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中国第四主粮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土豆,农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5-20 11:20
4月7日,国家农业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再次提出要增加马铃薯种植面积。这是农业部最新一次为马铃薯主粮化“吆喝”。
此前的2月23日,农业部向北京、河北、内蒙古等14个省市区农业部门下发《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
根据这份文件,到2020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亿亩以上,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主食消费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30%。这较一年前农业部提及的“1.5亿亩”和“主粮消费50%”目标有所下调。
同时,农业部希望此举能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作为替代“镰刀弯”地区玉米的理想作物之一。
多名专家表示,调整量化目标,预示着高层对马铃薯主粮化的推进有更理性的评估和理解。从长期看,马铃薯主粮化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但目前需要落地配套政策,理顺从技术、存储、加工到市场的产业链障碍。
马铃薯替代玉米思路
马铃薯别称众多,东北称土豆,华北称山药蛋,西北称洋芋,江浙一带称洋番芋或洋山芋,广东及香港称为薯仔,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还曾被称呼为爪哇薯、土芋、土生、香芋、洋山药、山药豆、阳芋等。
2015年,农业部多次提出,未来1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将由目前的8000多万亩扩大到1.5亿亩,亩产量提高到2吨以上,预计2020年50%以上的马铃薯将作为主粮消费。而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亦提及“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
不过今年2月23日颁布的《意见》,对这两个有市场风向标意义的目标有所调整。十年目标被“1亿亩”和“亩产1.3吨左右”的五年目标取代,而2020年马铃薯主食消费占总量比重也由50%下调至30%,并明确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种植比例为30%。
“下调主食比重,是高层对马铃薯主粮化和粮食安全有更理性认识的体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主任李国祥分析,一方面农业部门对未来的粮食消费量存在一定高估;而另一方面,适当降低目标也考虑到了目前政策落地过程中,技术、居民消费习惯跟不上等实际问题。
农业经济专家、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徐振宇认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酝酿的前几年,恰逢国际粮价大幅上扬,国内居民有可能面临“买不起粮食”的难题,马铃薯主粮化有现实意义,但目前的情况是国际粮食库存积压,价格暴跌不断。
不过,徐振宇也指出,从长期看,由于马铃薯有易种植、耐存储等特点,在国际市场发生剧烈波动的时期,可作为后备粮食维系国内粮食供给。
《意见》还提到,马铃薯是新一轮种植结构调整特别是“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理想的替代作物之一。当前,我国粮食库存积压,“镰刀弯”地区需要调减玉米1000万亩。
李国祥表示,马铃薯替代玉米的思路可作参考,但要看市场和农民的选择。
并非粮食不够吃了
目前,小麦、玉米、水稻是我国的三大主粮。那么,为何要将土豆增加为我国的第四大主粮呢?
对此,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潘文博介绍,其实在我国土豆一直是作为粮食来统计的,本身就是继玉米、水稻、小麦之后的主要粮食品种。
据他介绍,农业部提出推进土豆主粮化,主要基于三点考虑:第一,可以顺应大家吃饱吃好吃得健康的需求。土豆营养丰富全面,同时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品质高,利于抑制体重,有助于清理肠道、预防消化系统病变。第二,可以顺应结构优化和资源开发的需要。我国水土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在水资源短缺的西北、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华北和冬闲田资源丰富的南方等地区,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种植结构。土豆生产节水、节地、节肥、省药效果好,可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替代作物。第三,顺应城乡居民生活快节奏的新变化。土豆易加工、口味好、营养全,无论在快餐店还是在寻常百姓家都备受欢迎。推进土豆主粮化,把马铃薯加工成方便食品、半成品,能适应生活快节奏的需要,省时、好吃、营养。据介绍,推进土豆“主粮化”的大背景,是实施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即保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并经历了一个科学决策的过程:农业部的主要领导多次到科研单位座谈,到马铃薯育种、加工单位以及主产区调研,又召开了多个层级的座谈会,从调研形成思路再到基层反馈最终形成决策。
那么,什么叫主粮?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形象地说,“平常吃饭端在手里、拿在手里的叫主粮,放在中间盘子里的都叫副食或菜肴”。成为主粮的作物,必须能在比较大的区域内、大规模进行生产;能够大量的、长时间存储;大部分人能接受,在一日三餐里占主要比重;能够提供大部分人所需要的能量和营养。“目前可以作主粮的主要是通常说的五谷杂粮,也包括薯类。”戴小枫说。
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小虎认为,相比较小麦、玉米和水稻,土豆有很多优势,本身有条件做主粮。戴小枫说,尽管鲜薯含水量高,不耐存储、不方便运输,但把它加工成全粉,变成干物质进行存储,就比面粉、大米还要耐储得多。
土豆在我国种植虽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但大多是鲜食菜用。潘文博认为,土豆迄今未能自然成为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主粮,有传统饮食消费习惯的因素,也因为大众对土豆营养价值认识不够。受这两方面因素影响,对适合加工的土豆专用品种选育不够,相应的加工成主食的配方、工艺和设备研发不够,产业化开发滞后。
戴小枫说,土豆中不含面筋蛋白,在制作馒头、面条等主粮化产品时,存在成型难、饧发难、硬度大和面条易断条、不耐煮等问题。目前,中国农科院已经成功研发出土豆全粉占比为40%的土豆馒头、土豆全粉占比为35%的马铃薯面条等产品,并初步实现了工厂化生产;同时,还研发了土豆馒头自发粉、土豆面条复配粉等系列产品,以后,老百姓在家也可以制作土豆馒头、面条。
将土豆“升级”为主粮,是不是中国的粮食不够吃了呢?
