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保姆靠谱吗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机器人保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8-17 11:20
这类机器人是一个冰冷的机器,谈不上真正的“智能”,更不会像真正的保姆那样,能自如地随机应变
当一个机器人和一个家政服务员出现在你眼前时,你会选谁来帮你做家务?你会为家里的老人安排一个机器人保姆吗?
餐厅保姆已经出现!长沙一家餐厅已经全部由机器人充当服务员了。这家餐厅有8台机器人传菜员,还有2台机器人厨师。
但就目前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家庭机器人更多地则是用于老年人服务和护理方面。
为老人服务
“主人,你有什么吩咐吗?”
“阿铁,跳个舞吧”“阿铁,唱首歌吧”“阿铁、阿铁……”
阿铁不是人,但它会跳舞会唱歌,还会唱四郎探母、苏三起解等戏曲。阿铁有一副圆滚滚的身材,体重15公斤,身高0.8米。作为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最新“招聘”的5名保姆,这些被叫做阿铁的智能养老机器人,已成为老人们的开心果。
天津的“大白”机器人同样很忙。
大白身高20厘米,头上的眼睛就是摄像装置,可以上下调节,也可以360度旋转,它有一个大肚子,也就是一个高清视频显示屏。
作为一款智能化居家养老机器人,大白可以被放置在父母家里。通过大白的眼睛,父母在家里的情况都被清晰拍摄出来,然后这些图像被传输到子女们的手机上,后者只需要下载一个APP软件即可。
“大白”更大的作用,是保护老人的健康和安全。它身上有一个“SOS”按键,老人遇到困难或身体不舒服时,按下这个按键,求助信息就会立即传递到“服务平台”。
根据乔治亚理工大学的一项研究,许多65~93岁的老年人愿意选择机器人当保姆。虽然他们在个人护理方面需要真正的专业人士负责,但清扫厨房、洗衣服,以及倒垃圾这些活儿,就让机器人干。
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日本,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年龄超过65岁,家用机器人已经成为各大科技公司努力研发的方向。
2015年3月,日本RIKEN和Sumitomo Riko有限公司的科学家研究出一款护理专用机器人Robear。它可以把病人从床上抱到轮椅上,或者协助病人站起来进行其他活动。这款机器人重140公斤,比2011年研发的第一代机器人轻了110公斤,而且操作动作更温柔更安全。
丰田公司在家用机器人研发方面正加快速度。早在2012年,该公司就公布了HSR(Human Support Robot)项目——一个装有传感器和摄像头的单臂伙伴机器人。这个轮式机器人能帮助人们起床和打开窗帘,能够从地上拾起或从高处拿到物体,非常灵活。
德国设计的Care-O-bot机器人,不仅可以简单地扛东西,也能和人交流,比如提醒老年人吃药。它也能处理一些突发情况,比如直接呼叫急救中心,利用机器人本身配备的电话和屏幕进行实时交流等。
“机器人保姆”还在幼儿期
“现在机器人太火了!不仅省级机器人产业园如火如荼,连县级政府甚至镇级政府,也对建设机器人或者人工智能产业园区趋之若鹜。”深圳昊维沃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曹维国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16年4月,工信部等三部委发布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5月,曹维国所在的企业就迎来了来自家乡某政府部门的考察团。后者对其公司的人工智能产品,特别是机器人保姆等非常感兴趣,希望企业尽快回家乡去投资。
曹维国说,大多数消费者对家用机器人的期待是“多才多艺”,即像家庭保姆一样,可以照顾老人儿童,打扫卫生,洗衣晒被,炒菜做饭。但实际上,“别说多功能机器人了,现在单个功能的消费级机器人仍处于初级阶段,说它处于儿童期甚至幼儿期也不为过。”
比如,所谓扫地机器人,在他看来,“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具有自主能力的‘家电产品’。”
据曹维国介绍,现在国内有不少机器人公司在做一些细分功能,比如做饭、扫地、洗衣、教育小孩、照顾老人、陪伴病人等,但“这些人工智能只适合在‘特定场景、特定功能’的情况下,现在还没有一家公司能做到‘全场景’。”
国内某互联网公司人工智能研发部门的一位工程师告诉本刊记者,“即使市场上有些机器人在智能上已经取得了突破,但还是属于‘弱人工智能’,要做到全场景、‘强人工智能’,现在人类的技术手段还不可能达到,或者说,还处于理论阶段和科幻电影阶段。”
人工智能目前大概可以分为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三个等级。
弱人工智能是指仅在单个领域比较强大的人工智能程序。比如,战胜李世石的谷歌AlphaGo,便是弱人工智能的典型代表,这个等级中,还包括“机器人写稿”、苹果Siri,以及现在市场上一些优秀的服务机器人。
强人工智能则是能够达到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程序。这个级别的机器人可以像人类一样应对不同层面的问题,如大多数人期待的“保姆”,具有自我学习、思考、逻辑、理解复杂理念等多种能力。
对于超人工智能,上述人工智能研发部门工程师笑着告诉本刊记者,“具体功能,请参照科幻电影《终结者》。”
曹维国认为,现在引起人们“沸腾”的服务型机器人,还停留在程序员授予它“学会”人类在某一领域专业技能的层面,比如扫地、下棋、写作等,只是按程序行事而已。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类机器人是一个冰冷的机器,谈不上真正的“智能”,更不会像真正的保姆那样,能自如地随机应变。
技术和模式瓶颈
从家用机器人产业来看,国内机器人产业目前主要集中在下游的系统集成。
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联合印发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也显示,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机器人产业还存在较大差距。比如,机器人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零部件中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依赖进口。
“中国的机器人产业链还没有形成,即使国内领先的机器人公司,它的减速器、电机、轴承等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也都是采用国外的。比如说轴承,我们也有企业生产,但是工艺和材质无法与国外相比。”原北京理工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现改为“智能机器人研究所”)教授陆际联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除技术瓶颈外,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公司还面临‘模式’的瓶颈,即过早的商业化让崭露头角的公司从技术公司沦为营销公司。”7月16日,搜狗CEO王小川这样表示。
王小川认为,“很危险的一种可能性就是,有技术,带着这种技术就去找市场的方向。或者是花了很多力气组建销售团队,尝试和各个领域结合,但却忘记了技术是不断地迭代更新,如果不能跟高效、前沿的技术保持同步,可能我们偶尔找到一点市场,但是我们的技术已经落后。”
而走在研发前沿的外国机器人,已经开始穿上鞋了。
近日,为了让机器人也能像人类一样行走,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的工程师们为其研发的机器人专门设计了类似人类的脚部结构,还为其穿上了鞋子。据悉,这样可以让其顺利跨过那些较小的障碍物,尤其是在地势不太平坦的地方,研发者为它穿上的,是一双运动鞋。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徐赛虎/上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