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樯:市场要多元化,资本应该扶持艺术电影
- 来源:综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李樯,电影,嘉映影业,编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8-17 11:11
李樯表示,未来自己创作的剧本项目,嘉映会是最主要的合作伙伴。作为名副其实的合伙人,李樯也有参股,不过他对记者表示,“我从来没问过我的股份占多大比例。我们是好朋友,我相信覃宏。”
除了编剧工作,李樯越来越多地介入监制环节,也开始从纯粹的文艺青年创作逐渐走向类型片写作,但他说,电影业的人声鼎沸对他没有太大影响,反而让他更加警惕,“趋之若鹜的事情背后一定存在盲目性。”
《综艺报》:你从《黄金时代》开始担任监制。《没有别的爱》《影子灰烬》和《心理罪之暗河》你也都是监制。从编剧到监制,这是一种增强话语权的策略吗?你的监制工作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李樯:我之所以做监制,其实是因为我熟悉自己的剧本。导演要处理剧本之外很多事无巨细的繁杂工作,我去帮导演做一些相关工作是很有效的,因为我更知道好钢用在哪个刀刃上,大家也会信任我的判断。其实从一开始,我就在做除了编剧之外的其他事情,无形当中已经做了监制的工作,只是当时没有这个头衔。
我做监制以后,自己的剧本是要自己选择导演的,之后还包括帮导演搭配班底、选择演员、音乐意见、后期剪辑,甚至于市场营销等等工作。但是我个人不需要投资,我所在的公司投资就可以了。
《综艺报》:《黄金时代》是一个高投资的文艺片,但文艺片只有低成本才有回收可能。这个矛盾的项目最后仍然得到了文艺片的市场待遇。你如何看待这个结果?在和嘉映接下来的合作中,你如何去权衡艺术性和商业性?
李樯:其实跟它的题材比,《黄金时代》6000多万元的投资完全不算高成本,因为它太庞杂了。演员没收多少酬劳的情况下,紧打紧算还得这么大体量。跟《国王的演讲》这样的影片比,它的投资其实低得不得了。当然这部影片的市场回馈都在预料之中,但我们认为电影需要多种类型存在,不能仅仅计算影院票房的利润。有时候资本是需要扶助小众电影,支持艺术探索的,否则电影品种就会千篇一律停滞不前了,这也是我和覃总的共识。
艺术与商业的平衡是电影最理想的境界,我们会不断努力,但这由很多因素共同决定,不能投机取巧。对待电影,我始终抱有虔诚的朝圣者的心。
《综艺报》:你在嘉映公布的三个片目(《没有别的爱》《影子灰烬》《心理罪之暗河》),题材相比于你之前的《孔雀》《立春》《黄金时代》明显更加类型化。你是主动在向市场靠拢吗?
李樯:你如果看到剧本,就不会这样认为了。我有很多写作方向,所有的方向都围绕着我的良知。这些作品都是我计划之中,酝酿了好几年,并非只是针对市场进行了调整。它们依然会保持对电影艺术的尊重,而不是只迎合市场。这么说并非是我不关注观众,而是对于创作者而言,所有作品必须发心端正,完全投入,而不是抱着想争取市场的企图心,后者是本末倒置。好故事都会有它的市场价值,就像好吃的饭馆一定会有顾客来。
《综艺报》:你觉得中国近几年还会出现《黄金时代》这样勇于探索又舍得精工细作的文艺大片吗?
李樯:我相信会的。不用低估一个时代,也不用高估一个时代。人类历史上并非所有艺术作品都生逢其时,任何一个时代,总会有电影人奉献出大家无法预料的惊喜之作。
《综艺报》: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开始,你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改编剧本的创作。这是你主动的选择,还是IP改编的趋势使然?
李樯:IP这个词是很无聊的。非要这样说,萧红也是IP,只是没有那么流行。其实电影从诞生开始,改编和原创两种形式就一直存在,并驾齐驱。我没有刻意地区分改编和原创,因为即使是改编,我的改动也很大,难度几乎和原创一样。
《综艺报》:现在电影业界有些人一方面承认剧本的重要性,编剧费用涨得很快;一方面又希望能快速产出好剧本,浮躁之风日盛。在这方面,你个人有什么样的体会?
李樯:我们需要不断回望历史,因为历史一直在循环。电影业出现淘金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存在,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这对我的创作没影响。当年写《孔雀》时,电影行业确实比较荒芜,人庭寥落,但是它没有衰减我对电影的热情。现在行业热了,人群鼎沸,我也不会因此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这就跟我逛公园遇到天气变化一样,并不直接影响我的活动。人多的时候我反而更戒备,因为趋之若鹜的背后一定有盲目性存在。
但是,我很高兴越来越多的观众把看电影作为他们日常精神文化活动的一部分,我祈祷这个现象能成为常态,永远继续。马丁·斯科塞斯说过,“当灯黑下来,那么多你不认识的人坐在一起观看电影时,有种教徒般的虔诚。”我很喜欢这句话。
《综艺报》:在中国,以“电影编剧”身份立足的人凤毛麟角,你就是其中之一。一些人甚至认为,电影导演本身就应该是自己作品的编剧。你认为中国为什么缺少真正的电影编剧?
李樯:我认为这话有失偏颇,受到“作者论”的影响。电影是个综合艺术,每个人都要各司其职地完成工作。缺少好编剧是个表面现象,这样的总结也很懒惰。我们都愿意找一个事情成败的关键因素,以便快捷地归纳事件因果。如果真有个“一言以蔽之”的真谛存在,那岂不是人人都能成功?任何一个电影环节都缺少人才,尤其是艺术岗位,需要天分加时光的打磨。现在大家都不愿花时间培养优秀人才,什么都要速成,怎么可能出好作品呢?即使本来是好编剧,在速成的压力下也出不来好东西。
李樯
中国内地编剧,2005年编剧的电影《孔雀》获第55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银熊奖;2011年担任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编剧,获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2015年凭《黄金时代》编剧获第2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原创剧本奖。2016年6月,加盟嘉映影业,成为嘉映三大合伙人之一。
文/喻若然 图/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