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中国高铁一日圈”,简称“中国圈”

  有人说,汽车时代,主导20世纪的人类最高空间发展形态是“城市群”,不过,随着高铁的到来,我们已经迎来一个新的时代——“中国圈”时代。那么,“中国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三个“一日圈”,一个核心圈

  根据国家发改委2016年7月20日发布的《中长期高速铁路网规划》,到2025年,中国将形成“八横八纵”高速铁路主通道网络,高铁里程将达到3.8万公里,2030年有望达到4.5万公里。由此,中国主要的城市密集区域将普遍实现一日通达。

  据此,一个超越世界所有其他城市群的巨型国家空间系统将诞生,也可以把它叫做新一代超级城市群。根据其一日内快速通达的性质,以及主体区域大致呈现圆形的特点,还可以把它叫做“中国高铁一日圈”,简称“中国圈”。

  可以说,“中国圈”是依托高铁网络形成的中国国家空间系统的简称。中国如此巨型规模的高铁网在当下独此一份,目前该形态已基本成型。

  未来,“中国圈”的主要构成将包括四个子圈,分别是:三个“一日圈”,包括主圈、东北圈、西北圈;一个“半日通达”的核心圈,即“京沪鲁豫”核心圈,也称京沪鲁豫大十字。

  各子圈定位和功能各异。其中,主圈的构建目的是打造一个高度整合化、具有一体化联动能力的城乡空间区域,而京沪鲁豫核心圈的构建目的是打造中国最强的增长核心区,未来也可能是世界最强的增长核心区。就东北圈而言,其构建是为了促进蒙东、东三省的一体化发展,西北圈则是夯实“一带一路”倡议西进的路基。

  打造巨型市场

  中国高铁网覆盖了13亿人口,是目前在国家尺度上最大的城乡网络化空间现象,也是颇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形态。“中国圈”之必要,首要原因在于:人本需求凸显,市场规模巨大。

  “中国圈”最根本的意义是巨量人口在巨大区域的快速、准时通达能力,打造出一个低成本的、具有巨大规模的市场,并且,这个市场因高铁的快捷性而拥有很高的效率。

  以往人们在小区域活动的局限性使得很多项目达不到市场激活的门槛。而“中国圈”,将影响大量城市乡村未来的发展前景,改变其发展预期。与此相应的是,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一旦被激活所带来的巨大发展空间。

  当今市场已有成熟的物流、信息流技术,高铁,则带来快速的人口流动。由此构成先进的人口、物资、信息流动齐备的流通体系,将极大地提高发展效率。

  由于人口流动自由度的提高,生产领域将由传统的以“物资”为主向重视以“人的意志”或“服务”为主的时代转变,精神文化领域的市场需求也日益凸显,个性化项目和产品、异地体验服务将开启新的市场领域。

  不过,目前建成的主干高铁网还仅仅是个开始,还需要二级配套网络的建设。比如,要靠地方高铁网或配套的汽车租赁体系,以及以站点为中心的区域性产品或项目体系的跟进,来启动这个巨型市场。

  催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结构

  中国空间体系的基础是传统的“城乡体系”,基本属性是“分隔性”,高铁网的覆盖,将消除这种“分隔性”,极大地拓展市场范围。

  此外,传统的金字塔结构将一定程度上扁平化,许多站点地区直接连通大网,局部区域的其他优势资源,如各大旅游区,也将可能直接“上网”,成为“中国圈”的直接组成部分,其人流规模、时间分布等将显著改变。

  目前高铁系统以乘坐形式为主,人的舒适乘坐时间大致在3~5小时,因此,“中国圈”这个国家空间系统将以现有的城市群为基础,形成若干个大型节点。

  “京沪鲁豫”核心区域将具备强大的一体化能力,催生一个中国最强的巨型动力核心。“珠三角”成为第二个强势核心,其他次级核心也将逐步发动升级进程,包括“海西”、“中三角”、成渝、沈大、西咸、关天,等等。

  由于有大网的支撑,发展机会将更多,这些核心部位的发展动力也将显著增强,规模、尺度、开放性等将显著变化,从而催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结构。

  美国曾经历过大都市化进程,日本也经历过都市圈化进程,中国即将经历的显然与美、日不同,是多核心巨型网络集聚化进程。与美日相比,中国的区域平衡性发展格局会有所加强。

  在多核集聚强化的进程中,势必对应“核”外地区的某种“塌陷”,但这可能是传统发展动力的塌陷,同时会催生新动力和新功能,这些新功能可能是生态型的、郊野型的、休闲型的,其尺度、规模、性质、市场辐射面等等都可能是全新的定义。

  在传统体系下缺乏客流、难以跨越发展门槛的项目将迎来井喷式发展机遇。以大量郊野空间、风景区、旅游度假区为依托的空间体系,会成为新的产业发展空间,美丽中国的建设也将依托这样的体系进行。可以说,未来整个中国将有可能成为一个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大十字”的比较优势

  什么是“中国圈”的趋势?

