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都:从“心”开始的富足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望都,艺术
  • 发布时间:2016-05-17 15:15

  在国家博物馆,常年展出着这样一件石器文物:一个头戴小帽、身着长袍的男子,他宽面阔口,和乐微笑,悠哉地骑着一匹壮硕的大马。细观之,他左手提着一壶酒,右手拎着两尾鱼。据考,这是东汉时期文物,而出土的地方则在河北省望都县。

  艺术源于生活。这样一座石雕表现的,或多或少就是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而石雕人物展现出的祥和与安乐也恰恰与如今望都人安居乐业的情景一脉相承。

  文化底蕴带来的乐观自信

  在望都县城,除了零星的居民楼,很难见到高耸的建筑。它和我国北方大部分县城没有明显区别,甚至不如一些建设豪华的县城,它如同一个不施粉黛、天然素颜的姑娘,并不艳丽,但质朴中却更易见其内在。

  李田光今年72岁,是从望都县广电系统退休的工程师。退休后的生活在他看来是惬意的,三个女儿,一个在北京工作生活,另外两个都在家乡,她们都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李田光和老伴儿偶尔去北京帮女儿带带孩子,其余时间他用来研究望都的民俗文化,他撰写过6部民俗文化书籍,还把小时候居住过的农村民居做成模型;为当地戏种“新颖调”提出改良意见,撰写剧本,组织演出,如今他被聘为尧母文化学会的副会长和当地旺府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在望都县东关村,记者还欣赏到了村民组织的乐队——东关细乐会的表演。之所以叫做细乐,是相对锣鼓等音响大的音乐而言。细乐的乐器中,除了笙、箫、板胡之外,还有一些宗教音乐的乐器,云锣、海锥等,颇具民俗特色。演出的村民集结了老中青三代人,他们平日务农,赶上节日庙会,就聚在一起,义务为乡亲们奏乐助兴。

  “农耕文化下,人们的生活就是这样。”走在望都县九龙公园,李田光指着广场上跳着广场舞、打着太极拳的老年人对记者说:“如今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过,在县城也不像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人们没有那么强烈的欲望和对物质永远也不满足的胃口。够吃、够喝也没烦恼,多好。”

  听着老人的言语,记者意识到,这或许就是小康社会应有的心态。而望都虽是贫困县,但这里的人们却有着超越物质的乐观心态。也许,幸福感从来不是被物质生活所主宰,它来自于文化,来自于文化底蕴所带给人们的自信。

  望都的历史文化有多深厚?这要从5000多年前说起。

  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望都顺平唐县一带的陈锋氏族出了一位才貌出众的女子叫庆都,她后来嫁给了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为妃,生下了尧帝,尧帝小时候就和母亲生活在顺平唐县望都一带,尧封为唐侯后,为他母亲建了一座城,叫庆都城,这就是最早的望都县城。战国时,这一带叫庆都邑。秦朝的时候设庆都县,到西汉时,以张晏《汉书注》中“登尧山,望都山”将这里更名为“望都县”。此后历代,该城在“望都”与“庆都”两个名字间几经更改。望都县城也几经搬迁,于唐贞观八年搬到今址。

  打造“尧母文化”助社会发展

  曾经历朝历代的帝王为弘扬孝道,都会敕令修复扩建尧母陵庙,并亲临祭拜。仅乾隆一朝,就四次来到望都拜谒尧母。直到解放战争时期的1946年,国民党军队为了修筑工事,拆毁了尧母陵庙,只剩一片废墟,留下一堵红墙——“五峰楼”。现在,这片废墟已被保护起来,这里挂着老干部活动基地的牌子。

  望都人对于尧母敬爱有加,因为这是他们知道的有证可查的最早的祖先,而尧母同样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她也被称为“中华第一母亲”。

  望都人对尧母的敬爱之情有多深?据望都县政协主席、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何任道介绍,望都作为尧母故里,一直以来纸面的资料多,有形的纪念性标志却很少,尧母陵庙就只剩一堵墙。在这样的情况下,望都人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地标性建筑,以此来标志望都的文化根源。2002年,全县人民集资,在望都县城东南建立了一座尧母广场。为何建立于此?正是因为,这里是京广公路与京珠高速路引线交汇处,可以说正是望都的大门,而广场也与道路融合,形成一个大环岛。

  广场呈圆形,占地1.8万平方米。以石材筑成的广场地面分上、中、下三层,共有9级台阶,代表“九九归一”。上层平台为青铜铸造的尧母圣像,高18米,其中基座高14.1米,圣像高3.9米,共三尊,分别朝北、西南、东南三面不同方向,三条赤龙盘绕在尧母的身体及四肢上。尧母面容神圣,高雅慈祥,俯视着茫茫大地,生动体现了“母仪天下”的形象。圣像基座呈四棱形,由336块黑色大理石粘贴,上书“尧母故里”四个鎏金大字,下方是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世界文化遗产协会副主席罗哲文的撰文《尧母故里颂》,整座圣像庄严、古朴、凝重,给人以五千年沧桑之感。

