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屋漏偏逢连夜雨

  • 来源:金融理财
  • 关键字:私募基金,A股,投资
  • 发布时间:2016-06-07 10:24

  目前,一场来势汹汹的监管风暴正刮向日益庞大的私募队伍里,先行者装备充足只需稍作调整,而后来者资源空缺,只能抱团商策。

  自去年11月中基协发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等征求意见稿之后,监管收紧的趋势愈加明朗。私募放养的任性时光一去不复返,大浪淘沙成为行业新的主旋律。

  春节前两天,基金业协会再发重磅监管政策《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一时刷爆朋友圈。开年仅仅一周,很多私募以及关联方根本没有机会表现“假期综合症”,便忙活着研究新规,为合规奔走。如何取得或保留合格私募基金管理人资质成为多数、尤其是小型以及新晋私募最为焦虑的问题。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按照私募机构管理新规,私募机构注册登记后,还没有发过产品的私募牌照将会被注销。最近一个时间节点是5月1日,如需“保壳”,未自主发行过产品的私募机构则需要尽快和相关机构联系解决。

  根据公开信息,已登记但未展业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超过1.7万家,占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总量的69%。也就是说,超过1.7万家私募基金管理人最晚在今年8月1日前都需要发行产品才能保住现有的资质。目前,发行产品如何认定还存在争议,但不少私募认为壳没了再申请太难,无奈之下只能果断加入保壳大军。

  如此一来,可是乐坏了相关服务提供方。目前券商PB业务竞争激烈,而券商在各路机构中却最受青睐。最近更是火力全开,推出各种优惠服务,甚至大幅调低托管费用。某些中小型证券公司开出的“保壳”托管费低至5000元,还推出加上其他项目的套餐,私募可灵活选择。

  同时,和服务提供方一样受益于新规的,还有不少律师事务所。新规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备案时需要专业的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于是,很多律所也瞄准背后的商机,针对私募基金的法务需求开展专项服务,单份法律意见书报价多在5万元左右。

  目前,依据中基协给出的指引,并没有对出具法律意见的律师的资格进行限定,只是出具法律意见的律师需要对证券相关法律法规熟悉,了解监管规则。不过,中基协在《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法律意见书指引》也说明“将在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公示信息中列明出具《法律意见书》的经办执业律师信息及律师事务所名称”,这意味着律师也会被纳入监管。

  总而言之,从现在情况看,在几条明确规定的硬标准中,高管是否取得基金从业资格、如何取得法律意见书、怎样尽快发产品“保壳”是当前私募关心的热点。

  私募江湖大洗牌

  除了新规之后的“保壳”行动,私募基金的“悲剧”并未停止。

  从去年6月股灾以来,A股市场的三波大跌,几乎每一场都成为私募的“大考”。围绕着产品净值、业绩的波动,从人员流动、产品发行,再到江湖地位等多个方面,都在发生剧烈变化,重新调整私募江湖的格局,迫在眉睫。

  不过,影响确实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原因或许也是在于投资经理们的是否具有“眼力劲儿”。在去年市场大跌开始前夕,有做私募的投资经理高位减仓到10%以内,便躲过了大跌,产品基本没受损。而且到去年年底,该私募旗下产品2015年的平均业绩高达70%以上。据了解,目前这家私募资产管理规模已超过200亿元,人员也在逐步跟上,他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团结奢华的团队。然而,并不是所有做私募都有这么好的“运气”。有的私募公司没有及时意识到危机,做好准备,便只能面临严重的人员流失。

  现在,有许多曾经“奔私”的人员,开始“回流”,或转投别家。此种情况,也不禁令人感叹。研究、销售人员尚有回头路,但对于私募基金经理来说,“奔私”应该说是一条不归路。即便路再怎么难走,日子再怎么煎熬,都要坚持走下去。

  “业绩为王”

  现在的私募公司,销售人员在向客户推销时,首先就要先把股灾后的业绩拿出来看看。股灾后业绩不好,基本上就不用谈了,排不上号;股灾后表现好的,则是资金追着找,他们还要挑一挑。由此可见,在“业绩为王”的私募江湖中,资金的流向、私募产品的销售格局也在发生重大变化。

  据了解,某家商业银行私行部按照股灾业绩,重新梳理了一遍它的投顾“白名单”。一些大型券商则主动四处挖掘在这次股灾中表现好、有规模扩张需求的私募,对小私募、业绩一般者则不屑一顾。

  从第三方私募销售平台来看,股灾后一批号称“逃顶”的私募纷纷亮相、叫卖产品,多者发行十几只。另外,一些财力雄厚的金主,也在四处打听股灾后声名大噪的新锐私募。

  同时,私募们对于销售渠道的态度,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例如,有些在股灾后大赚的私募公司,态度变得非常高傲,对外便称“基本不用找渠道,都是渠道主动来找”,或者就说“现在不是什么钱都要,而是要对自己有意义的钱,比如对品牌的打造、后续规模扩张有意义的资金,才会要”等等诸如此类的狂妄之词,尽显“王者风范”。

  单单从北京私募的格局来看,股灾以后有3-4家私募在各大券商四处发行产品,规模迅速扩张,同时在京城名声大噪。另外,让大家瞠目结舌的是,曾经含着“金汤勺”,志高气场,出来闯荡私募江湖的一批公募精英们,如今也变得十分低调。反而是擅长择时、操作灵活的私募人士,引起了市场更多的关注。

  不过,相比这些私募在江湖中地位的抬升,原先一批“公转私”的新锐基金经理,去年上半年也绝对是市场明星,他们大多迅速发行几十只产品,但股灾时因为难改操作习惯,依旧保持高仓位运作,净值波动非常剧烈。因此,如今只能默默隐退江湖,默默思考投资生涯。

  投资市场风云变幻,称霸一时容易,称霸一世很难啊!

  文/本刊记者 邵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