  首先可以预见的是最强核心的形成,即在国家空间系统占据核心地位的“京沪鲁豫”大十字凸显。

  2015年,“京沪鲁豫”大十字结构概念提出,这是一个在理论层面的概念推导,研究者一直小心翼翼,因为这种结构受到诸多限制,包括土地制度、城乡规划制度、户籍制度,等等。但是根据卫星图片比对,发现“京沪鲁豫”大十字概念已经接近准现实。

  “大十字”要形成,首先要有人口的支撑。根据中国人口分布图,“大十字”地区是人口的高密度集中分布的区域。

  同时,中国城镇化将继续推进,为集群地区贡献新增人口来源。城镇化目前处于加速阶段,且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这部分潜在的增量就是形成集聚区体系的人口来源,也是构建“京沪鲁豫”大十字结构的基本支撑。而“京沪鲁豫”大十字地区是中国城市的最密集集结区域,具有城市分布的基础优势。

  与已有的“长江经济带”结构相比,从人口分布可以看出,“大十字”地区形成集群的条件较优。

  “大十字”地区幅员面积89万平方公里,人口总量为5.19亿;而“长江经济带”(含沪、苏、浙、皖、赣、湘、鄂、渝、川)幅员面积148万平方公里,人口总量为5.09亿,比较分散。

  就“京沪鲁豫”大十字与“长江经济带”的综合条件来看,前者有长三角、京津冀两大国家级城市群和中原“郑汴洛”、山东半岛两大次级城市群,后者的城市群组成较前者弱(包括长三角、中三角、成渝)。

  前者土地平坦,后者山系阻隔(大别山、巫山)。前者高铁、高速、航空、出海条件等都相当便利,且能够便捷地衔接“一带一路”,后者虽有长江水运优势,但大坝阻隔、桥位阻隔、吨位受限,综合条件弱于前者。

  此外,“大十字”的京、沪两大节点区域,今后预计持续向高端服务业方向升级,那么中低端的制造业等就有溢出趋势,这种趋势在京沪连线之间的济南、徐州、连云港一带形成叠加,这一叠加区域能够缓解京沪两大节点区域的产业压力、空间压力、环境压力,也能够对接大港(连云港)、欧亚陆桥,同时还整合了中原“郑汴洛”、山东半岛两大城市群,并延伸辐射西安-咸阳城市群、关中-天水城市带,对接“一带一路”倡议陆路通道,具有较多优势和战略价值。相较而言,“长江经济带”的比较优势不足。

  因此,“京沪鲁豫”大十字具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应当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主核心区域进行定位。

  清零头脑,对接新结构

  “中国圈”意味着什么?

  圈域一体化、次区域结构的分化、新型空间单元(如旅游区)的“挤入”等高端化进程,打破了传统空间体系的“分隔”基础和仅仅关注城镇的要素体系,出现了系统边界最大化的极端现象以及要素组成多元化的新情况。

  而基于“中心地”理论的传统城镇体系理论早已不能指导“城市群”时代的规划,更不用说指导“中国圈”时代了,因此,需要提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

  同时,“中国圈”的出现催生全新的规划体系,对规划编制体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除法定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外,有必要增加《国家空间系统规划》。

  “中国圈”的组成并不仅仅是城、镇,结构关系也不仅仅是等级、城市群,所以“全国城镇体系”这个词本身无法涵盖国家层面规划的需要。溯及根本,《城乡规划法》也有修编的必要。

  过去30年的发展格局,是基于国家既往空间制度的产物。下一个时代,是一个新格局时代。政府制定发展规划、投资人制定投资计划,均需清零头脑,对接新结构。一句话,率先抓住新结构点位者,率先获得发展机遇。

  (作者系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

  文/罗志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