  中层平台布列24颗图腾球,球直径1米,以黑色大理石磨制,代表农历二十四节气,据说二十四节气的历法是尧制定的。球面雕有十二属相图,代表四个方位的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和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八卦等图形,都用简练线条勾勒而成。

  下层平台外缘是六座图腾柱。每柱直径1米,高4.5米,青色大理石,柱上各雕一龙,柱上六龙与尧母身上的三龙共九龙,与望都县的母亲河——九龙河正好吻合。

  何任道说,捐资建立广场的时候,虽然是全县大多数人的意愿,但因为大家整体收入不高,也有反对声音。但是回头来看,这样一个举措是正确的。尧母广场现在已成为望都的地标,“它不仅承载着望都的历史文化内核,也担负着望都人民对故乡文化的敬仰与自豪,对尧母的崇尚,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崇尚,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乡村旅游是望都的未来

  望都在精神上是相当富足的,除了尧母文化,这里有出土了石骑马人和现今发现最早的十七道石质围棋盘的汉代墓藏;这里还是孙氏太极拳祖师孙禄堂的故乡;这里涌现了“中国甲骨研究第一人”胡厚宣、电影表演艺术家村里等杰出人才。可以说,望都从来不缺少文化名片。只是如何更好地让历史文化带动经济增长,是摆在望都县委、县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从地图上来看望都,它的区位优势,可谓得天独厚。它处于首都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双重辐射区,107国道穿城而过,与周边京港澳高速、京广铁路、京石高铁等形成立体化交通网络。

  拥有博大的文化资源和便捷的交通资源,望都县委书记朱子强在上任伊始就对望都各级干部强调,“望都决不能和别人比楼高,而是要充分结合自己的特点,走出条新路子。”

  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望都把“生态文化、低碳循环、高端高效”的生态优先发展理念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全县率先在供水普及率、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城市集中供热等惠民项目上做文章。如今,城市供水普及率、合格率达100%,实现雨污分流全覆盖,县城污水处理率达97%,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集中供热率达85%,燃气普及率达到95%。

  在城市建设中,望都创新体制,吸引社会资本3亿元塑造78项“园林县城”工程,先后建成孙禄堂公园、庆都公园和名都广场等10个游园,城区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廊道、水系、夜间三大景观和3.5公里的西环路廊道景观已成为城市最亮丽的风景线。望都城区的绿化覆盖率达37.12%,绿地率32.4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76平方米。望都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园林城镇。

  在乡村,望都累计建成5377座新能源户用沼气地、养殖场大型沼气站和联户秸秆沼气站,在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方面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在农业经济发展上,望都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高端生态农业,明确以乡村为主体,以“一乡一特色一高校,一村一品一专家”为抓手,辣椒、花卉苗木、葡萄、食用菌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发展迅猛,打造了多个观光采摘果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等。

  作为辣椒之乡,望都的辣椒标准化种植面积有5万亩,带动相关产业从业人数2.5万人,辣椒加工企业120余家,年出口额达千万美元以上。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出口辣椒质量安全示范区。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朱子强明白,这还远远不够。

  “我来望都后,一直在研究望都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有‘形’,但目前看望都的文化产业没有‘形’。”

  的确,望都的三大文化品牌——尧母故里、辣椒之都、孙氏太极,现在看来都还稍显薄弱,没有支撑的实体。朱子强知道,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乡村旅游是望都的未来,也是这里三农问题的重要解决方案。他表示,希望用尧母文化将村镇连接起来,沿着九龙河一直到尧母广场,中间串着五峰楼,做出“尧母品牌”的旅游路径。结合这条路径,他提出了“十个一”构想:一有一座尧母庙,二有一座尧母祭坛,三有一条九龙河,四有一批文化人才,五有一个文化传承品牌,六有一个响亮的村名,七有一桌农家饭菜,八有一台地方戏曲,九有一批特色手工业,十有一个包含现代养殖、精品采摘的现代产业。

  这样,尧母文化的无形根脉才能让有形的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也让望都的百姓生活更加富足,心态更加小康。

  在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主人公杨过因习得众多门派武艺而自创“黯然销魂掌”。现实中,望都人孙禄堂将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融会贯通自创“孙氏太极拳”。管中窥豹,通过两天的密集考察采访,记者深切地感受到望都人善于学习优秀经验的宝贵品质,然而更可贵的是他们也善于总结自身特点。望都人不执着于增长的速度与规模,而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心与文化,正视自身发展的不足。如今,他们正在勇于开拓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小康之路。

  文|《小康》记者 刘源隆 鄂璠 望都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