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的未来,我们的未来!

  • 来源:新智囊
  • 关键字:机器人,自主学习
  • 发布时间:2016-05-14 17:09

  当机器人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超过人类的时候,人类又如何和这些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或不是东西)相处呢?

  这是我应邀为近期出版的大量有关“机器人”的书所写的第二篇书评了,而最近一期的《新智囊》“经管图书月度价值榜”更是把整个月的上榜图书都给了“机器人主题”。由此也可以看到人们对于自己创造的“机器人”是多么热衷和不安!

  我们如此关注“机器人”是有真实的原因的,特别是这一段时间,他们(它们)在用其优异的表现带给人们一个又一个“惊喜”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挫伤这人类的自尊心——

  谷歌的“阿尔法狗”击败李世石刚刚成为所谓的“旧闻”;“阿尔法狗”的作者又一力作,攻克德州扑克又马上“上演”;而在中国,机器僧“贤二”则成为“网红”,这个机器僧在与人互动中,妙语连珠,一些机智回答看得让人拍手叫绝。于此同时,“僧二”的诞生地——北京龙泉寺,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座寺庙曾有无数神奇故事流传江湖,比如微信之父张小龙曾在龙泉寺受扫地僧指点、寺院中曾是清华北大中科院博士的法师比比皆是、每年举办IT禅修营、寺院高度互联网现代化、寺院设有专门的动漫组和信息技术组……

  其实,人们之所以对当下的“机器人”惊叹的同时,又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安,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学习”二字上。也就是说,当机器人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超过人类的时候,人类又如何和这些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或不是东西)相处呢?

  意大利人多梅尼科·帕里西(Domenico Parisi)便在他的《机器人的未来:机器人科学的人类隐喻》这本书里涉及了这些令人“不安”的内容。该书畅想了未来由机器人参与的人类社会的场景。对于很多社会问题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比如:机器人结为伴侣并拥有后代?机器人愿意与同一位伴侣长期生活在一起,因此它们能一起照顾它们共同的子女当它们年老或生病时,它们会受到伴侣、后代和其他亲属的照顾?机器人想要的物品数量有限,它们得到这些物品之后就会满足?机器人与其他机器人生活在一起,从不单独生活?机器人有私生活?……作者认为,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机器人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他们现在面临的和未来将会面临的许多难题,并可能帮助人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实,人们对于那些仅仅有人形的机器人(即有着人类的外表,也可以做一些人类所做的简单事情,比如用手拿取东西,双腿行走等)并不会感到困惑和不安,因为,这些都是“可控”的。然而,这些简单的机器人并不能让人类满足,人们往往会向那些自己未知的世界发起冲锋。智能机器人的出现便是如此,一度是人类的专属,比如身体、大脑、基因、环境、起源,以及人们在一生中的发展,人们如何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取新的行为方式,人们的动机和情感,人们的精神生活,人们的家庭,人们的文化,人们的政治经济机构,以及人们本身和所属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还将继续有哪些变化……当这些都将被有学习能力的智能机器人所掌握的时候,我们,人类又将如何呢?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国外那个德州扑克的获胜者(机器人)就是如此,其作者所使用的机制和“阿尔法狗“击败李世石时所使用的非常相似,结合深度强化学习技术和虚拟自我对局。实验中,计算机通过自学成功掌握了德州扑克的技巧,其表现已经接近人类专家水平。而这种“虚拟自我博弈与深度强化学习”的能力一旦形成,这个机器人也就学会了一种竞争性的战略,表现出接近人类专家和最顶尖方法的水平。即在通过自我对局进行的不完美信息博弈中解决了3个问题:第一,其智能体可以在无先行知识的情况下学习。第二,它们不依赖于本地搜索。第三,它们在自我对局中能无差别地逼近纳什均衡。

  而在国内,据悉,贤二是机器僧里的第一代,目前龙泉寺已经在筹备进行二代的研发,新一代的机器僧在智能化方面会有所提升,交互更深入、识别也更智能化。对于机器僧的批量生产,目前龙泉寺并没有相关打算,贤帆法师表示:“这不是商业的行为,只是想用更现代化的方式传播佛法。”

  这其实就是《机器人的未来》一书中为我们展现的“业已发生的未来”——人类通过制造多种类人机器人,包括作为进化过程结果的机器人,出生时带有遗传基因但是在生活中习得了大多数行为的机器人,男性和女性机器人,个体间存在差异的机器人,居住在特定社会、文化和经济系统中的机器人,以及居住在可以相互竞争或合作的群体中的机器人……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人类都给自己找到一项可持续的工作——试图为机器人的语言、政治、宗教、艺术、心理、家庭、社会、经济、财产、哲学、历史、文化和技术的建构和演化找到明确而详细的答案。

  而这一切,正是这本书的目的——要勾勒出关于人类的一种新科学:人类的机器人科学。这一科学的前设基础是,我们要成功地构建出和人类行为模式相似的机器人,它们也生活在类似人类社会的社会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对人类有所理解并进行解释。也就是说,它们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自身今天所面对的以及未来可能要面对的难题,并有可能会找到这些难题的解决之道。如果我们能成功地构建出这样的机器人,用于构建他们的理论或者说蓝图,就能够抓住人类行为与人类社会的基础,并做出相应解释。它们就像一面镜子——透过它们,人类可以看到自己。这就意味着,这本书可能更适合那些研究人类行为和人类社会的学者,而不是机器人科学家。当然,机器人科学家也会从本书中受到启发,构建新型的应用型机器人。

  简单一句话,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机器人,一定会成为人类“学习的对象”!机器人的未来和人类的未来都需要“不断地学习”,需要“相互地学习”。而以上的一切,让我想起了机器僧贤二的那句著名的口头禅:“我去问问我师父”。也只有如此,我们(人类与机器人)才会拥有一个共同的未来!

  延伸阅读

  机器人也有幸福感

  ◎[意]多梅尼科·帕里西

  在过去,人会谈及“两种文化”(自然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后,人类创造出了“第三种文化”,即对社会和其未来感兴趣的自然科学家的文化。最近,“两种文化”已经变成了“三种文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行为和社会科学。但是,如果我们关于科学对人类生活影响的假设是正确的,那么不久之后,人类及人类社会就将只有“一种文化”——科学文化,即形成清晰明确的理论,以及收集为证实源于这些理论的定量预测的事实。

  机器人人类学促进了这一单一文化的产生。正如我们试图在书中所展示的那样,机器人人类学将把人类的科学变得如自然科学般强大。传统行为与社会科学的弱点使得人类能够在不考虑科学的情况下看待自身和社会。机器人人类学将使这种方式变得更加困难。诗人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写道:“人类不能承受过多现实。”而科学告诉人类现实是什么样子。总体而言,诗人对科学的描述是正确的,当机器人要向人类揭示它们到底是什么时,诗人的话尤其正确。

  再次重申,这些仅仅是关于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的假设,而机器人人类学应该帮助我们验证这些假设。我们构建没有科学的类人机器人社会,然后,科学逐步出现并持续发展,而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没有科学的机器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有科学的机器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所做的关于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的假设是对还是错?如果我们对机器人的幸福有一个衡量标准,我们就可以说机器人是幸福还是不幸福,我们还可以知道科学是让人类幸福还是不幸福。

  智囊传媒总裁 傅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