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人们对自然与人类自身的崇拜并将之物化为具体样式和形态的行为结果。我在版画艺术的探索中一直以来有一个方向:在艺术表达中强调传承与语言的新转换,注重绘画及视觉语言的讨论;在制作方式上探索多样视觉传达方式,认为理想就是坚持艺术的纯粹性。
从艺术创造的感知能力来看,我从创作之初的版画作品一直试图刷新视觉欣赏的模式,打破了一般女性画家的常规绘画思维与方式,同时将“70后”、“80后”当代中国艺术青年的本真质感展示在画面中。女性当代艺术强调的是“性别差异和独特性”。女性应该表现自我,以女性特有的性别特点来从事艺术创作,观众也几乎不费劲的读出这些绘画作品后面所隐藏的意义。一般而言,男性艺术作品更多关注的是社会、政治等理性话题,而女性话语则集中体现对生命意识以及与此相关联的身体、繁衍、体验、伤害的倾心和迷恋。从主体表现上,女性的器官、身体形态、发丝等成为女性身份的普遍化象征,从客体表现上,女性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和包涵着女性特质的一些植物,例如口红、高跟鞋、花花草草等。在早期的女性艺术表现上,强调女性特质的艺术类型大概分为两种,第一种暂且叫做“柔软无助的表达”,她们将热爱生活、崇尚生命这种细腻的情感注入到作品中,并且夹杂着被轻视被伤害无奈之下被迫自我疗伤的这么一种情绪,很容易得到感情和认知的共鸣,这种情愫在观者的角度来看,完全无需启发与引导,画面中的各种元素的典型性已经显而易见。就当代女性绘画的性别表征而言,通过作品承载的意识和形式,聚焦了当今社会现实境象和心理活动形态中的女性世界,彰显出女性性别的时代符号。从把握艺术本质来说,从来都有一些个性独特的女性画家在绘画艺术的海洋里弄潮,她们通过女性的人、事、物及其情绪联系,把女性特色表现为不同的极致,真正探究人的心灵,强调自身的性别表征。女性画家相对于男性画家,她们切入画面的过程往往显得更加敏慧,恰如一种缠绵心情、一种文化的缱绻,折射出当代艺术生活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不是女性,而是人性。也许这和女人要承担的双重社会责任有关—社会繁衍的责任与社会生产的责任,这种双重社会责任要求女性用更为顽强的性格来完成社会担当,这种坚毅不是外表能够看到,更多是深藏在顽强生命中的内力。
这么多年的创作和教书生涯中,我始终想寻求一种抽离感官的造型风格,试图打破常规的模式,刷新欣赏的惯性。但是我慢慢地发现还是应该从居高临下的关注转换成平视的角度,将视觉放回到自身周围之中。去描绘自己及周围熟识、偶然、无聊、乃至荒唐的生活片断,用最直接的方式去描绘平庸。《2005夏的记忆》系列是我在这种心态下的创作结晶,是我特别喜欢的阶段性作品,那段时光是我刚刚抽身结束了几年事务性工作之后,全身心投入版画艺术创作之初,内心沉淀了数年太多太多想表达的东西喷涌而出,我认为生活会继续,创作会继续,艺术是味药,离不开它,能摆脱事务性生活的困扰,能摆脱孤独与尴尬的困境,周遭无论怎样变化,自我拥有艺术。便会安详平和。2006年进入高校介入学生的培养之后,慢慢的创作心态又回归原点,很长一段时间特别迷恋“木味”和“刀味”,接连又创作了《彝人·天赐》、《野有蔓草》,画面充分捕捉到了黑白木刻刀法的灵动穿插,黑白灰的跳跃闪动。作为一个版画艺术家,我所受的艺术教育在个体的艺术感受、艺术表达及艺术语言的展开中基本上都是在有章可循的前提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我自己也长时间在伏覆在这样的格局之中,时间长了,我在技法、造型方面得到了滋养,但是在创造力和题材的选择上也都全部落在公共语言的表达之中,难以自拔。我一直很喜欢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它们挑战传统审美模式,在图式、造型、媒材技艺的综合等方面改变着版画的视觉形态,地上车轮碾过的痕迹、轻重撞击以后留下的交错的凹凸变化、实物肌理的拓印..这一系列具有很强版画语言特性的东西,以前往往被我们忽视。所以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还要身体力行的去实践,改变版画的状况不是光做做学问就可以去改变的,艺术毕竟还是实践的“手艺活”。
从作品来判断艺术家很容易,因为艺术创作是我们各自内心与灵魂的交映,是单纯的对艺术语言的探索,这与我们自我识别意识的彰显有关。但每位青年艺术家的个性中却隐藏着各自不同的秘密,年轻的画家对新的艺术感觉十分有灵性,环境对作品的启示使这代年轻的画家对构图与色彩感觉特别好。要从我们的作品中搜寻这代年轻画家的共同之处很困难,因为真挚,这一代年轻画家心灵的感觉越发细腻,通过作品的表现,这种真挚正深化为对状态过程的把握和精神性的追求。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