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定让人头疼的“千禧一代”

  • 来源:新智囊
  • 关键字:千禧一代,工作疲态
  • 发布时间:2016-05-14 17:13

  必须停止告诉这些孩子,他们正在做着世界上最有意思的工作,并分派给他们一些的确有意思的工作去做,或至少要告诉他们,这些工作背后的重要意义究竟是什么。

  FT(《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有一个以管理为题目的个人专栏,作者是路西·凯拉韦(Lucy Kellaway)。路西生于1969年,父亲是写园艺的作家,26岁便获得了温科特(Wincott)青年财经记者奖。1985年进入FT工作后,每周一都会在路西·凯拉韦专栏上发布有关管理的评论文章。除此之外,目前她还是FT的助理总编,并经营着另一个名为 “亲爱的路西”的专栏——以一个对管理心怀苦恼的“大妈”身份,回应读者来信。

  这个专栏见证了经济的起起伏伏、企业的生生死死,也因她二十多年来对受人追捧的各种流行管理观点的“冷嘲热讽”,成了一个品牌专栏作家。

  千禧一代的“工作疲态”

  路西在一篇文章里聊了聊某次做的关于千禧一代“工作疲态”的线上调查,同时,在另一篇文章中,则对一个有关老板风格的研究,做了些评论。

  路西说,早些时候她收到一封来自著名大学系主任发来的邮件,题目是《如何吸引千禧一代》。邮件的作者对大量20多岁的年轻人辞去自己的高薪体面工作,显然困惑不已。于是就开了一个“三分法”的药方:要企业通过学习进行激励、营销自己福利待遇以及在人力资源上进行投资。

  路西瞪着屏幕上的这三个要点,不禁想问,这位系主任有没有和千禧一代的年轻人坐下来聊过一次,哪怕只有一个。无独有偶,反而是路西所住的公寓里,住满千禧一代的人。不仅如此,她还有一个由这些小朋友组成的“焦点小组”。

  当晚,路西在和“焦点小组”共进晚餐时,就抛出了这个问题——强化人力资源和培训是不是能够治愈大家的“梦想失落”的状态。这个问题引来的却是一片哄笑。

  路西又问,企业如何才能挽留住自己的那些青年才俊呢?“小朋友们”纷纷拿起手中的工具——手机,到社交媒体上去找答案——“有谁毕业之后有了一个好工作,现在又想着要辞职的,请速联系……”

  这一来,这个晚上就成了享受“吐槽”的欢乐Party——来互动的年轻人很多都来自赫赫有名的大机构,诸如联合利华、高盛、劳埃德,其中还包括了顶尖律师事务所和几家著名咨询公司。其中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说:“过去4个月中,我完成一个250页的PPT报告,却无人问津。”另一位则说:“在我所工作的律所中,大家对像我这样的年轻人的唯一期望就是随时跑出去帮高级管理人员买三明治。”一位刚刚从牛津大学英文专业毕业的学生说,她的老板对她发出的每一个邮件,都要事先检查,这让她怀疑自己还有没有能力写好一个句子。

  几乎所有人都抱怨,认为分配给他们的工作简直愚蠢至极。最后他们也说到了工作时间的问题——通宵加班之后,又因为没刮胡子,挨了一顿臭骂。

  把“力气”用对地方

  路西自问,是这些孩子被惯坏了,还是这些企业的工作的确让人无法忍受。路西觉得两方面都有,他们面对着专业工作领域有史以来最大的期望与现实的鸿沟,但这不是他们的过错。

  所有这些孩子在受雇之前,公司都一再对他们讲,自己是一个多么不凡的组织,他们工作又是多么令人叹为观止。贝恩投资的网站这样写道:“我们需要有聪明才智、有创新精神的思想者,他们渴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物。学习曲线陡峭上升,但工作本身却激动人心。你的职业潜力是无限的。”

  路西说,在她年轻的时候,可没有人对她说,如“你是多么优秀,你的未来无限”之类的话,所以在发现自己能力一般,前景黯淡的时候,也就没有那么失望。与此相反,雇用千禧一代的那些组织,把他们放到了必然“失落”的高台上——最初感觉不错,因为有里程积累和所有那些让人趾高气扬的玩意儿。然而,几个月后,工作的沉闷也就慢慢潜入进来,他们发现自己面对的是无法忍受的工作——没头没脑地在完成大量的Excel表格。

  新员工的工作从前也一直这般沉闷,但路西猜想,恐怕如今每况愈下了。在路西做新员工的时候,没有PPT、Excel表格、PR,也没有HR。虽然上班之初,也会派去做一些令人丧气的工作,可她也会意识到,这些事总要有人做。但这些刚毕业的年轻人感受到的则是: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待不了太长,也就没有谁会努力结识他们。

  最大的问题是公司的装模作样的胡扯(bullshit)和买卖本身。一位在咨询公司工作的年轻人说,公司高层天天都不厌其烦地讲,这家企业总是以客户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但他每个星期都会看到,有人试图一再增加客户根本不需要的工作。当钱是这样挣回来的时候,年轻人要么走人,要么就压抑自己的怀疑,融入这家机器化的组织中去。

  路西说,这恰恰是雇主要重点关注的地方——在年轻人感到最不满意的时候,尝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也就是说,不是在人力资源上用力气,而是在各个方面提升管理水平和能力。同时还必须停止告诉这些孩子,他们正在做着世界上最有意思的工作,并分派给他们一些的确有意思的工作去做,或至少要告诉他们,填写表格背后的重要意义究竟是什么。

