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想三则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官员
  • 发布时间:2015-11-25 16:52

  一

  晏子是齐国的高官,他不住官邸,要住普通的民房,并且要住在贫民区。齐景公劝他住进官邸,远离市嚣,他不干。后来晏子出差,齐景公趁机在环境优雅的地方给他盖了一栋很阔气的官邸,等他回来住进去。晏子经不住齐景公劝说,勉强住了进去,但住了不多久,他觉得不习惯,又回到陋巷,并且将新官邸拆掉,把材料用来恢复所住民房原貌。齐景公为此大怒,骂这个晏子不识抬举。

  像晏子这样范儿的官员,历代都有,并不少。孔子劝颜回去当官,说当官有身价,不至于住在陋巷里。颜回说,陋巷没有什么不好,学生衣食无虞,鼓琴放歌,很快乐,不当官。孔子很高兴,说你的选择很好。

  二

  中国古代,官职上万,相当复杂,选官制度也不一而足。

  选官主要通过考试,还有向名士和重臣们投卷(送上自己的代表作),请他们择优向朝廷推荐,获得启用。但兴一利必生一弊,一时间弄虚作假、欺世盗名者浑水摸鱼,“投卷”也就流于形式,弊端百出。

  想当官的人中,有动机不纯的,跑官,要官,甚至买官,“钱货两清”,至今不乏其人。买官者的官意识,无非是买权,投机而已。

  中国古代官场,也并非漆黑如夜,所谓泾渭分明,正派人也还是有的。江西浮梁县衙还保存着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意即不论官阶高低,也不论“资历”“学历”深浅,都是来自老百姓,都要为老百姓办事,不能环境地位变了,人也跟着变。这种正气,古代官场不乏其人,晏子就是一个。当然,有的官员正事不干,搞歪门邪道,贪污腐败,当“红顶中介”,捞取好处,或充当邪恶势力的保护伞,欺压百姓,或权力旁落,家人亲属说了算,自己装聋作哑,百姓看在眼里,恨在心里,久之便形成各种不同“官”意识,出现分道扬镳,人才流失。

  三

  古代读书人,十载寒窗,就是奔科考、贡试,虽然择优录取,但那时候没有组织考察,很有些是当朝炙手可热的“领导”推荐,德行和官意识往往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何谓清,何谓浊,多少读书人搞不清楚,只从旧戏里略知一二,骂几句完事。还知道住官邸是官大的,像晏子那样住民房是“个别现象”;官小的,叫“芝麻官”,人数众多,有好“芝麻”,也有滥“芝麻”,有的真把自己“小民”化,思想落后,不思上进,甚至偷鸡摸狗,不如一个百姓的觉悟。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干部队伍的建设,事关国计民生,马虎不得,“主管部门”可谓殚精竭虑。没有官不行,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事情,“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但老百姓的希望就是多出好官,少出赖官,但不容易,与官制和官意识有关。中国的官多,但好官多还是赖官多?中国在进步,会出好官,好官会越来越多。

  【原载2015年10月19日《新民晚报·夜光杯》】

  刘克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