“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可以负责任地讲,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仓满库盈,粮食供给是充足的,国家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潘文博说。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世界性论题,201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6.2亿吨,从2004年至2015年,中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国内粮食水稻小麦供求平衡,玉米供大于求。
国内有粮食系统负责人表示,当前国家粮食安全主要矛盾已从数量转移到质量上了,居民消费在升级。土豆主粮化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让老百姓吃得更营养健康。
而且,“玉米小麦水稻补贴太厉害,种土豆国家不用给补贴。”这位负责人说。同时土豆好种产量高、营养丰富,特别是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成分。“我们欢迎土豆主粮化。”
另外,在农业资源过度开发,耕地地力下降、水资源更为紧缺背景下,现有主粮继续增长空间有限,继续维持国家粮食供求平衡殊为不易。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综合评判,我国三分之二的耕地属于中低产田,农业新增农田面积的潜力不大。
而今后20年中国需增加1亿吨粮食才能满足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专家预测,这其中土豆有可能贡献其中的一半。而土豆备受青睐的原因在于其用水用肥较少,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在同等条件下,单位面积蛋白质产量分别是小麦的2倍、水稻的1.3倍、玉米的1.2倍。并且适宜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
“相比其他任何粮食作物,土豆营养也更为全面、均衡,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18种氨基酸以及大量纤维素和微量元素。”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土豆研究专家谢从华介绍,土豆主粮化将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更多保障。谢从华一直从事土豆遗传育种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际国内多项重大课题。
有哪些难题要解决?
近几年,我国土豆种植面积稳定在8000万亩以上,2013年达到8421.9万亩,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北、西北等地区。
土豆要成为中国的第四主粮,将面临从生产到消费等全产业链上的一系列挑战:在此之前,因为土豆一直未被列入良种补贴等一系列农业生产补贴措施当中,地方上将种植积极性普遍转移到了其他可获得补贴的粮食作物上,大大限制了土豆产业的发展。
介于此,中国土豆种植面积在2004年-2005年间从8000多万亩锐减到6000多万亩,之后恢复了近十年,才恢复到锐减前。
而根据农业部公布的《意见》,不与三大谷物抢水争地;生产发展与整体推进相统一;产业开发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将是中国土豆产业开发的基本原则。
为扩大产能,中国将在三块主要地区推广种植:一、西北地区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因地制宜发展土豆;二、南方地区充分利用冬闲田扩大冬种土豆等作物;三、在水资源短缺的华北等地区,适度改种一些节水作物包括土豆。
扩大产能的另外一条途径是提高单产,目前中国土豆平均亩产1150多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意味着通过科技进步提升的空间很大。
但因此前的种植不足及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育种投入的不足,“无种可用”,将成为土豆主粮化的重要挑战。
作为同源四倍体无性繁殖作物,土豆的种质资源创新和品种选育周期漫长,育成一个新品种大概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在此之前,中国土豆育种大多以高产、抗病为主要目标,品种类型单一。
由于国家没有为土豆投资建设种子库,故目前中国的土豆育种缺乏优质亲本。国际上保存有近230个野生种和原始栽培种、地方品种共7000多份,中国却仅在少数研究单位保存了引进的极少量上述资源。
亲本的好坏与后来的品种密切相关。故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虽也推出了不少土豆品种,但并不是从解决遗传资源的角度出发,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品种还没有。
中国目前还严重缺乏食品加工和全粉加工等与主食相关的各类专用品种,也就意味着,短期内将难以适应居民传统的饮食和消费习惯。
按照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的观点,土豆之所以长期以来未能成为中国的主粮,也正是因为以下“三缺”:
一是国内土豆消费一直以鲜食为主,缺乏符合中国蒸煮饮食文化的主食产品;二是缺少适合中国主食产品如面条、米饭、米粉等的专用薯种与加工技术;三是民众多将土豆看作饱腹充饥的食物,欠缺引导作为主食消费的社会环境条件。
以加工为例,土豆中因不含面筋蛋白,故在制作馒头、面条等主粮化产品时,存在成型难、饧发难、硬度大和面条易断条、不耐煮等问题。
就处于推广阶段的土豆馒头与小麦馒头相比,价格也贵了差不多一倍,小麦粉一吨大概是三四千元,而土豆粉一吨最低也要9000元。
除解决品种问题外,土豆要真正完全转变为主粮,至少还要闯过“三道关”:一是要有让千家万户家庭制作方便的技术和材料;二是价格要能为普通民众承受;三是需要得到消费者的接受和认可。
河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的一位负责人指出:土豆产业化,应在宜种则种的地方开始,切忌一刀切。比如河北地下水漏斗区,种土豆也能长,但要长得好,其实并不节水。
“土豆要长成商品化那么大,要有经济效益,算下来比小麦还要费水,缺水地区实在种不起。”这位负责人称。
《小康》记者 余弘阳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