  落下的是胡萝卜,还是大棒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项最近研究表明,我们宁可有一个“一贯脾气暴躁”的老板,也不希望要一个“脾气时好时坏”的老板;作为员工,我们大致可以对付任何情况,包括老板无法预测的风格。这项刊登在美国管理学会的双月刊上的研究报告指出:研究人员将一批学生分成三组,一组学生一直接受夸奖,另一组学生则一直被训斥,第三组的学生接受的则是两种都有的“混合”待遇。研究结果发现,第一组的学生完全没有焦虑感,第二组的学生稍有些焦虑,而第三组的学生则是最焦虑、最不快乐的一组。对于这个结果,路西说,那恐怕是因为他们完全不知道下一次到来的究竟是胡萝卜,还是大棒。

  路西说,这让她想起了早些年进行的一项老鼠实验:一组老鼠在被电击之前,会听到铃声;另一组则完全没有类似的警告。结果第一组老鼠大致没有什么问题,第二组老鼠则患了胃溃疡。看来,人和老鼠有许多相像的地方。然而,这个“(管理风格)一致性”的问题,在管理文献中完全找不到。在一个讲求创新与破坏的世界里,“可预测”是一个沉闷而又无聊的观念。

  前不久,《哈佛商业评论》在一篇博文中提到了一些最重要的“领导特征”,数据来自全球195位各界领导者。这个表单中包括了诸如强烈的道德感、培育增长、有改变观点的灵活态度以及对持续培训的承诺,等等。这些领导特征中,唯独缺了“可预测”。“可预测”不仅与老板有关,而且与我们所有一切都有关。人们声称自己希望“每天都不同”,但并没有数据支撑。相反,在美国进行的多项研究表明,在工作时间不确定的环境下工作的员工,要比工作时间稳定不变的员工,更为焦虑,也更不快乐。

  路西以自己做四个孩子母亲的“矿工般的工作”为例,说“可预测”实在太困难了,而“不可预测”简直就是人类的天性。她一直想要在家里保持一些基本原则,比如每天所有人必须坐到一起,在“没有屏幕”的条件下,吃一餐饭。有时,她的确可以“坚持原则”,但另一些时候,就只好放松自己,也放松大家了。路西提到,她在《今日心理学》上读到的一篇文章说,不可预测的品行渊源深远,它让我们在丛林中避免了其他“游猎-采集者”占我们的便宜。

  路西最后总结道,或许我们在工作中的“不可预测”,是由于管理原本就不是一个“自然过程”,而且我们自身既软弱又反复无常。尤其是,自我控制除了十分困难外,在当下也可能早已过时了。

  背景资料

  由千禧一代说起:还有哪些不同年代的名称?

  在美国,每当读到当下文化趋势报告,有个词汇总是会跳入眼帘:millennial(千禧人),指2000年左右出生的人。是谁第一次采用了这个词汇呢?而其他年代的青年一代又是如何称呼的?让我们随时代命名来看看美国不同的时代。

  沉默的一代(Silent Generation)

  这一代人出生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初期。由于经济大萧条和二战造成的低生育率,这一代人口量锐减。该词在1951年《时代周刊》上首现,指这一代在麦卡锡时期的沉默,及其融入社会秩序的意愿。他们既传统,又拥有双重道德标准。

  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

  Beat虽然有节拍的意思,但考虑到这个词的出处也就不难理解了。在1948年与作家约翰·福尔摩斯的对话中,杰克·凯鲁雅克说到“垮掉的一代”指“20世纪50年代年轻人拒绝传统社会的运动,他们喜欢禅宗、现代爵士、自由性爱和娱乐性嗑药”。与其他年代的称谓不同,“垮掉的一代”是一种分支文化现象,而不是指代所有人口中的一代。

  婴儿潮一代(Baby Boomers)

  这也是人们最为熟知的美国一代称谓,“baby boomers”或“boomers”指二战后随之而来的生育大潮中出生的一代,通常是1945-1960年出生的人。词汇baby boom(系指生育的显著高峰期)在二十世纪后期收录到美国英语词典中。

  X一代(Generation X)

  “X一代”通常指1980-1990年代初,进入成年期的美国年轻人。该词汇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更为广泛地用于“未来尚不确定的年轻一代”。在接下来的40多年中,这个词汇的使用曾有几次引人注目。这是继战后婴儿潮后婴儿低谷期出生的一代,人口数量明显少于婴儿潮一代和Y一代。

  Y一代(Generation Y)

  按照字母顺序看来,“Y一代”肯定是紧随着“X一代”出现的。这一代人大多出生在婴儿潮时期,因此也叫回声潮世代(echo boomers)。这一代人口数量高于上一代,且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与“X一代”截然相反,具有冷静和物质的特性,是20世纪内拥有命名的最后一代。

  千禧一代(Millennials)

  “千禧一代”指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生,21世纪初期进入成人期的一代。这一词汇源于1991年威廉·施特劳斯和尼尔·豪出版的《Generations》一书,陈述了他们的社会时代阶层理论,后被称为“施特劳斯-豪代际理论”。此二人多次撰书讨论“千禧一代”的社会影响。另外,目前对于“千禧一代”确切是指2000年左右成年的一代,还是2000年后出生的一代仍是个模糊的概念。

  李晨晔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