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农产品
-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春耕,农产品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4-05 11:22
市场化定价以及极端天气引发供给不利预期,农产品或农业类资产投资回报率的表现值得期待。
全球农产品经过连续三年的增产处于去库存的状态,价格普遍接近或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低点。2016年伊始两个重要变量——极端天气和政策变革——叠加作用于农产品市场且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处于大级别周期底部区域的农产品正迎来春耕之时。
天公起波澜
农业要“看天吃饭”。根据美国海洋和大气局(NOAA)的评价指标,全球的天气环境自2015年3月起进入有记录以来的第二强的厄尔尼诺现象。该种现象为海岛型区域带来高温少雨的天气,澳大利亚、东南亚地区以及赤道附近的区域都面临干旱的威胁。
基于这种天气条件,全球的白糖和棕榈油在2015/2016年度出现了减产,价格也先于其他大宗商品出现周期价格底部。由于生物能源与原油之间的关系和需求端的特征,白糖和植物油脂在农业产品类别中最易受宏观经济影响,这两类商品的价格在2016年多变的宏观环境中波动性会比其他农产品更强。
1900年以来,在春季开端的厄尔尼诺现象最长维系时间为15个月,至2016年4、5月份厄尔尼诺天气现象将结束,而随之到来的将是拉尼娜天气现象。目前的监测数据和气象模型推演表明,2016年进入拉尼娜现象的概率达到70%,且在7-10月份发生的概率达到60%。
拉尼娜现象通常会为大陆型区域带来高温少雨的天气,亚欧大陆、南北美洲以及非洲的农作物都面临干旱的威胁,而且拉尼娜现象持续的时间要长于厄尔尼诺,尤其是强厄尔尼诺现象之后的拉尼娜现象。预计本次拉尼娜天气现象将开端于2016年,并结束于2018年初。
2016至2018年,大陆型区域范围内的农产品将承受极端天气现象带来的供给威胁。农产品比其他大宗商品具备更强的需求刚性,因此价格更易受供给冲击。历史上农产品价格在极端天气期间的表现优于其他大宗商品。
美国大豆、玉米和小麦,南美大豆、玉米和甘蔗,中国大豆、玉米、小麦和甘蔗,黑海地区小麦和玉米,这些地区农作物的产量都将受到来自于拉尼娜现象的威胁。对于中国农产品价格而言,全世界范围内如果出现大豆的持续减产,将传导至国内豆粕、菜粕等饲料蛋白类商品的价格。如果出现玉米和小麦的全球性产量下降,则会缩小这两种商品的国内外价差,并抬高国内谷物价格的底部区间。甘蔗的减产威胁也会持续作用于食糖价格,并使之逐步爬升。不过,谷物类商品受到中国降低收储力度和去库存的影响刚刚展开,因此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价格将维持弱势。
在更长的预估周期内,饲料蛋白类商品价格的表现将比白糖和植物油脂更为突出。中国饲料蛋白价格主要受国际大豆价格影响。全球转基因大豆价格在经历2013年增产,2014和2015年丰产的环境下持续走弱,2016年将是其达到周期底部的关键年份。一方面,即将展开的拉尼娜现象将威胁全球大豆的产量,导致2016年全球转基因大豆处于去库存的过程,而2017年其供需结构将达到紧平衡的状态;另一方面,国内的豆粕因其较杂粕更好的经济效用,需求的高速增长得以保持,预计2016年豆粕需求增长仍可达到7%-8%,加之“猪周期”带来的后期补栏需求预期,豆粕从供给端到需求端的持续变化都更可能推动价格上升。
价格杠杆撬动去库存
2014年对国产大豆和棉花实行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是中国农产品去库存的开端。2015年,政策上取消了国产菜籽的临储,并降低玉米的临储价格。2016年的“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去库存且逐步推进科学市场定价的方针。市场定价机制在政策定价机制退出后得以发挥作用。
国内棉花价格已由2011年顶点的35000元/吨跌至2016年年初10000元/吨附近。当前棉花期货合约的双边持仓接近100万手,是2015年以来最大的持仓量,多空双方的分歧正在扩大,市场自身在孕育较大的投资机遇。
再比如放开对国产大豆价格的保护,使本来就处于种植面积下降的国产大豆雪上加霜。这令当前中国大豆年实际产量估计在600万-700万吨,而国产大豆的年度保守需求在800万-900万吨。此时一旦遭遇全球性大豆减产,即便国储库存能够抵抗一时,但市价势必高企。
