底,国耻未雪,香港又沦陷日军之手,茅盾、邹韬奋、范长江、戈宝权等数十位文化精英被困“孤岛”,可怜碧月洒香江,吹皱壮士霜怀。在此生死存亡之际,廖仲恺之子廖承志率领数以千计的无名英雄奔走省港,将这一批仁人志士成功营救出来。即将登陆广东卫视的36集连续剧《省港大营救》,将还原这一场抗战史上最跌宕起伏的大营救,73年前的英风毅魄,将在荧幕上振臂归来。10月17日起每晚19:30,广东卫视两集连播,敬请期待。《王亚樵传奇》的连载将暂停5期,省港风云之后,我们再回到上海滩,“埃面”涛声依旧……

  香港送来了“罗老板”

  1942年1月的一天,惠州(当时的惠阳县)出现了两张——这是两位西装革履的年轻绅士。他们大摇大摆地进出着城里最高级的旅店、酒家,非常有大老板的派头。

  大家一打听才知道,这两个人一个是“香港昌业公司”的总经理“罗老板”,另一个是另外一个香港大商行的“少东家”,因为香港被日本人占了,才把生意搬到惠州的。

  不过,打听来的事实容易掺水。其实,他们的真实身份都是地下党员,“罗老板”是惠阳县委组织部长兼武装部长卢伟如,“少东家”是惠阳县梁华区区委书记陈永,他们来到惠州,是为了建一个秘密联络站来接应即将到来的文化人。

  惠州是当时东江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选择这里作为交通线的一环,出于几点考虑,一是这里靠海,水陆交通比较方便,坐船可以到达韶关、桂林;二是惠州的政治优势,当时这里有一支共产党领导的粤东地区武装力量,可以配合营救行动。

  但是当时的惠州,并不是一个平静的城市,据史料记载,日军先后四次从大亚湾登陆,到惠州烧杀抢掠,1942年初,本来驻扎在惠州北面的国民党一八七师把军队开了进来。

  卢伟如和陈永在惠州转了几圈,终于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情报。最后,他们包下了当时城里最豪华的旅店——东湖旅店的二楼。因为,就在他们的楼上,就住着一八七师的师长张光琼。

  卢伟如他们选择这里做了联络站后,在城里租了一间关了门的商店和几间民房,对外称用来安置“从香港逃难来的亲友和伙计。”他利用这家商行,为自己的身份打掩护,并通过买卖筹款。

  在卢伟如的有意结交下,楼上的张光琼也很快成了这位“大老板”的酒肉朋友,两个梅县的老乡“一见如故”,后来,“罗老板”的另一家商行“源吉行”被日本飞机轰炸失火,张光琼还主动派兵过来灭火。

  因为“罗老板”做的都是热门货的生意,城里的军政官员们也涌到东和行买货,卢伟如就利用这个机会,来探听国民党军队布防的情况。为了让文化人能顺利通过,卢伟如花了一大笔钱来宴请国民党的高官们。

  1942年的除夕前夜,“罗老板”终于等到了他的第一批“客人”。

  商行“伙计”拿到了难民证

  第一批到来的文化人由张友渔带队,总计有20多人,其中包括茅盾夫妇、廖沫沙、叶以群等人,当天他们行进了近五十公里,到惠州已经是深夜。

  文化人到惠州后,都被卢伟如领进了东湖旅店。接到这些人以后,卢伟如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隐蔽他们。东湖旅店并不算太大,况且张光琼带人住在这里,来的人太多的话,暴露的危险性会大大增强。第二天,文化人就被“分流”了。

  知识分子们整天宅在屋里,却不比平时读书写作那般的兴致盎然,反而觉得压抑不已。有次,他们忍不住出门透气,刚叽叽咕咕说了几句话后就遇到两个在街面上晃荡的警探,一听他们不是广东本地人,非要进到“东和行”里搜查。幸好卢伟如认识的一个军官及时出现,才在千钧一发之际解了围。

  从那之后,卢伟如改变了策略,除了和国民党高官继续密切来往之外,对于基层官兵,也开始频繁送礼。在某一天的酒桌上,“罗老板”向在场的国民党官员提出了希望对方提供难民证,以帮助商行里的“商人和伙计”返回内地的要求,而对方也痛快地答应了。

  正月初三下午,茅盾这批文化人登上了开往老隆的大船。后来,多则几十人,少则几个人,“罗老板”又从惠州送走了几百个“熟人”。

  故事得话分两头,逃亡呢,是兵分两路——一水一陆。这大地上的接力看起来顺畅得很,但天蓝色的海洋那边却突然变成了冷色调——他们竟然把何香凝、柳亚子两位给弄丢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