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磊磊:从新华社走出的网红

  • 来源:廉政瞭望
  • 关键字:六神磊磊,金庸
  • 发布时间:2016-06-24 11:38

  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六神磊磊”,会跳出这样的词条——本名王晓磊,微信公众号“六神磊磊读金庸”作者。因为喜欢金庸开了该公号,经常把社会热点绑上金庸作品来解读。六神磊磊的微信文章,“10万+”只是起跳数,点击量破百万的文章也不乏其例。

  当人们在搜索引擎上重新输入“新华社王晓磊”时,也会跳出许多文章。比如《新动力描绘“十三五”新蓝图》,《以“三严三实”挺起领导干部的精神脊梁》……

  两类文章,风格迥异,却出自一人之手。新华社记者王晓磊正是公号大V六神磊磊。

  在重庆照母山下的一间茶馆内,王晓磊坐到了廉政瞭望记者对面。聊到一件普通事时,记者再一次感受到王晓磊切换风格的本事。

  国社记者

  生于1984年的王晓磊是江西人,2007年,从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新华社重庆分社。如今,他能说一口流利的重庆话。

  因为工作原因,自称是“小人物”的王晓磊见过许多大场面。有一段时间,他负责重庆市委主要领导的报道工作。有一回,他白天跟着领导调研,晚上赶稿子直到凌晨4点。当他把稿子写好,传给相关人士后,终于可以上床合眼。刚眯了十多分钟,对方就打电话过来,与他商量起稿件的事。“原来人家一直没睡,在等我的稿子。本以为自己很辛苦,可有人比我更辛苦。”

  令王晓磊印象颇深的一次采访,发生在他婚礼前一天。周末就要举行婚礼了,礼拜五他还在重庆一个区县采访。当地爆发了群体性事件,人数众多的群众聚拢在市中心广场。现场秩序很混乱,王晓磊和同事硬挤了进去。区委书记正向群众解释政策,突然冲出几个人来,拿起木棒敲向区委书记。离王晓磊不过几米的地方,区委书记被打倒在地,头上冒着鲜血。现场几近于失控,王晓磊被人浪推着走,甚至担心“今天会不会被挤死在这里”。

  当地局势紧张,单位要王晓磊坚守在前线,随时发回消息。后来,新婚妻子直接打电话给分社领导,说婚礼明天就要举行了,新郎官总不能不现身吧!领导接了这通电话,才同意王晓磊从前方撤下来,回重庆主城参加婚礼。

  王晓磊说,当记者时,自己以及许多同事都会在身边放一个包,里面装着出差用的日常用品。一旦有突发状况,接到电话马上启程。

  或许正因为多年的新华社记者经历,王晓磊在运作自己的公号时,更能在尺度拿捏上做到游刃有余。他的公号文章,看似风花雪夜,谈金庸、谈唐诗、谈三国,然而每一篇怀古之作,似乎又能与当下的热点新闻形成共振。

  当郭美美被抓后,六神磊磊推出《大人物战斗过的地方》,剖析一个出身平常也算不上国色天香的女子为何那么“贵”。“北洋军阀张宗昌先生以爱娶姨太太闻名,据说他看中了哪个窑姐,往往就带出去租间房子安置,挂个牌子‘张公馆’,再派上个卫兵,就算是又娶了房姨太太。时间一长,张先生往往就把姑娘给忘了,钱米断绝,卫兵开溜,姑娘便又开门重操旧业。四方的浪子闲汉纷纷登门,踏破‘张公馆’门槛,个个兴奋不已:‘走,睡张宗昌的老婆去!’”

  六神磊磊还认为,比起韦小宝,杨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渣男”。“韦小宝和杨过其实很相似——花言巧语,死缠烂打。别不承认,杨过对陆无双就是典型的花言巧语、死缠烂打。”“但两人有一个最大的不同:韦小宝招惹的姑娘,他最后都娶了;杨过招惹的姑娘呢?最后都结拜兄妹了。”“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从这个意义上说,韦小宝还不算耍流氓,他反而是个骨子里的传统婚姻的坚定支持和崇拜者。”

  “这一点,你倒是像金庸。”

  一开始运营微信公号,王晓磊完全是基于兴趣。“如今有不少介绍所谓运营公号攻略的文章,什么定位、角度,又垂直、又细分。所有这些,我当时都没怎么考虑。瞧这名字,几乎就是作死的题材,看到这个名字,一切不喜欢金庸的人都不会添加关注。更看不到所谓商业转化的希望。一个读金庸的怎么转化呢?难道把这个号做火了卖给金庸先生?还有大家都关心的自媒体电商,我一个读金庸的能卖什么呢?”