中国的谷物价格近几年一直受国内农业政策的支撑。2015年,中国玉米产量为2.23亿吨,而年度需求量在1.7亿吨。为应对急剧过剩的玉米,官方调低当年玉米的临储收购价格至2000元/吨并收储1亿吨水平,进而导致国家玉米临储库存达到2.6亿吨。2016年玉米临储收购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和保障农民合理收益这三个核心原则进行。这意味着针对玉米公布综合目标价格,对于玉米的过剩产量将按照市场价格收购,然后给予农民市场价格和综合目标价格之间的差价补贴。目前预计,2016年中国玉米综合目标价格区间为1400-1600元/吨。玉米临储政策的调整也对国内大连玉米期货价格形成很强的压力,短短两周之内下跌7%,并有可能使玉米价格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弱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近期表态要促进国产大豆的种植,替代过剩玉米的种植面积。两者之间的价格变动或是最好的供给调节手段。
小麦和稻谷的供给侧改革也将接踵而至。中国小麦和稻谷的产量自2004年起已经实现十二连增,供需结构已经达到宽松的水平,二者的价格也脱离了实际的供需关系。2016年开年,稻谷市场中的“小品种”早籼稻,其最低收购价已由1.35元/斤下调至1.33元/斤,早籼稻主产区江西、湖南两省的农户很可能会“改单弃双”——即将双季稻的种植改为单季稻,以减少早籼稻的供给。
猪价高点在三季度
中国农业政策着力于去库存和提效率,推动脱离基本供需关系的部分农产品价格向实际价值的方向运行,加之极端天气的供给不利预期,农产品或农业类资产投资回报率的表现值得期待。
从更长期来看,农业政策导向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由小农型种植向相对集约高效的规模化农庄型种植转化,缩小国内外农产品间由生产效率差别所产生的价差,提升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在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独立的框架下,农地确权的完成和经营权流转政策的放开为中国农业种植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创造了必要条件。以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种植主体将逐步取代过去的家庭作坊而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进而,在农资的规模化采购、测土配方施肥,种植环节的机械化、现代化,所出产农业产品的仓储物流加工等配套服务等方面的提升,都将促进中国农业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农产品价格的全面性波动为CPI带来了较强的通胀预期。2016年统计局重新划分了CPI篮子的权重,使食品类权重由之前的32%降至20%左右。引发一季度CPI食品类上涨的更多为禽肉和蔬菜价格等为代表的农副产品价格,而粮食等产品的贡献则起到反向作用。从历史推演模型来看,农产品价格更多的是跟随CPI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CPI的波动,但不能决定CPI的运行趋势。
当前猪周期最受关注。猪粮比价已经达到9.13,进入9-9.5的国家黄色预警区间,9.5之上为红色预警区间。如该比价至4月9日仍维持在9以上,有关部门为平抑猪价将释放部分冻肉临时储备,直至将猪粮比降至8.5附近的相对合理水平。
本轮猪周期主要有三个上涨驱动因素。首先,连续三年亏损造成部分养殖户资金链断裂,多数散户彻底退出养殖行业;再者,2015年更严厉的《环保法》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始实施,法律对养殖场污染物排放要求提高,更高的养殖门槛限制了新增产能的增长,水源地附近划定的限养区和禁养区带来养殖场的关停和拆迁,造成补栏严重低于预期;最后,2016年2月中旬发生的极端寒潮天气造成部分地区发生仔猪腹泻以及猪流感疫情,仔猪成活率大幅下降,冬季五号病及仔猪腹泻为11年来最为严重,且疫情发生从东北延续到长江中下游。
根据寒潮发生时间来推断,6个月后也就是8、9月份的时候,生猪的缺口将达到峰值,叠加需求进入高峰,猪价将达到年内的高点。同时也应该看到,能繁母猪存栏同比降幅在逐渐缩小,自留母猪的情况开始增多,生猪供应增长虽然在延迟,但迟早还是会出现。
本刊特约作者 焦健 李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