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Uber合体的生死劫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滴滴,Uber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8-26 11:19
老大和老二的合体终有一天会成为传统势力的代表,这是第三者的曙光和机会。
传统商业伦理中的并购多寻求互补,即追求1+1>2,但滴滴并购Uber中国的有趣之处在于,其并购公式恐怕是1+1<1。
8月1日下午,滴滴出行正式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双方相互持股,滴滴出行创始人兼董事长程维将加入Uber全球董事会。Uber创始人Travis Kalanick也将加入滴滴出行董事会。滴滴出行将收购Uber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从舆情看,外界除了有一点“补贴要少了甚至没有”的惆怅外,基本认定这是“天命不可违”。
因为这在过去互联网圈的并购里,滴滴与快的、美团与大点、58与赶集们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有迹可循:
第一,核心业务外表光鲜,内里高压。打车出行和食品外卖都是高频、刚需业务,市场容量就放在那儿,谁都见得到。但高度依赖补贴,滴滴2016年上半年的融资额在70亿美元左右,还要面对是否有盈利能力的疑问。这些生意在短期看,从投入回报比的角度,无疑是违背商业规律的。
第二,竞争高度同质化,除了补贴外谁都难以建立竞争壁垒。司机和用户更看重补贴而不是平台本身的服务与品牌,导致所谓互联网流行的“流量变现”理论可疑。
第三,“合并”只是面子说法,真正的原因就是两方都耗不起了,于是在资本推动下,一家给另外一家“补贴”,或停止既有领域的对抗,从而止损;通过减少无效的投入与专注在运营效率,提高收益,转而孵化更有希望的业务方向,比如58的到家业务。
滴滴与Uber的合并在过程和结果上完美贴合这三点。所以当舆论终于见证了一件必将发生的事情后,讨论的问题焦点马上进入了“合并后怎么办”环节。
首先,这是共享经济的破产。
结合7月28日,中国交通运输部等7部委发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表面上看着兴高采烈地宣布“这是共享经济的胜利”,但谁都清楚,专车公司一定越来越像另一种模式的出租车公司,而不是一个闲散资源的C2C平台。
其次,会不会形成垄断?
垄断自有司法解释。但从市场与竞争的角度看,滴滴与快的合并并不意味着竞争对手的死,而是生;也不意味着消费者没有选择权,事实上,他们用脚投票的权利依旧很大。
滴滴早就解释过,自己提供的是出行服务,面对的竞争对手不止Uber,还有出租车和公交系统。这虽然有点像谷歌说自己不是搜索公司而是科技公司,努力扩大企业业务边界,“树立”多个敌人以掩盖自己在搜索领域的地位,但这个“说辞”,放到滴滴身上是成立的。
滴滴与Uber合并,有人看到的是一个巨无霸的阴影,有人看到的是新公司总算回归秩序,战争偃旗息鼓。
所以广大人民群众担心的补贴问题,在滴滴并购Uber中国后无非两种情况:第一,继续补贴,把所有竞争者挤死,但这不可能。没有任何势力会答应这一点。
第二,停止补贴,大幅度提高打车成本。如果是后者,市场还有易到和神州,抑或可能会产生新的竞争者。互联网平台的竞争规律是老大老二打架死老三,是因为老三往往被老大和老二强大的资本能力与补贴耗死了,但老大老二合并后,这个压力反而可能会降低,老大和老二的合体终有一天会成为被革命的、传统势力的代表,这是第三者的曙光和机会。
本刊记者 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