  “对于公号,我准备不足,一无所知,创意失败,更新懒惰,曾经几次想要关掉不写了,但幸运的是,我一直坚持了下来,直到今天。”王晓磊如是说。

  对于微信公号“六神磊磊读金庸”的成功,许多人直呼看不懂。他针砭时弊,却绝不会像某些微博大V那样高声疾呼,他聊着武侠小说里的风花雪月,却似乎始终在借古说今。这么一个四不像的公号,为什么能聚集50万听众?

  对此,王晓磊的回应是:不要对我们的读者失去信心。不要以为他们就只喜欢“那样的”东西。当我自己没文章可写的时候,尝试写唐诗,写杜甫来凑数。我本来以为对很多读者来说,这太枯燥了、太无聊了——网上会流行的诗人,不都是什么仓央嘉措、纳兰容若吗?可是写出来才知道,大家居然这么喜欢唐诗、这么喜欢杜甫,我没有想到。有时候,我们所口口相传的概念未必就是真相。

  说起自己的听众,王晓磊总会很自豪。“听众的水平很高,经常有人说,看留言比看文章还有趣。”王晓磊曾写过一篇有关唐诗的文章,立刻有人留言,对某个细节提出商榷。在刚开始运营公号的阶段,“我在后台能看到听众的手机型号。许多人用的手机,比我的手机贵多了。”

  说起自己的文章,王晓磊又变得谦逊起来。他认为在微信公号这一块,自己算个探路者,未来会涌现出许多比自己厉害的作者。

  采访过程中,廉政瞭望记者与王晓磊开玩笑:“高调写文章,低调做人,这一点,你倒是像金庸。”

  投资自己的兴趣,最保险

  有种观点认为,微信也会如微博一般,经历辉煌后便开始走下坡路。如六神磊磊这样的微信公号专栏作者,还能红多久?

  微信是否会走下坡路?两年以后,人们的手机里最常用的社交平台是什么?“这个我说不好,估计马化腾也说不好。”

  “我只能说,在微信的世界里,大号与小号的差别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悬殊。”王晓磊说,微信始终没有强大的搜索功能,同时也没有去做引流的工作。比方说微博吧,一打开就会有热门话题,热门人物,会诱导你去关注。这样一来,强者愈强,上千万粉丝的大V不断涌现。如果说微博是个大广场,微信更像一个个小院落。在这种背景下,小号或许更有机会。

  王晓磊清晰记得自己运营公号的头两笔收入——帮朋友的篆刻做了推广,别人送了自己一枚;介绍了一家研究金庸的机构,对方给了几百元感谢费。到如今,“六神磊磊读金庸”的广告价值已翻了几十倍。王晓磊并未透露接一单广告的具体收费,但有媒体披露,说他“年收入数百万”。

  很多听众表示,喜欢看公号里的广告。比如那篇《五万首唐诗,最美的植物不过这四种》,从牡丹到菊花,从王维、李白到黄巢,文章娓娓道来。到最后才亮出主题——为某地红叶节打的广告。

  对于这种广告模式,众人觉得新奇。王晓磊将其称之为“类生广告”,它与软文不同,软文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把广告打扮成新闻。类生广告无论之前怎么包装,到最后都会脱掉衣服,赤裸裸地告诉大家,这就是广告。“中国可能很少,其实国外的许多大报早就在使用。”

  2015年底,王晓磊从新华社辞职,专心从事创作。对于未来的规划,他坦陈会用更多时间研究唐诗,写一部关于唐诗的著作。

  对老东家的培养,王晓磊始终怀有感恩之情。现在的生活,也令他感觉十分惬意,可以“不吃不想吃的饭,不聊不想聊的天”。王晓磊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喜欢应酬的人。比方有人上门谈合作,他最喜欢人家开门见山,说清楚你有什么资源,需要我做什么,采取怎样的合作方式,“我最烦有人为了谈事情,弄一个饭局,说边吃边谈。最后的结果,一顿饭吃下来,没谈几句正事,只是约好改天再谈。”

  对于王晓磊一边更新公号文章,一边潜心研究唐诗的状态,曾有朋友问他,能保证自己永远文思泉涌吗?才华用完了怎么办,更新的文章还有人追捧吗?研究唐诗能创造多大的市场价值?未来会出现唐诗热吗?

  面对一连串的问题,王晓磊回答说:“如今的社会上,遍地是机遇,但未见得你能抓住。好比一个人有了一笔钱,就去考察投资什么项目,弄得自己很苦恼。这时,不妨就投资自己的兴趣。假如你喜欢做菜,很享受去菜市场讨价还价的感觉,就投资餐饮业。如果你对唐诗感兴趣,就沉下心研究唐诗。”

  “投资自己的兴趣,未必回报最丰厚,但绝对是最保险的。”王晓磊说。

  文_本刊记者 龙在宇 发自重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